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30今日SH600444股票最新净值和交易情况

2022-08-30 17:44:45 首页 > 上交所股票

杨老杨2010:

  国机通用(SH600444)还是有点货的,就是这货444不咋地而已。

股票段子:

  国机通用(SH600444)一个叫 碳中和EPC长工的,每天霸屏发国机通用的信息,其实信息又跟国机通用没有关系。一看就是托

碳中和EPC长工:

  麻省理工研发新技术可分离稀土等多种稀有金属 成本降低95%且更环保前瞻网2021-12-20 21:04关注一种加工稀土和其他关键金属的新方法可以将它们从其他材料中分离出来,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成本。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加工方法,可以更容易地从矿石和可回收材料中分离出稀土等稀有金属,从而有助于缓解从手机到汽车电池等各种基本金属中可能出现的短缺。冶金学教授Antoine Allanore和研究生Caspar Stinn在一种叫做硫化的化学过程中进行选择性调整,成功地从混合金属材料中分离出稀有金属,比如锂离子电池中的钴。根据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他们的加工技术允许金属保持固体形式,并在不溶解材料的情况下被分离。这就避免了传统但昂贵的需要大量能源的液体分离方法。研究人员制定了56种元素的加工条件,并对15种元素进行了测试。他们在论文中写道,最新的硫化方法可以将金属分离的成本从混合金属氧化物中降低65%到95%。与传统的液体分离相比,他们的选择性处理还可以减少60%至90%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些发现提供了一种缓解对钴、锂和稀土等稀有金属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方法。这些稀有金属用于制造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和发电风车等“清洁”能源产品。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21年的一份报告,自2010年以来,随着使用这些金属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每单位发电能力所需的矿物平均数量增加了50%。在这一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的化学反应是对一种含有金属氧化物混合物的材料进行反应,形成新的金属-硫化合物或硫化物。通过改变温度、气体压力以及在反应过程中加入碳等因素,发现可以有选择地产生各种硫化固体,这些固体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物理分离,包括粉碎材料和分类不同大小的硫化物或使用磁铁分离不同的硫化物。他们还利用新技术将镝(一种用于从数据存储设备到光电子器件等应用的稀土元素)从稀土硼磁铁中分离出来,或者从氟碳铈矿等矿物的典型氧化物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下一步是证明该技术可以用于大量的原材料,例如,从稀土开采流中分离出16种元素。Allanore说:“现在已经证明,我们可以同时处理3个、4个或5个矿流,但我们还没有处理现有矿流的实际规模,以匹配部署所需的规模。”研究人员已经建造了一个反应堆,每天可以处理大约10公斤的原材料,目前正在与几家公司就这种可能性展开对话。国机通用(SH600444) 格林美(SZ002340) 华友钴业(SH603799)

打猎捕鱼:

  国机通用(SH600444)专注氢能二十年合肥通用院拥有国内最权威的140MPa超高压循环氢疲劳测试系统。国机通用功成研制出(氢能)潜液式液氢循环泵,是氢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此前一直被国外垄断储氢瓶企业产品由III型35MPa向IV型70MPa升级以及未来向低温液态储氢发展,瓶口阀技术成为需要不断突破的“卡脖子”领域,国机通用的在控制阀领域的领先研发优势将迅速实现技术自主,进口替代。国机通用掌握90Mpa氢气隔膜压缩机的核心技术并在年报披露了已承接了膜式压缩机安全监测业务,这是个大事,安全在加气站最关键,证明这公司已把这个膜式压缩机技术掌握了才能搞出这个监测系统。

碳中和EPC长工:

