2022-09-11今日SH688295股票最新净值和交易情况

2022-09-11 23:44:44 首页 > 上交所股票

慕容衣:

  航空新材料景气依旧

  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速,关键新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在内循环经济为主体的大背景下持续推进。

  航空装 备加速放量,推动航空新材料景气度持续攀升,高温合金、钛合金以及碳纤维复材等全面受益。

  相关生产企业订单饱满,新增项目投产、资质 认证等积极推进,我们欣喜的看到西部超导等公司业绩持续超预期对市场认知的持续提升,也迎来了高端碳纤维龙头企业中复神鹰的上市。

  在 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了诸多挑战,地缘政治等因素导致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疫情因素对公司经营的负面影响等。

  在这一机遇和 风险并存的时间点,我们选取了航空金属材料(高温合金、钛合金)以及碳纤维相关上市企业,对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业绩进行了归纳和 梳理,并对行业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受益于“先军后民”的下游需求放量,重视航空产业链长期战略配置价值,用 战略层面的坚定战胜产业层面阶段性成长疑虑,行业估值中枢未来进一步抬升可期,能够实现军民两用的企业将在未来享有更长的高景气窗口。

  航空金属新材料

  航空装备加速放量,航空材料景气攀升:《“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 指出,我国需聚焦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等重点领域,着重推进高温合金、航 空轻合金等材料创新发展,以补齐国内关键短板材料。

  目前我国高端高温合 金及钛合金材料仍有很大比例来自于进口,为避免遇到原材料“卡脖子”的 问题,材料生产端需早日实现自主可控。

  伴随军用航空在“十四五”期间的 崛起,航空金属材料的景气周期已然开启,行业正处于加速攀升阶段;

  航空金属新材料砥砺前行,迈入发展快车道: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 的开局之年,高温合金及钛合金材料生产行业在国防军队建设的提速下达到 了前所未有的高景气。

  尽管行业经历了原材料涨价、军品价格受控、部分企 业局部拉闸限电、疫情反复等负面影响,各个生产企业仍然实现了高产销率, 达到了保质保量交付。

  我们选取了西部超导、抚顺特钢、钢研高纳、图南股 份、宝钛股份和西部材料六家核心企业,对企业整体营收及归母净利润数据 进行统计得出,2021年六家企业的整体营收规模达206.8亿元(+22.5%)。

  整体归母净利润达27亿元(+61.2%),业绩的高增速印证了行业的高度景 气。在国内航空装备提升叠加国产化替代的大趋势下,我国高温合金和钛合 金材料将迎来体量和质量的双双提升,迈入发展快车道。

  21年业绩高增,22Q1显著分化

  根据下表中六家主要高温合金及钛合金上市企业的业绩表现可以看出,随着2021年航空装备的加速放量,航空金属材料端迎来高景气,所选 企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了稳步增长,行业整体营收中枢显著提升。

  多数企业21年营收同比增速相较20年实现了进一步的抬升,其中西部超导 的营收增速名列前茅(+38.5%),图南股份(+27.7%)和钢研高纳(+26.4%)也较为靠前。

  从归母净利润来看,六家企业2021年归母净 利润增速均大幅超过营收增速。其中西部超导在上一年高基数背景下净利实现翻倍。

  继2020年之后再次领跑航空金属材料板块,西部材料和 图南股份由于20年盈利增长低基数,21年增速提高较多,抚顺特钢净利润增速下降较多(由20年83%下降至21年42%)。

  从2022年一季度 来看,各公司皆实现了营收同比增长,但归母净利方面,抚顺特钢和西部材料的同比下降较多(-50%,-32%)。

  从22Q1环比增速来看,原 材料电解镍价格在一季度的大幅上涨对各高温合金厂商的业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宝钛股份的营收和归母净利环比增加十分显著,主要由 于其21Q4业绩基数较低,而Q4业绩不及预期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原材料海绵钛涨价导致的成本抬升、疫情的影响以及年末管理费用计提等因素;

  西部材料2022Q1业绩环比下降主要是受下游业务的季节性影响。

  镍价上行增加高温合金成本端压力

  2022年初以来,市场风险偏好显著下降,其中赛道股调整尤其明显。俄乌战争、疫情导致的供应链中断等因素 造成原材料价格暴涨,国内疫情反复及严格管控措施导致下游需求低迷,成本和需求两头承压重创国内制造业。

  航空金属材料方面,虽然下游航空赛道高景气度有保障,但成本端同样经受考验。其中高温合金生产行业经历 了原材料电解镍的上涨带来的成本端压力。

  叠加军用产品价格受合同签订制约,短期内无法及时上调产品售价, 部分利润空间被压缩。而镍价出现的大幅波动,持续逼空,主要包括供需失衡以及海外资金炒作两方面原因:

  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与新能源汽车用三元高镍锂电池需求提高、俄乌战争导致俄罗斯供应风险加大等因素有关:

  从需求端看,国内下游不锈钢行业排产计划相对可观,而新能源汽车保持较高景气,电池用镍需求增速较快, 造成了需求端的持续增量。

  从供给端看,俄乌冲突造成了镍断供预期,而印尼镍项目尚未达产,叠加海运费大 幅上涨等因素,供应端偏紧。在供需错配的预期之下,镍价一路震荡上行;

  资金炒作方面,青山伦镍遭多头逼仓事件造成了镍价的短期暴涨:由于青山集团预计其下半年生产的镍生铁、 高冰镍会放量,便对其20万吨生产总量的镍头寸进行了空头套保(且公司产品实质上为相关性的套保,不可用 于交割),但青山并未有与其套保头寸相当的镍现货。

  随着俄乌冲突导致俄罗斯的镍无法用于交割,而LME对 交割仓库监管松软,其镍库存又恰逢低位,外资在了解到青山持仓后进行了多逼空的操作,LME镍随即在3月7 日、3月8日两天涨超240%多,一度从3万美元涨至10万美元。

  逼仓事件的发酵导致沪镍自3月7日起连续涨停, 出现极端的单边市行情。与此同时,抚顺特钢于3月7日公告称,为规避镍价快速上涨带来的生产成本不确定性, 对含镍品种合同暂停接单,待价格趋势明朗后恢复接单。

  该公告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市场对高温合金产品成 本端影响的担忧。随后,LME对此恶劣逼空事件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抑制措施,以及青山回应称在国储、银团及 其它大型中资企业的帮助下已调配到充足的镍板现货进行交割,“流动性危机”才得以解除。

  随着市场情绪受 消息面刺激而转向,投机资金逐步撤离,镍价逐渐回归基本面。

  高温合金成本端顾虑有望化解

  镍价后市有望逐步回落:虽然上半年不锈钢累库放缓、镍铁回流 现象仍相对乐观,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三元需求却出现了减缓趋 势,同时疫情扰动有可能会造成需求端的减弱,也会影响到市场 对于镍需求端的预测。

  在供给端,俄乌冲突预期的逐步消化, 印尼高冰镍、湿法镍项目的投产,以及海运费问题在时间推移下 得到解决后,进口镍市场占有率将有望回升,供给缺口也将逐步 缩减。

  美联储加息的落地也会对有色市场施压,国内商家 看空心理或持续升温。综上所述,诸多因素有望带动国内镍价回 落至合理价位,下游企业镍原料采购压力有望得到缓解。

  加之高 温合金生产企业有望在和下游客户签订新订单时适当议价,市场 对高温合金产品成本传导的顾虑也将随之化解。

  航空碳纤维复合材料

  2021年碳纤维行业需求旺盛且高速增长:下游客户急缺产能,各家企业业绩突出,新上市企业包括中复神鹰、吉林碳谷等,整体看民用碳纤维行业投资旺盛,大量新 建产能破土而出;