  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起步:锂回收率已超90% 资源保障有底“今年上半年,我们动力再生公司做了9000多吨(电池),超过了去年一年的量。现在仓库里废电池堆满了,正在扩产。”近日,在格林美(武汉)城市矿产循环产业园,格林美副总经理、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动力再生”)董事长张宇平向上海证券报记者介绍。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召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工作座谈会,由综合利用骨干企业介绍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及再生利用技术攻关、商业模式创新等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将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支持柔性拆解、高效再生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实施行业规范管理,提高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水平。“现在市场可以说是非常火爆,很多资金涌入,大家都看到了千亿级的市场规模,看到了星辰大海。但另一方面,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产业其实刚刚起步,这个行业技术难度大,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推进,全产业链协同起来,真正实现从绿色到绿色。”张宇平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跑到了全球前列,但资源短缺等问题也很突出,循环再利用则可以补上资源短缺的短板。据国家动力电池溯源平台数据分析,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再生利用企业已资源化回收处置6.4万吨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已处置7016吨废旧动力电池,并以此生产了780MWh的梯次产品。与此同时,基于动力电池产销量和生命周期,预计到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达到108万吨。锂回收率已超90%,资源保障有底从多家从事动力电池再生利用的企业提供的数据看,目前锂回收率已超过90%。有预测称,到2050年,依靠锂资源的回收就可以满足动力电池储能行业对锂盐的需求,进而形成锂资源自足内循环和零新开采的局面。“邦普循环镍钴锰的回收率已经达到99.3%,锂的回收率达到90%以上。”在宜宾举行的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矿产资源并不是产业发展的瓶颈,电池里面绝大部分材料都可以循环利用。邦普循环是宁德时代控股子公司,也是国内领先的废旧电池循环利用企业。“从行业来看,技术问题可以说已经得到了解决。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19年本)》规定再生锂、镍、钴的回收率不得低于85%、98.5%、98.5%。据我所知,一些龙头企业的锂回收率已经达到90%。”江西一家从事动力电池再生利用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第一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华友钴业、格林美、邦普循环、光华科技和赣州豪鹏等5家企业入选,这也被业内称为“白名单”或“正规军”。截至目前,白名单企业已有47家,其中近20家拥有再生资质(部分企业拥有多个资质)。据张宇平介绍,动力再生的钴镍回收率均已达到99%,锂的回收比例目前在90%至92%之间,目标是提升到95%。以公司目前的回收率测算,一吨废旧电池的再生价值可以达到约2.4万元(以当前金属价格计算),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券商研究员看来,高价值金属回收率的逐步提升,龙头公司试验产线的成功运营,为动力电池再生产业的复制扩张提供了基础,也为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方面,动力电池回收在环保方面也有硬性要求。电池正极材料中的重金属会升高环境的PH值,处理不当会产生有毒气体。此外,动力电池中含有的多种金属、电解液会危害人体健康,如钴元素可能导致人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耳聋、心肌缺血等症状。另一方面,随着锂电池的需求量大幅增长,资源短缺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据推算,到2030年,全球锂需求量将达到179万吨/年,大约是目前全球产能的4倍,加之电池原材料的价格也在逐渐升高,电池材料的回收对于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十分有利。在此背景下,再生资源则可以提供长期的保障。长江证券相关研报认为,预计2030年通过回收获得的锂、镍、钴分别占同期需求量的31.4%、26.8%、29.3%。亿欧智库更是作出了锂资源战略规划的“三部曲”预测:2030年实现“锂达峰”,2040年实现锂自足,2050年实现锂内循环。即到2040年,我国的锂资源将实现国内开采和使用的自给自足。到2050年,仅依靠锂资源的回收,就可以满足动力电池储能行业对锂盐的需求,最后形成锂资源自足内循环和零新开采的局面。15分钟完成检测筛选,梯次利用起步梯次利用的市场前景极其广阔,但目前暂时还处于商业探索期。由于当前标准体系与商业模式尚不清晰,预计未来2至3年仍将处于政策规范与商业化探索期,2025年后则有望迎来大幅增长。资源循环再生无疑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然而,与大众通常的认知不同,在专业人士看来,再生只是电池“用完”后的最后一步,在此之前,要尽可能地进行梯次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否则就不是节能的,也不是环保的。”张宇平打比方说,一个优秀的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参加不了最顶级的赛事了,但也没有必要就此闲下来,还可以做很多其他的工作。“电池也一样,我们费了那么多功夫,把电池做得那么好,用一次就不要了吗?换个场景,完全可以再用嘛。”梯次利用是指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必要的检验检测、分类、拆分、电池修复或重组为梯次产品,使其可应用至其他领域的过程。依据电池容量的衰减程度,一般分为电池包使用(电池容量大于或等于80%)、电池组梯次利用(电池使用容量处于60%至80%)和单体电池梯次利用(可用容量衰减至20%至60%)等三个阶段。一方面,难度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退役电池究竟还能不能用?