  而与之对应的航空碳纤维行业虽然笼罩在军品定价机制改革的阴影下,但大额的订单合同的落地也侧面反映出行业需求的旺盛,军品以量补价同样 保持了业绩的增长;

  在民航领域,我们也能看到C919完成局方审定试飞、拿下全球首架订单等利好不断传出;

  板块年度和一季度业绩表现分化

  业绩表现略有分化,营收利润释放节奏不一:从2021年营业收入来看,除了中简科技和恒神股份,板块内各公司营收增速均快于2020年得益于民品销售旺盛。

  中复神鹰、恒神股份表现亮眼(+120%、+67.1%),中航高科表现一贯稳定,营收增速30.8%,光威复材中部分民用 碳纤维业务需求爆发使其维持了23.2%的增速。

  中简科技面对军品调价压力仍然保持了5.7%的增长;归母净利润方面,除了中简科技和光 威复材受到军品调价压力利润增速慢于营收增速以外,其余公司较2020年都有明显增长。

  中复神鹰领跑板块,净利润继续维持高速增长 (+227%),恒神股份产能利用率提升,带动净利润快速增长(+252%)。

  光威复材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8%,基本与营收增长同步。中航 高科净利润同比增速37.6%,较2020年显著提升。

  2022年一季度,中简科技、中复神鹰表现突出,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36%、229%,归母净 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84%、201%,中复神鹰22Q1营收环比下滑2%主要由于21Q4基数较大。

  光威复材受到疫情影响,2022Q1营收环比下 降8.3%,归母净利润却环比增长48.1%,主要由于21Q4净利润受季节性影响而导致基数较低。

  中航高科一季度营收环比增长20.7%,归母净 利润环比增速较快(环比+1165%),主要由于21Q4研发费用较高导致净利润基数较低。

  碳纤维行业面临产能扩张大潮,原材料涨价隐忧值得关注

  行业景气度旺盛,产能扩张激进:2021年的碳纤维产业出现明显拐点,在日本厂商对国内市场禁运和国内光伏、风电等抢装潮的双重刺 激下

  原本“有产能,无产量”的碳纤维产业一时间改天换地,大量资本随之而来,各地方政府积极鼓励,产业链内外企业纷纷投入资金 扩张产能,行业扩容节奏加快。

  据《2021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统计,目前国内运行和在建产能已达到6万吨和12万吨,国际 运行、并购和在建产能分别达到12万吨、3万吨、3万吨。

  同时该报告预测,到2025年中国需求将达到16万吨,其中国内供应9.7万吨, 根据目前扩产规划预测,到2025年国内碳纤维企业理论产能将达到18万吨,因此需要注意部分应用领域产能过剩的风险;

  原材料涨价隐忧:丙烯腈价格自2020年3月以来持续走高,2021年年末受到供给端集中推迟检修、下游服纺行业需求端抵触情绪强烈等 因素影响快速下滑,预计随着原油价格高位震荡,丙烯腈价格将继续走高,需要注意相关领域原材料价格变动情况。

慕容衣:

  碳纤维产业方兴未艾,碳纤维市场应用广泛,下游场景不断取得突破,碳纤维属于高性能基础材料,具备广阔的可应用场景

  碳纤维是由聚丙烯腈、沥青或粘胶等有机纤维在高温环境下裂解碳化形成的含碳量高于90% 的碳主链结构无机纤维;

  其中,聚丙烯腈(PAN )基碳纤维由于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占碳纤维 总量 90%以上,占据主导地位。而完整的碳纤维产业链包含从一次能源到终端应用的完整制造 过程;

  从石油、煤炭、天然气均可以得到丙烯;丙烯经氨氧化后得到丙烯腈,丙烯腈聚合和纺丝 之后得到聚丙烯腈(PAN)原丝

  再经过预氧化、低温和高温碳化后得到碳纤维,并进一步制成 碳纤维织物和碳纤维预浸料,作为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原材料;

  碳纤维经与树脂、陶瓷等材料 结合,形成碳纤维复合材料,最后由各种成型工艺得到下游应用需要的最终产品。

  碳纤维外形呈纤维状、柔软、可加工成各种织物,由于其石墨微晶结构及密度小,因此比强 度和比模量高,是目前已大量生产的高性能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强度和最高的比模量的纤维;

  碳 纤维因其具备出色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具有质轻、高强度、高模量、导电、导热、耐腐蚀、 耐疲劳、耐高温、膨胀系数小等特点,被誉为 21 世纪新材料之王,应用领域广泛。

  按用途分类,碳纤维通常可分为宇航级和工业级两类,亦称为小丝束(24K 及以下)和大丝 束(48K 及以上);

  其中,宇航级碳纤维(小丝束)主要应用于国防工业、高技术、以及体育休 闲用品,如飞机、导弹、火箭、卫星和钓鱼杆、高尔夫球杆、网球拍等;

  工业级碳纤维(大丝束) 主要应用于民用市场,包括纺织、医药卫生、机电、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多数国民经济 行业。

  碳纤维新应用场景不断被发掘,行业上限持续被突破

  碳纤维的起源最早或可追溯至 19 世纪 80 年代,当时被称作碳丝,它是由英国人在制作电 灯灯丝时发明的;但当时由于钨丝制作灯泡灯丝成本更低廉,碳丝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

  而 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伴随着碳纤维正式被命名,碳纤维行业的发展开始起步;尤其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在下游应用需求萌发和行业内主要参与者的共同推手之下,碳纤维产业发展日新月 异,几乎每隔几年就有重大应用领域取得突破;

  航空、钓竿、球杆球拍、飞机、赛车、自行车、 土木修复、热场材料、储氢瓶、风电叶片、汽车轻量化等新应用场景陆续被发掘并推广,碳纤维 行业需求上限也因此持续被突破。

  碳纤维制造工艺日渐成熟,成本下降助力应用渗透

  碳纤维材料的高性能早已经获得了下游市场的充分认可,科研和工业市场关注热度持续不减, 在众多下游领域也陆续取得应用突破;

  从 20 世纪 50 年代碳纤维面世以来,碳纤维需求增长 多数都处于小步慢跑的状态,直至 2019 年,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量才首次达到 10 万吨。

  假设将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变化分为两段来看;从 1971 年日本东丽首次量产碳纤维以 来直至 2000 年代,碳纤维市场一直处于应用场景虽然多点突破、但整体需求并未起量的发展阶 段;

  以全球碳纤维巨头日本东丽来看、期间碳纤维业务持续亏损,而根据《2019 全球碳纤维复 合材料市场报告》数据直至 2008 年、经过约 40 年发展、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量才只有 3.6 万 吨;

  2000 年中期之后,尤其是 2015 年之后,全球碳纤维需求增长明显提速;2014-2015 年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增长至约 5 万吨,而 2019 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开始站上 10 万吨、5 年 增长 5 万吨。

  我们推测,2015 年之后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增长加速,固然与碳纤维材料在风电叶片、热 场等应用场景突破有关。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碳纤维制造工艺日益成熟及因此带来的碳 纤维制造成本的明显下降,碳纤维材料在市场更为广阔的民用领域批量应用成为可能。

  假设仅以 海关总署公布的进口碳纤维平均价格变化来看,2011-2012 年进口碳纤维平均单价最高为 3.5 万 美元/吨,而截止到 2020 年进口碳纤维平均单价持续下滑、最低至约 1.5 万美元/吨,期间碳纤 维单价降幅超过 50%。

  其中,原丝生产工艺的进步和大丝束的应用推广可能是推动碳纤维成本下降的主要推手,并 预计在未来通过工艺持续改进及生产规模扩大等举措将继续推动碳纤维制造成本逐渐下行。

  成本更优的干喷湿纺原丝工艺被更多制造商掌握

  根据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研究,碳纤维成本构成中,原丝成本占 51%、预氧化处理成本占 据 16%、碳化/石墨化占据 23%、表面处理占 4%、卷绕成型占 6%;因此,原丝成本下降是推 动碳纤维制造成本下降的重要一环。

  原丝生产工艺可以分为聚合、纺丝等工序,其中,通过提高每分钟纺丝效率可以显著降低原 丝成本。目前原丝生产按照纺丝工艺主要有干法纺丝、湿法纺丝和干喷湿纺三种方式。

  但因干法 纺丝生产的纤维中有少量溶剂残留且不容易洗净,目前主流的生产工艺是湿法纺丝和干喷湿纺两 种。

  根据论文研究,比较来看,干喷湿纺在每分钟纺丝数量及聚合液固含量等指标上都处于领先;

  随着以中复神鹰、光威复材、中简科技、恒神股份等为代表的国内碳纤维企业在继日本东丽、 美国赫氏之后陆续突破干喷湿纺工艺,碳纤维干喷湿纺生产工艺应用得到拓展,助力碳纤维材料 制造成本下行。

  低成本大丝束的应用获得明显增长

  根据根数可以将碳纤维分为大丝束碳纤维和小丝束碳纤维,将大丝束碳纤维和小丝束碳纤维 的性能处于相当的状态下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大丝束碳纤维的价格更加便宜。

  根据彭公秋等在论 文《国产聚丙烯腈基大丝束碳纤维发展现状与分析》中的研究,相比小丝束碳纤维,大丝束碳纤 维仅为小丝束碳纤维的 20%左右。

  在不断推动碳纤维低成本化的发展路径之下,大丝束由于其显著的成本优势,也成为全球碳 纤维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海外碳纤维厂商纷纷通过并购等方式加快大丝束产品布局,而国 内碳纤维厂商则通过加紧研发以寻求在大丝素生产工艺取得突破。

  海外厂商来看,日本东丽 2013 年收购大丝束碳纤维生产企业美国卓尔泰克,比利时索 尔维公司 2015 年收购美国第二大小丝束 PAN 基碳纤维生产商氰特 Cytec、2017 年收 购德国 50k 碳纤维原丝生产商 ECF 公司,日本三菱公司收购美国碳纤维技术公司等。

  国内厂商来看,上海石化 2016 年 5 月开展碳纤维 48K 大丝束原丝工业化研究试验;吉 林化纤 2017 年 7 月在 24K 碳纤维原丝研发经验基础上开始研究 48K 大丝束碳纤维原 丝;

  精功集团与吉林化纤共同出资成立吉林精功以建设 1.2 万吨/年大丝束碳纤维项目; 天久科技 2018 年 8 月建成了 500 吨低成本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兰州纤维、新疆碳谷、 常州新创碳谷等均有大丝束项目投建。

  根据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旗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公众号援引的数据,2014 年全球 PAN 基碳纤维产能约为 12.8 万吨,其中大丝束碳纤维约占 28%。

  根据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统计数据, 至 2017-2020 年,全球大丝束碳纤维需求量占比分别为 51.5%、39.6%、50.2%和 52.5%,或可 以推测,2014 年之后,在海内外碳纤维厂商加速布局大丝束背景下,全球低成本大丝束的应用 明显增长。

  技术进步及进口管制,国产碳纤维进口替代提速

  对于国内碳纤维制造商,除了碳纤维下游应用场景不断突破和渗透带来的广阔增量市场之外, 因技术进步及进口管制带来的国内碳纤维市场国产化率逐渐提升也有望带来可观的替代市场需 求。

  过去十余年来看,我国碳纤维国产化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并于 2020 年在海外国家纷纷开 启进口管制的政策扰动之下,国产化率进一步抬升至约 38%;截至 2020 年,我国尚有 62%的 碳纤维产品需求依赖于进口产品。

  技术及产业化进步推动国产碳纤维质增量升

  2000 年以来,国家加大对于碳纤维领域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将碳纤维列为重点研发项目。

  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及国内碳纤维行业企业的通力合作,国产碳纤维在技术上频频取得重 大突破,产品质量上逐渐缩短与海外公司的差距。

  吉林碳谷:在原奇峰化纤腈纶制备基础上创造性发明了 DMAC 为溶剂的湿法两步法原 丝生产技术与工艺。

  2008 年研发的产品碳化后就可达到 T300 标准,2016 年、2017 年逐步实现了 12K/S 的产业化稳定生产、碳化后可部分达到 T700 的水平。

  中复神鹰:2013 年,在国内率先建成了千吨级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目前公 司主力的 T700 级、T800 级碳纤维产品主要力学性能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

  兰州蓝星纤维:2020 年,公司千吨级 NaSCN 法 50 K 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 及装备研究通过技术成果鉴定,填补了国内 50 K 碳纤维产品的市场空白。产品性能符 合国标 GQ3522 水平,可以满足碳纤维预浸料的制备要求。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2020 年,成功研制出 QM65(M65J 级)高强高模碳纤维,纤维拉伸 强度和拉伸模量分别高达 3857MPa、639GPa。

  江苏恒神:2021 年,公司产品通过国际权威认证机构 DNV·GL 颁发的 24K 碳纤维、 碳纤维织物和碳纤维拉挤板的 TYPE APPROVAL 证书以及 SHOP APPROVAL 证书, 为公司加快开拓国内外风电领域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光威复材:自主研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已经在 AR-500C 高原无人直升机上生产使用。

  同时,在产业化方面,我国碳纤维企业产能和产量也取得持续进步。根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 协会整理数据显示,2005-2019 年,我国大陆碳纤维理论产能和产量均保持着持续增长态势;

  其 中,2005 年我国碳纤维理论产能和产量分别仅为 300 吨和 10 吨,2010 年我国碳纤维理论产能 和产量就增长至 6445 吨和 1500 吨,而至 2016 年我国碳纤维理论产能和产量就增长至 20100 吨和 4000 吨;

  2019 年虽然我国碳纤维理论产能未明显增长、但产量已经上升至 1.2 万吨,并在 2020 年我国碳纤维产量达到 1.8 万吨。

  以目前全球碳纤维产业布局来看,虽然全球市场依旧被以日本东丽、美国赫氏、德国西格里、 日本三菱、日本东邦等传统碳纤维巨头所主导,但我国碳纤维产能已经占到全球约 21%的份额, 我国碳纤维企业正展现出强大的挑战实力。

  国外收紧对我国碳纤维出口为我国加速进口替代创造良机

  1949 年 11 月,以美国为首的 17 个发达国家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列入禁运清单的有上万种产品。

  1994 年,“巴黎统筹委员会” 宣告解散,但它所制订的禁运物品列表被后来的《瓦森纳协定》所继承,其中包含两份控制清单;