这就需要识别判断。相比于新电池,退役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之间差异较大,在梯次利用前需要对电池状态的价值进行判断,并评估其剩余寿命和安全性。其次,要怎么用?这背后也需要电池分选技术、重组技术以及更先进的电池管理技术等支撑。再次,面对一致性更差的电池组,品质和安全如何保障?在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前,这些问题都需得到彻底解决。另一方面,梯次利用的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如在工程机械、低速车、叉车、储能电站、UPS甚至包括农机、无人机等细分领域都可应用。一些示范项目的成功运营,也增加了梯次利用从业者的信心。去年7月,南京地区100台顺丰电动三轮车参与了顺丰集团与华友钴业合作开展的铅酸电池换锂电池测试项目。测试结果显示,梯次利用锂电池相较普通铅酸电池重量轻、动力强、续航长、充电速度快,目前已安全行驶50万公里。据华友钴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公司打造了“城市智慧能源互联网梯次利用”服务模型,积极推进物联网、智慧城市、新能源储能等领域的梯次锂电池应用,包括5G无人物流车、外卖或快递电动车、城市环卫电动车、通信备电产品、冷库备电、数据库备电、储充一体化等应用场景,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60多个城市运营。需求引导着市场供给,也激励了技术的进步。“现在我们15分钟就可以完成检测,按照传统的办法,每个电芯要3个小时。”张宇平介绍,基于前期搜集的动力电池大数据,公司尝试构建了多个数据模型,通过神经网络来自动判别识别,提高检测效率。通过“体检”的电芯,将会与同等规格的“小伙伴”,被重新组装成新的电池包,进行梯次利用。巨大的经济价值,是推动行业进步的源动力。华友钴业总裁助理、华友循环总经理鲍伟介绍,回收行业通过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使锂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的成本降低了20%以上。“梯次利用暂时还处于商业探索期。”一位接受采访的券商研究员介绍,由于当前标准体系与商业模式尚不清晰,预计行业未来2至3年仍将处于政策规范与商业化探索期,2025年后则有望迎来大幅增长。以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从绿色到绿色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国有先发优势。动力电池产业,中国产能占据全球一半以上,规模优势明显,技术上也处于全球领先。如果再把回收再利用这个环节做好,就可以形成完整的循环产业链闭环,真正实现从绿色到绿色。行业前景广阔,梯次利用示范效应逐步获得认可,再生技术已取得突破,但背后面临的问题也不能忽视。“从回收体系的建设,到拆解和梯次利用,最后到再生,几个大的环节,可以说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有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近两年受锂电上游原材料价格大涨等因素影响,一些看到“钱景”的资本大量涌入,“不能急功近利,而是需要扎扎实实做好产业生态。”记者综合多位采访对象的观点发现,产业发展的压力或者动力至少来自三方面。首先,海外已经出台相应的法规。欧盟新电池法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到2030年,新电池法要求电池生产中Co(钴)、Ni(镍)、Li(锂)的再生材料使用量占比不得低于12%、4%、4%;到2035年,Co、Ni、Li的再生材料使用量占比不得低于20%、12%、10%。“在此背景下,中国电池企业也必须加大再生材料的使用,加强相应的供应链建设,不然就会被挡在门外。”亿纬锂能相关负责人称。2021年8月,亿纬锂能与格林美签署《10000吨回收镍产品定向循环供应合作备忘录》。自2024年起,格林美承诺向亿纬锂能供应每年1万吨以上的回收产出镍产品,合作期限自产品供应开始延续10年,且可根据需要进行数量增加和合作期限的延长。其次,从国内的产业现状来看,原生资源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镍、钴资源储量较小,与我国巨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不相匹配,目前九成以上的镍、钴资源仍需进口。虽然锂的储量相对镍、钴资源较为充足,但面临锂矿开采难度大、矿品品位低等因素的制约,锂资源产能有限,导致目前七成以上的锂资源仍需进口。此外,受原材料涨价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国内资本大量涌入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行业,不仅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还会破坏生态。据统计,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关企业注册量增长至2.4万家。GGII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锂电池理论退役量达51.2万吨,实际回收废旧锂电池29.9万吨,这意味着大批废旧电池流入了并不具备处理能力的中小企业手中。“行业还没完全发展好就开始‘内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日前表示,要谨防回而不收、收而不用、收而滥用等问题。“一定要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做研发,真正提升技术来推动行业的进步。”张宇平说。据他介绍,动力再生目前聚集了10多名博士,围绕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和再生等进行技术攻关。“以锂为例,如果回收率能提升一个百分点,每吨(废旧电池)的再生价值就可以提升几千元。”而回收率的进一步提升,还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比如从电池设计时就考虑到后续的回收问题。8月3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在武汉召开“动力电池可制造易回收的技术研讨会”,产业链上的数十家企业共同探讨将循环理念植入电池设计制造等生产环节,提升产品的一致性,降低回收再利用的难度。“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国有先发优势。动力电池产业,中国产能占据全球一半以上,规模优势明显,技术上也处于全球领先。如果再把回收再利用这个环节做好,就可以形成完整的循环产业链闭环,真正实现从绿色到绿色。”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动力电池材料的循环再造,是推动我国从新能源产业大国走向新能源产业强国的关键,只要规范有序发展,前景光明、空间广阔。国机通用(SH600444) 华友钴业(SH603799) 格林美(SZ002340)

碳中和EPC长工:

  氢能汽车还有多远?这个大会释放多个利好上海证券报12小时前90评论8月27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2)主论坛在北京、海南两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7日的主论坛发言时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进一步支持协同创新。技术创新始终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将鼓励汽车产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资本技术对接,加快产业创新应用,聚焦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车用操作系统、高精度传感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等前沿领域,支持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合体,实现融通发展,合作共进。”辛国斌说。值得注意的是,8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探索氢燃料电池等应用,推进新型储能技术与供配电技术的融合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也成为本次大会热议的话题,来自中外汽车和产业链企业高层看好氢能在汽车领域发展。多位专家对上证报记者表示,氢能汽车应用的节奏有望加快。学界代表欧阳明高院士:氢燃料电池技术突破有望深入到材料层次对于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环节的技术创新,攻克关键技术难点,逐步降低成本。其次,从工业副产氢,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到完全可再生能源制氢逐步过渡,实现氢燃料电池规模化应用。另外,以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大规模商业示范为龙头来拉动,挖掘氢能全产业链的商业价值。“2021年,中国市场典型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水平跟丰田和巴拉德是差不多的,但是在寿命方面有些差距,包括金属板的电堆,石墨板的电堆。但几条技术路线都取得了突破。” 欧阳明高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近期典型的示范工程就是北京冬奥会。这充分证明氢能是一项安全的、可实用化、可商用化、可规模化的技术。欧阳明高介绍,截至2022年6月份,中国已经有超过1万辆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今后几年是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最重要的窗口期。但是欧阳明高也指出,目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既包括燃料电池的效率、寿命和成本等问题,也包括膜电极等技术自主突破、基础设施、储运等问题。“比如说碱性电解的隔膜,我们现在都是700微米的隔膜,很厚,电阻很大,孔也太大,造成氢、氧的互串,一部分运行氢串漏就超标,必须在隔膜上实现突破。” 欧阳明高说,当前的技术创新核心环节,氢燃料电池、电解装置需要率先突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延长寿命,而且要从系统层次逐步地深入到材料层次。对于氢能的价值链,欧阳明高直言,目前氢能的战略价值已经被认识,所以催生了氢能热。但目前亟待开发的是氢能的商业价值,商业价值的源头就是绿氢的经济性,未来以绿氢制备的商业价值为源头来推动,以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大规模商业示范为龙头来拉动,就可以带动氢能全产业链的发展。展望未来,欧阳明高表示,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全球氢能利用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累计减少800亿吨,2050年当年减少70亿吨,而未来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绿氢要到8000万吨以上。“所以氢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革命性技术。”企业界代表亿华通张国强:市场规模提升将大幅降低成本作为国内氢燃料电池企业的代表,亿华通董事长张国强指出,燃料电池汽车被誉为是柴油汽车最好的替代者。2018年中国柴油车的总量是2103万辆,占汽车保有量9.1%,年耗柴油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未来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燃料电池技术耦合发展,把这些车辆都替代为零排放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届时燃料电池至少可以实现每年15亿吨的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我们预判,在2021年到2025年产业进入规模化,市场总规模应该到50万辆,到2030年应该达到或者超过100万辆。”张国强说,为满足不同阶段市场应用需求,氢燃料电池系统将走向轻量化、高集成、长寿命、低成本,强环境适应性,进一步增强续驶里程,未来70兆帕将成为主流。张国强还提出,中国企业已经基本掌握了氢燃料电池的核心技术,后期随着量的增长,整车等成本会以指数级下降。亿华通预测,当市场规模达到100万辆,成本就可以大幅降低。亿华通-U(SH688339) 国机通用(SH600444) 长安汽车(SZ000625)