  一份是军民两用商品和技术清单,涵盖了先进材料、材料处理、电子器件、计算机、电信与信息 安全、传感与激光、导航与航空电子仪器、船舶与海事设备、推进系统等 9 大类;

  另一份是军品 清单,涵盖了各类武器弹药、设备及作战平台等共 22 类。

  回顾我国碳纤维发展历程,我国曾多 次试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但均告失败;截至目前,航空航天用高等级碳纤维、及国外碳纤维先 进设备和核心技术,依旧被禁运。

  1984 年,冶金部支持上海碳素厂试图引进美国 Hitco 碳化设备,最终被美国国防部否 决。

  1986 年,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为引进碳化设备进行调研、询价,世界各知名碳纤维公司 均囿于“巴黎统筹条约”限制,不转让技术、不出售设备。

  只有英国 RK 公司同意出售 大丝束预氧化炉和碳化炉;而 1990 年经多次试车,预氧化炉运行尚可,碳化炉始终开 不起来。

  1986 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工发组织批准在北京设置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 开发应用项目,由北京化工学院和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共同承担;

  北京化工学院经调研, 同样是除英国 RK 公司外没有厂家愿意出售技术和设备,最后由北京化工学院提供工艺 参数,委托英国 RK 公司加工制造了一套 10 吨级(12K)预氧化、碳化中试线。

  项目历经磨难,几次因“可能应用于军事”而险些遭到封杀;项目拖了 7 年,1993 年 6 月 才勉强“验收”,实际上并未能正常运行。

  2020 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贸易争端更为激烈在此前的《瓦森纳协定》协定基础上,日 本、美国加强了对碳纤维出口中国的政策管控,导致国内碳纤维境外供应难度进一步加大。

  2020 年 12 月 22 日,因日本东丽子公司出口碳纤维流入了未获日本《外汇及外国贸易 法》许可的我国企业,日本经济产业省对该公司实施了行政指导警告,要求东丽子公司 防止再次发生此类事件,并彻底做好出口管理。

  2021 年 2 月 24 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行政命令,在联邦机构间展开为期 100 天的 审查,以解决四个关键产品供应链中的漏洞,其中包括碳纤维,主要目标是增强供应链 的弹性,以保护美国免于未来面临关键产品短缺。

  在此背景下,为了弥补进口收紧带来的我国碳纤维市场缺口需求,国产碳纤维供应商均转为 卖方市场,并获得了加速进口替代的良机。

  首先,以 2020 年来看,我国国产化率较 2019 年跃 升超过 6 个百分点,而比较此前 2015-2019 年间我国国产化率年提升幅度约在 3%左右,2020 年我国碳纤维市场国产化推进速度出现了倍增;

  其次,假设统计 2016 年至 2020 年我国碳纤维 应用总量增速变化和期间进口碳纤维数量变化,从 2018 年开始,年度看我国碳纤维进口数量增 长就已经远远不及我国碳纤维应用总量增长。

  国产碳纤维市场稳态竞争,中复神鹰是国内高性能小丝束 碳纤维龙头,国产碳纤维供应商有限,竞争格局相对良好

  根据《2019 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中介绍,我国碳纤维市场大概在 20 世纪 60 年 代开始起步;20 世纪 70 年代为了满足国防需要开始举国研究。

  其中 1975 年 11 月时任国防科 委主任的张爱萍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部署国内碳纤维研究工作并制定 10 年发展规划, 组织了原丝、碳化、结构材料、防热材料、测试检验技术等 5 个攻关组。

  包括由吉林化学工业公 司研究院、吉林辽源石油化工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化纤厂、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采用不同溶剂 路线研发聚丙烯腈(PAN)原丝。

  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吉林/上海/兰州/抚顺 4 家碳素厂、山西 煤化所、中科院化学所等负责碳化技术研究,另外还安排了织物和材料应用研究;

  20 世纪 80 年 代我国则加大了技术引进力度,但囿于“巴黎统筹条约” 限制,我国碳纤维技术引进之路十分 坎坷并终未见到明显成效;

  同时,90 年代因国内转向经济建设而军工企业发展相对萧条,受制 于国内碳纤维需求有限我国碳纤维行业发展陷入停滞。

  进入 21 世纪,我国碳纤维产业在 20 年间完成了快速发展和行业洗牌的过程。首先,21 世 纪 00 年代,欧美的禁运严重影响军机的生产,科技部决定设立碳纤维专项,并把碳纤维列入“863 计划”新材料领域;

  随着吉林化学(后中石油吉化公司)、北京化工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 山东大学、东华大学等一批科技机构进行工业技术转让,我国碳纤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据不完 全统计,2000~2010 这 10 年间,上碳纤维项目的企业超过 40 家,投资规模超过 300 亿元人 民币。

  而 10 年代之后,由于烂尾项目的增多,行业和政府主管部门开始反思碳纤维行业“大干 快上”带来的弊端,优质的企业开始崛起,并在优胜劣汰之下我国碳纤维企业也从高峰时超过 40 家逐渐演变成如今 10 余家企业。

  假设以 2020 年碳纤维运行产能排序,我国前 11 家碳纤维企业合计运行产能占了全国的 98.5%,成为我国碳纤维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主体。

  包括碳谷+宝旌、中复神鹰、江苏恒神、光威 复材、兰州蓝星、上海石化、中简科技、太钢钢科、吉林化纤、中油吉化、河南永煤等;

  其中, 进一步缩小范围,排名前五的国产厂商合计运行产能就占了全国的 81.3%,国内碳纤维市场集中 度较高,整体呈现相对稳态的寡头竞争格局。

  中复神鹰扛鼎国内高性能小丝束碳纤维市场,领先优势明显

  中复神鹰的前身神鹰新材料成立于 2006 年,最初由奥神集团、鹰游集团共同出资设立; 2007 年,中建材子公司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增资入股并成为第一大股东,神鹰新材料 也由此改名为中复神鹰。

  经过约 15 年的发展,公司从技术、产品质量、产能、市场应用等多 维度来看,均立足于我国国产碳纤维制造商第一梯队,扛鼎我国高性能小丝束碳纤维市场。

  技术领先:国产化技术的突破者

  创立之初,公司通过组建技术团队及与东华大学深度合作,成功实现了我国第一批国产碳 纤维产业化生产。早在 2005 年 9 月 29 日,公司就组建技术团队,开始了碳纤维技术攻关;

  经 过不懈努力,2007 年,公司创造出了我国第一条 500 吨碳纤维原丝生产线、并于当年 5 月实现 了产业化生产的第一批碳纤维成功下线;

  2008 年,公司与东华大学、江苏鹰游共同合作,建成 千吨 SYT35(T300 级)碳纤维生产线并稳定生产,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2010 年组织技术鉴定。

  该千吨 T300 碳纤维项目全部装备实现了国产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和装备封锁,综合技术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

  2009 年公司开始投入纺丝效率和原丝性能均更优的干喷湿纺工艺技术,并于 2013 年在国 内率先突破干喷湿纺关键技术。

  公司创立之初原丝生产技术主要集中在湿法工艺突破,而相较于 湿法工艺,干喷湿纺工艺在表面结构、拉伸强度以及复合材料加工工艺性能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是先进的碳纤维原丝技术路线;

  但由于干喷湿纺技术难度高,2010 年以前,仅日本东丽、美国 赫氏两家具有成熟的干喷湿纺碳纤维产品面世。2009 年,公司启动干喷湿纺碳纤维技术攻关;

  2012 年,公司 SYT45 产品正式下线并于当年开始生产线稳定运行,形成了年产 500 吨的产能;

  2013 年,公司在国内率先突破了千吨级碳纤维原丝干喷湿纺工业化制造技术并建成了国内首条 千吨级干喷湿纺碳纤维产业化生产线;

  2015 年,公司实现了高强中模型碳纤维百吨级工程化; 2017 年,建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千吨级 T800 级碳纤维生产线。

  产品质量领先:看齐全球一线品牌

  全球对比来看,公司碳纤维产品性能已经与国际同类产品基本相当。公司对外销售的主要产 品型号包括 SYT45、SYT45S、SYT49S、SYT55S、SYT65 和 SYM40 等,涵盖了高强型、高 强中模型、高强高模型等类别。

  对标日本东丽公司的主要碳纤维型号,其中,SYT45S、SYT49、 SYT49S 属于 T700 级碳纤维,SYT55S 属于 T800 级碳纤维,SYT65 属于 T1000 级碳纤维;

  比较具体的产品参数性能来看,公司主力产品性能已经不逊于、甚至某些细节略微超越于海外碳 纤维龙头公司的同类产品。

  国内对比来看,公司碳纤维产品性能与军品品质基本处于同一分位。中简科技主要产品均供 应军品、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内碳纤维军品的质量要求;一般来说,军品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会高于 民品。

  其中,以 T700S 等级,公司 SYT49S 与中简科技同类型的产品 ZT7 比较,公司 SYT49S仅模量略低于 ZT7,强度、伸长率已经与 ZT7 相当、甚至于某些细节略微超越;而以 T800S 等 级,公司 SYT55S 比较 ZT8 和 ZT9 在强度上则要显著更高。

  产能及产销规模领先: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假设以 2020 年全国运行产能比较来看,公司原丝产能位列国内第二位、碳纤维产能并列国 内第一位,分别为 2.1 万吨和 8500 吨,占国内总产能比重的 20.2%和 23.9%;公司产能规模明 显领先于国内绝大多数同行。

  根据公司招股书公司,公司规划了国内首个万吨级碳纤维基 地-西宁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及配套原丝生产基地,该项目 2021 年已经陆续建成投产、并将于 2022 年 3 月全部投产;预计将再度夯实公司的产能优势。

  而假设以实际产销量进行对比,公司碳纤维产量和销量同样领先于国内其他可比公司;目前国内资本市场上市的碳纤维公司共有 4 家,分别为中复神鹰、光威复材、中简科技和恒神股份(新 三板上市)。

  对比产销量及相关产品收入数据,可以判断,公司 2020 年产销量要明显高于其余 三家上市公司的。

  从 2021 年碳纤维产品收入增长幅度比较来看,中复神鹰、光威复材、 中简科技、恒神股份当期碳纤维产品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 120.4%、18.3%、5.7%和 67.1%。

  考 虑到 2021 年碳纤维市场整体呈现供不应求状况、在同行业比较时价格因素或可弱化,我们倾向 于认为 2021 年中复神鹰碳纤维产品实现的收入领涨于可比上市公司或也可侧面佐证公司碳纤维 产销量 2021 年的扩容要显著更快。

  客户应用领先:多个细分市场展现强大的竞争优势

  从公司收入构成来看,公司产品已经在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休闲、压力容器、交通建 设、碳/碳复合材料等多个领域产生实际应用。

  而其中,公司在体育休闲、航空航天、压力容器、 碳/碳复合材料等细分领域正展现强大的竞争优势。

  体育休闲市场

  体育休闲是碳纤维应用的传统市场,也是全球碳纤维需求量排名靠前的主要市场;以 2020 年来看,体育休闲全球碳纤维应用需求量排名第三

  需求量为 1.54 万吨,较 2019 年增长 3%, 需求量占比为 14%,主要使用在高尔夫球杆、自行车架、钓鱼竿、球拍、曲棍球棍等高端休闲 体育市场。

  目前,全球近 90%的碳纤维体育器材加工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完成,2020 年国内体育用 品领域碳纤维需求量为 1.46 万吨,占国内碳纤维需求总量的 30%,是国内碳纤维的根基市场。

  而根据公司招股书,2020 年公司在体育休闲领域实现销量 1079.5 吨,以此推测,公司在全 国体育休闲市场所占份额约为 7.4%。

  比较来看,国内目前能达到千吨产量的碳纤维企业极为有 限,更不论在体育休闲应用市场需要实现超千吨产量供应;

  以 2020 年来看,可能仅有光威复材、恒神股份等国内厂商有能力拓展体育休闲领域千吨市场,中复神鹰无疑是当前国内碳纤维体育应 用领域的领军企业。

  为配合碳纤维在体育休闲应用领域的复材制备工艺,中复神鹰针对性 地进行了开发,SYT45S、SYT49S、SYT55S 系列碳纤维可同时满足 75g/m²以下密度的热熔型 预浸料的制备工艺要求、以及 55g/m²溶剂法预浸料的制备工艺要求。

  航空航天市场

  航空航天是高性能碳纤维的主体应用市场;以 2020 年来看,即便受到了疫情冲击,全球需 求量依旧达到 1.65 万吨,在全球碳纤维应用需求量中排名第二。

  但国内来看,由于国内民航领域对于碳纤维的需求占比要远远小于全球民航领域对于碳纤维 的需求占比,国内航空航天碳纤维市场较小,2020 年需求量占比仅 3.5%左右、约为 1710 吨。

  根据公司招股书,2020 年公司在航空航天领域实现销量 254.91 吨,占当期国内航空航天碳 纤维需求量约 14.9%。比较其他上市公司来看,中复神鹰在航空航天市场销量明显领先;

  其中, 中简科技 2020 年碳纤维销量 116.16 吨、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军品,光威复材截至 2021 年碳 纤维销量 2082 吨。

  根据 2021 年年报显示公司干喷湿纺工艺产品主要应用下游并不包含航空 航天(以其他应用份额来看,销量份额不足 4.6%)、T800H 级航空应用项目还在验证期且现有 产能仅约 105 吨。

  压力容器

  碳纤维缠绕气瓶因其重量轻、工艺性好、安全可靠和储存效率高等优势在压力容器领域具有 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主要用于天然气和氢气储罐、高压储气罐、火箭发动机等领域。

  全球范围 来看,压力容器碳纤维 2020 年实现销量 0.88 万吨,占全球碳纤维需求总量比重的 8%,排名全 球碳纤维需求第六位。

  而国内来看,2020 年压力容器需求约 0.2 万吨,占全国碳纤维需求总量的 4.1%,排名国内 碳纤维应用需求第五位。

  从发展增速来看,随着氢能应用的产业化发展,对压力容器用碳纤维需 求的不断增长,压力容器或是正在快速增长的新兴应用市场;

  2020 年我国压力容器需求量较 2019 年增长 500 吨、增幅为 33%;同时,根据最新数据,2021 年国内压力容器需求量更是达 到了 0.3 万吨,较 2020 年再度增长 50%。

  目前,中复神鹰 SYT49S、SYT55S 系列碳纤维在缠绕工艺中拥有不俗表现,加工毛丝少、 浸润性良好、加工过程顺畅、纤维强度转化率高,制备的压力容器可以达到多种设计要求。

  根据 公司招股书,2020 年公司在压力容器领域实现销量 548.61 吨,据此计算,占当期国内压力容器 需求总量约 27.4%;我们倾向于认为,2020 年公司所占份额已经超过国内需求总量的四分之一, 龙头地位明显。

  碳/碳复材

  碳/碳复合材料也属于碳纤维的新兴应用,主要使用在刹车盘、航天部件、热场部件等细分 领域。2020 年,全球碳/碳复材需求量为 5000 吨,占全球碳纤维需求总量的 5.0%,排名全球碳 纤维应用需求第七位。

  而国内来看,2020 年,我国碳/碳复材需求量为 3000 吨,占国内碳纤维需求总量的 6.1%, 排名国内碳纤维应用需求第三位;

  当期我国碳/碳复材需求量占到了全球的 60%,并较 2019 年 国内需求总量 1200 吨、大幅增长 150%。

  近年来,得益于光伏单晶硅炉对于热场部 件的需求增长,推动碳/碳复合材料销量大增;国内作为全球光伏主要生产基地,热场碳/ 碳复材正在成为我国碳纤维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以 2021 年最新数据来看,我国碳/碳复材的碳 纤维需求总量继续同比增长了 133.3%达到了 7000 吨、占全国碳纤维需求总量比重上升到 11.2%; 而国内碳/碳复材需求总量占全球碳/碳复材需求总量的比重则继续提升到 82.4%。

  中复神鹰 SYT49S 碳纤维具有断裂伸长率长、表面光滑等特性,在立体编织和针刺成型中 拥有优异的工艺性能和良好的尺寸精度,在高温环境中拥有低膨胀系数、低磨损率、耐热冲击等 优异性能,已经在刹车盘和热场材料中大量使用。

  根据公司招股书,2020 年公司在碳/碳复材实现销量 424.4 吨,占当期国内碳/碳复材碳纤维需求量的 14.1%;同时,2021 年上半年实现销量 507.53 吨,是国内碳/碳复材领域的重要供应商之一。

  从碳/碳复材领域的公司合作伙伴来看, 公司与国内领先的碳基复合材料制造商金博股份建立深度合作,根据公开信息,2017-2019 年中 复神鹰均是金博股份的前五大供应商之一;同时,2019-2020 年,金博股份均为中复神鹰的前五 大客户。

  东风已至,中复神鹰或复制日本东丽的发展路径,复盘全球碳纤维巨头日本东丽的成长路径及关键推手

  日本东丽公司目前是世界上第一大碳纤维生产商,不仅产量和销量居第一位,而且牢牢掌控 着世界高端碳纤维需求市场份额;

  日本东丽还是全球碳纤维产品标准的制定者,业内一般 以日本东丽的产品牌号为基础,将碳纤维产品划定为 T300、T700、T800 等不同级别。

  东丽碳纤维成长路径:体育休闲为支点,紧握航空航天成就霸主地位

  公司的商业化起源

  回顾日本东丽的发展历史,早在 1960 年代全球碳纤维工业化前端,日本东丽在全球碳纤维 市场还只是一个后来者。

  1957 年左右,美国 Barnaby Cheney 公司、美国 National Carbon 公司开始试制碳纤维;

  1961 年大阪工业技术研究所近藤昭男宣布 PAN 是最合适生产碳纤维的前驱体,成为 PAN 原丝 生产商日本东丽进入碳纤维市场的重要契机。

  但直至 1970-1971 年,东丽与美国联合碳化物公 司(UCC)签订交叉许可协议,当时 UCC 公司已经在生产碳纤维,但使用人造丝作为生产的原 料,UCC 对 Toray 进行了制造工艺培训、东丽因此获得了碳化技术。

  同时,东丽从大阪工业技 术研究所获取了近藤昭男相关 PAN 碳纤维制备专利技术,日本东丽碳纤维的商业化之路就此开 启。

  独辟蹊径选择体育休闲作为公司商业化立足之地

  60 年代,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RAE)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瓦特为首的团队在近 藤昭男 PAN 制备碳纤维基础上,对制备工艺进行创新,在 PAN 预氧化时施加一定的牵伸,使得 碳纤维强度两倍于近藤昭男制备的碳纤维;

  1963 年,RAE 将相关技术申请专利;同时,英国研 究开发公司作为该专利的管理人,将该专利授权给了三家英国公司,三家均设立了小型碳纤维试 验生产线,包括考陶尔兹、摩根坩埚、罗罗公司。

  当时英国作为全球碳纤维技术的领导者,所有 人都把目光盯在了美国航空业和军工市场,那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1967 年,罗罗公司宣布将在 在喷气式发动机上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但最终因撞鸟事件而退出碳纤维行业。

  考陶尔兹则尝试了与美国各种公司合作,包括美国生产导弹用材料的 Hercules 和 Dexter,希冀以此进入美国 军工市场,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1971 年,日本东丽开始了碳纤维的正式量产,Toraca T300 的碳纤维诞生;当时日本东丽 拥有全球最大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 12 吨,美国市场由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进行销售。

  考虑到 当时欧洲和美国的碳纤维厂商已经将航空航天需求市场占领,以公司为首的日本碳纤维企业转而 开拓体育休闲新应用市场。

  1972 年,日本东丽开发了一种在外部具有碳纤维、内部具有玻璃纤维的板材,并开始将其 出售给钓鱼竿使用;随着这种新材料的重量减轻,许多钓鱼竿制造商开始将其应用于其产品中。

  1972 年美国企业家 Jim Flood 发现使用碳纤维球杆可以使高尔夫击出比铁杆多 30 码的距 离;日本东丽注意到体育市场的巨大需求,将碳纤维材料应用于高尔夫球杆、并逐渐拓展至网球 拍、滑雪杆及其他体育用品。

  伴随着日本东丽在体育休闲领域的不懈努力,公司的市场份额不断 扩大,不仅帮助公司在全球碳纤维市场中获得了立足之地,还吸引了汽车和航空客户的关注。

  民航领域碳纤维应用发展成为公司发展壮大的重要推手

  20 世纪 70-80 年代,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石油危机,原油价格暴涨;包括波音和空客等全 球民航龙头都开始寻找重量轻的增强材料、来减少油耗。

  1975 年,波音公司选择了与东丽公司签订交叉许可协议的美国联合碳化物购买碳纤维来解 决油耗问题,当时联合碳化物公司放弃了自己生产原丝、转而开始代理东丽的碳纤维产品。

  基于 此,波音公司采用了公司的 T300 级碳纤维作为波音 737 的次承力部件,公司产品也被首次应用 于航空航天领域。

  随后,日本东丽紧抓航空航天大发展的契机,即便遭遇了连续亏损和 90 年代日本“失去的 十年”大萧条也并未放弃,依旧继续大力投入产品研发及客户合作。

  伴随着日本东丽碳纤维性能 逐渐稳定及性能提升,日本东丽的碳纤维应用逐渐扩展到包括波音、空客在内的更多机型,在飞 机上的应用范畴也从次承力部件逐渐扩展到主承力部件,高性能碳纤维用量的逐渐增长,奠定了 日本东丽如今在全球碳纤维领域的霸主地位。

  截至目前,日本东丽碳纤维在现代客机美国波音 787 和空客 A350 复合材料用量已经达到 50%,单台飞机碳纤维用量约 23 吨、碳纤维复合材料 合计用量约 35 吨。

  东丽碳纤维成功还依托于集团强大的化工复合背景和持续研发投入

  东丽碳纤维仅仅是东丽集团的一个业务板块,东丽碳纤维最终成功经过了东丽集团约 50 年 的持续培育,与东丽集团的化工复合背景及持续研发投入都有着密切关联。

  东丽集团的化工复合背景助力碳纤维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完善

  东丽集团成立于 1926 年,其前身是东洋人造丝公司;东丽集团是一家综合性化工集团企业, 是世界著名的以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为核心的跨国企业,在全球 26 个国家和地区 开展业务。

  目前,东丽集团主要业务板块包括纤维和纺织品、高性能化学品、碳纤维复合材料、 环境工程、生命科学和其他等。

  碳纤维制备技术比较复杂,涉及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物理学、纺织学、材料科学和工程 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和应用,制备工艺也涵盖了聚合、纺丝、预氧化、碳化、表面处理和上浆等 多个环节,关键节点多达数百个。

  因此从事碳纤维技术领域的人才,不可能做到一一通晓,团队 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东丽集团借助身为综合性化工集团的复合产业背景,通过将其所有的包括纤维、碳纤维、高 性能化学品、环境工程等多个业务条线的研发职能集中在 “技术中心”一个组织中;

  使许多领 域的专家汇聚,积极利用多个领域的技术和知识来解决单个业务领域中的问题,从而展现出强大 的综合研究开发实力;并为东丽碳纤维产品技术持续突破、及碳纤维材料产业链逐渐完善予以助 力。

  东丽集团早期在合成纤维领域的生产经验较好地助力东丽碳纤维业务在初期实现原丝 工艺突破。

  东丽集团是以生产合成纤维起家的,在东丽进入碳纤维产业起步阶段,东丽 集团就已经是晴纶工业龙头,有生产纺织服装用丙烯腈纤维的经验。

  1952 年,作为继 人造丝、尼龙之后的第 3 种纤维,东丽集团开始了“Fiber-Ⅲ(聚酯系纤维)”的研究;

  1956 年 4 月,东丽建造了“中央研究所”,除了纤维,还扩充了塑料、薄膜的研究,同 时公司将“Fiber-Ⅳ(丙烯系纤维)”、聚丙烯纤维、聚酯薄膜等作为研究、开发的主 题;

  1961 年,在进藤昭男博士发表了以聚丙烯腈(PAN)纤维为原料的碳纤维相关研 究之后,东丽集团开始在过往积累的合成纤维及晴纶制备工艺基础上进行研发。

  最终 发现了将新化合物 HEN 用于 PAN 的共聚合成分可实现碳纤维性能飞跃性提高;1969 年,东丽组织了全研究所级别的“CROW 项目”,开发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 PAN 原丝 生产基础技术。

  东丽集团在树脂等高性能化学品的研究开发沉淀,助力东丽碳纤维较快实现碳纤维及复 材的全产业链覆盖。碳纤维经与树脂、陶瓷等材料结合,可形成碳纤维复合材料。

  东丽集团早在碳纤维正式量产前就已经在树脂领域的开发应用有所积累,1963 年即在名 古屋开始生产 TOYOLAC™ABS 树脂;

  随后,在东丽 T300 碳纤维正式量产之后,1976 年东丽又开始销售 TORAYCON™PBT 树脂。

  借助公司在碳纤维和包括树脂在内的高性 能化学品等多个领域持续深入的研究开发,以及公司超前的产业链发展意识、1970 年 开始就在复合材料和应用方面投入人力;

  公司在碳纤维产业起步初期即较快实现了从碳 纤维到碳纤维复材的全产业链覆盖。

  东丽集团持续不懈的研发投入

  东丽集团坚定信念不断地研发先进材料,即便需要牺牲短期收益。根据公司网站内容显示, 公司的研发方针在于无论经济形势如何跌宕起伏,管理层都会不断地进行研发投入,许多年公司 的研发支出占销售百分比一直未出现重大变化。

  1970 到二十世纪初期,东丽在碳纤维上花了超过 1400 亿日元进行研究开发,虽然在 钓鱼竿、高尔夫球杆等体育休闲领域具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但碳纤维业务在持续大额的 研发投入下,碳纤维业务长达约四十年亏损。

  直至 2003 年,美国波音公司告诉东丽, “以后的飞机(787)机翼和机体都将用碳素纤维制造,所以想委托东丽”,日本东丽 碳纤维业务才在盈利上逐渐获得回报;并于 2011 年 3 月进入稳定的盈利期。

  2014 年至 2016 年三年间东丽投入 1800 亿日元研发费用,其中 50%分配给绿色创新 相关业务,作为绿色创新相关业务(含用于飞机、汽车、风力、压力容器等的碳纤维业 务及锂电子电池分离器)的主项,碳纤维复合材料相关业务直接受益。

  2017 年至 2019 年三年间,东丽计划投入共 2200 亿日元以上的研发经费,每年大概投 入 3%的销售收入到研发中。

  中复神鹰类似于 90 年代的东丽,小丝束龙头或乘“大飞机” 东风,以体育休闲为首的公司碳纤维业务基本盘稳定

  从日本东丽的发展历程及当前全球碳纤维需求量分布来看,航空航天是高性能碳纤维应用的 核心领域毋庸置疑。

  目前,海外航空航天领域的碳纤维需求主要被日本东丽、美国赫氏等日美 碳纤维大厂所占据,国内碳纤维企业暂无明显进入空间。

  在此背景下,与当初日本东丽选择先在体育休闲领域立足类似,中复神鹰选择在体育休闲、 压力容器、碳/碳复材、建筑补强等民用领域率先进行应用突破,并通过上述领域应用实践、实 现自身产品和技术的逐渐迭代升级。

  截至公司招股书披露的收入结构数据显示,体育休闲已经成为公司当之无愧的业务压舱石, 2018-2020 年年销售量持续在千吨以上、2021H1 也实现了约 500 吨销售。

  假设以体育休 闲、压力容器、碳/碳复材三个下游领域的应用来看,截至 2021H1,上述三个应用领域已经成为 公司碳纤维业务的基本盘,最近四年、即 2018-2021H1 销量合计占公司总销量比重依次为 62.7%、 62.2%、54.6%、62.6%,基本持续在约六成。

  国内民航“大飞机”计划或是中复神鹰下阶段发展的重要契机

  与日本东丽航空航天领域拓展借助了波音、空客寻求更低油耗的需求;中复神鹰在航空航天 下游需求拓展则有望乘上国内商用“大飞机”发展东风。

  我国大飞机制造业开启征途

  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一直是我国的重要国家战略,早在 1970 年,我国就已经有规划发 展自己的大飞机制造业;

  “运十”也因此应运而生,成为我国自主研制的 第一架大型民用喷气式 客机;但在 80 年代之后,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大飞机制造业举步不前。

  2003 年,在多方呼吁下,大飞机再度被提上议事日程;2006 年 1 月,全国科技大会将大型 飞机项目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确定的十六个重大专项之 一;

  同年 7 月,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成立大型飞机重大专项领导小组。2007 年 2 月,国务院总 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8 月,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成立大型客机项目筹备组;

  2008 年 2 月,国务院常 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方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组建;自此,我国商用大飞机项目正式拉开序幕,并驶入发展快车道。

  截至当前,中国商飞共布局了三款飞机,支线飞机 ARJ21、干线飞机 C919、宽体客机 CR929; 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程新型涡扇支线飞机 ARJ21 已于 2016 年在国内开始正式运 营,迄今共有 57 架飞机交付 7 家航空公司、投运航线超过 280 条。

  同时,2021 年 ARJ21 还被 首次投放到了东南亚市场;干线飞机 C919 于 2017 年成功完成首飞,2021 年 3 月中国东方 航空与中国商飞正式签署首批 5 架 C919 购机合同。

  2022 年 1 月中国商飞副总经理吴永良表示 国产 C919 项目目前仍处于适航取证阶段、预计将于 2022 年完成交付,目前 C919 订单已达 850 架、预计单价 0.8 万亿美元;

  CR929 是中国商飞和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携手研制的远程宽 体客机,2018 年 11 月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CR929 远程宽体客机样机亮相。

  2020 年 5 月中国商飞首席科学家吴光辉表示 CR929 远程宽体客机已基本确定总体技术方案、并 启动了初步设计工作。

  “大飞机”将为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带来巨大的增量市场

  在我国“大飞机”制造上推广应用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碳纤维及复材是我国的国家战略, 也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下实现关键材料自主可控的必然之举。

  2015 年 5 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 2025》,碳纤维被列为关键材料之一;报告要求,到 2020 年,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要满足大飞机技术要求;

  2025 年,国产碳纤维在新一代航天装备 上要实现批量应用,在民机领域实现示范应用并取得适航认证。

  2020 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 工信部、财政部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 意见》;

  《意见》提出,聚焦重点产业投资领域,围绕保障大飞机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加快在高性能纤维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

  根据中国商飞三款布局大飞机的复合材料用量及目前交付及在手订单来测算我国民航领域 碳纤维需求,仅在手订单即支撑我国碳纤维复材需求达约 4379 吨、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年碳纤维需求量(以 2020 年计)的 2.5 倍;

  考虑到随着 C919 取得适航证及交付正式开始,我国民航 领域年均约 300 架左右的新机预计将持续对大飞机产生需求。

  复材使用比例更高的 CR929 未 来推出也将极大提升碳纤维复材的使用量,预计我国大飞机制造项目向前推进将为我国碳纤维复 合材料带来巨大的增量市场。

  首先,大飞机复合材料用量上,根据中国商飞北京民用飞机技术中心-民用飞机结构与 复合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马志阳等撰写的《复合材料在大飞机主承力结构上的应用与 发展趋势》文中介绍。

  ARJ21 支线客机复合材料用量为 2%左右,其方向舵和翼梢 小翼采用了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翼身整流罩和机头雷达罩采用了玻璃纤维/环氧 树脂复合材料;

  C919 客机,其复合材料用量达到 12%,应用部位包括了水平尾翼、 垂直尾翼、翼梢小翼、后机身、雷达罩、副翼、扰流板和翼身整流罩等;

  CR929 宽 体客机复合材料前机身攻关全尺寸筒段顺利总装下线,该筒段研制突破了壁板 AFP 工 艺、全尺寸级长桁制造和装配等技术难题,是国内首次采用全复合材料设计理念开展的 宽体客机机身大部段研制工作;

  CR929 远程双通道宽体客机计划在机翼及机身结构上 大面积使用复合材料,预计使用比例超过 50%。

  其次,大飞机在手订单上,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不完全统计,ARJ21 空重约 25 吨, 预计在手订单为 181 架;

  其中,三大航司(中国国航、南方航空、东方航空)各订购 了 35 架,均已接收 7 架;华夏航空订购 100 架,在运营 3 架;

  C919 空重 42 吨, 在手订单约为 850 架、国内外订单用户超过 28 个,或于 2022 年开始首次交付;

  CR929 预计空重约波音 787 基本相当(起飞重量 245 吨,与波音 787-9、空客 A330-900 起飞重量差异不大),目前 CR929 已经启动初步设计,一般从项目启动到实现产品交付 预计需要 10 年左右时间。

舍1978:

  -5.23%,

  今天好惨!

  关灯吃面!

  搞不懂大盘都红的,

  科创板的成了唯一绿的!。。。

  趋势破了,

  短期又要熬了。。。

  景业智能(SH688290) 中复神鹰(SH688295) 科创50(SH000688)

金博股份(SH688598):

  金博股份:金博股份关于收到供应商开发定点通知书的自愿性披露公告 网页链接

古查托尼:

  回复@杰杰杰杰拉德: 嗯,之前听卖方会议纪要说,金博是主动降价来维持(占领)市场,实际上就是价格战了。在下游降本诉求迫切情况下,碳碳材料不可能独善其身,这是产业环节决定的,无法改变。//@杰杰杰杰拉德:回复@古查托尼:金博三季度业绩很不好说,热场价格下来太快了,而公司本来预计的碳纤维T700的大幅下降现在还没看到。金博股份(SH688598) 中复神鹰(SH688295)

杰杰杰杰拉德:

  回复@古查托尼: 金博三季度业绩很不好说,热场价格下来太快了,而公司本来预计的碳纤维T700的大幅下降现在还没看到。金博股份(SH688598) 中复神鹰(SH688295)//@古查托尼:回复@古查托尼:摘录下卖方的数据逻辑:金博股份(SH688598) 的碳陶刹车盘(或系统)是1万元/辆,几倍于灰铸铁的传统刹车系统(1000-2000元/辆),随着材料复合以及工艺改进,有望降至5000元/辆(但我觉得还是贵,且只会在高配车型选装)。此外,还有天宜上佳(SH688033) 也有定增13亿元扩产碳陶刹车盘(15万套/年)。

舍1978:

  +0.47%,

  尾盘拉升,

  才浮盈,

  也把盘中低吸的部分减仓了!

  腾出资金,

  明日再战。。。

  上证指数(SH000001) 景业智能(SH688290) 中复神鹰(SH688295)

昔一:

[涨]

  回复@昔一: 光威复材(SZ300699)6%,中复神鹰(SH688295) 开始发力//@昔一:回复@昔一:光威复材(SZ300699) 今天是第一天收盘站上75%位置,按前期判断站稳此线打开新的上涨空间。

  查看图片

中复神鹰(SH688295):

  同花顺(300033)金融研究中心9月8日讯,有投资者向中复神鹰提问, 贵公司和国际领先的东丽等公司相比,现在差距还在哪? 现在国际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是否就是属干喷湿纺工艺了?公司觉得碳纤维行业,将来下一代的技术升级方向主要在... 网页链接

中复神鹰(SH688295):

  中复神鹰(688295)09月02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了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投资者: 董秘你好!公司率先实现T1000碳纤维技术国产化,值得点赞,请问公司是否计划开拓该碳纤维在军工上的用途?是否有军工相关订单?谢谢 中复神鹰董秘: 您好,感... 网页链接

7X24快讯:

  【河南:到2025年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和《郑汴洛濮氢走廊规划建设工作方案》。《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氢能产业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领域取得突破,产业链基本完备,产业链相关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氢能产业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发挥基础设施引领作用,适度超前布局建设一批加氢站。氢能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交通领域氢能替代初具规模,推广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5000辆以上。(证券时报)

哈斯特:

  今年已经陆续有陕西,广西,河南好几个省规划了,中复神鹰的碳纤维材料应该是氢能产业链壁垒比较高的一环了,加速降加速推广

昔一:

  中复神鹰(SH688295) 6号时间窗口,空间在黑线与75%共振支撑展开上涨,突破87.5%将创新高。查看图片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