碳中和EPC长工:

  两部门:持续推动氢能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氢能科技 2022-08-28 07:30 发表于河北26起至28日,2022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北京、海南两地举行。在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举办的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论坛上,国家能源局与科学技术部有关负责人均表示,将持续推动氢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已发布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重点开展的技术创新任务和路线图,强化短板技术攻关和前瞻性技术创新,通过集中攻关一批,实验示范一批,应用推广一批,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在北京、上海等五个城市群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以技术装备创新为引领,带动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 向海平:我们必须围绕氢能全产业链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前瞻性技术和原始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重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科学技术部有关负责人同时表示,交通领域用能占全国总用能源的11%,目前大部分为化石燃料,碳排放也占全国碳排放的11%左右。因此,要瞄准关键节点,全链条布局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张雨东:依托国家重大活动,推进大规模燃料电池示范运行,今年北京冬奥会、残奥会期间,有超过1200辆燃料电池汽车在冬季严苛环境下持续稳定运行,实现全球规模最大的绿氢功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国机通用(SH600444) 京城股份(SH600860) 鸿达兴业(SZ002002)

碳中和EPC长工:

  【人物介绍】陈学东:与“压力”较劲政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2022-08-26 10:04陈学东院士在氢能实验室调试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氢气循环疲劳测试系统“压力容器是一种包含着危害性化学介质、承受一定压力的壳体,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学东举例说,从家庭使用的液化气罐,到航空火箭燃料箱、深海探测器,特别是石油、化工领域各种反应器、塔器、存储器,都属于压力容器。陈学东院士在氢能实验室与青年工程师进行高压储氢容器氢循环疲劳性能测试技术交流陈学东院士在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查看高压气瓶爆破断口由于有限的空间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压力容器制造、管理不到位,就容易发生爆炸,从而引发中毒、火灾、环境污染等事故。多年前,我国80%以上压力容器依赖于进口,万台设备年事故率曾高达4.0,即1万台压力容器在一年中有4台发生事故,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陈学东院士在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观察焊接接头高温变形原位测试试验结果如何拧紧压力容器的安全阀,把压力牢牢地控制起来?面对这道亟待解决的难题,科技工作者肩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1986年,陈学东大学毕业进入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前身——原机械工业部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便从此开始与压力较劲,一直从事压力容器和管道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维护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陈学东院士在实验室查看承压设备材料高温蠕变性能试验情况在陈学东看来,解决压力容器难题的关键突破口,一是先天的制造质量,二是后天的维护水平。“我国专门设立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并专门制定了特种设备安全法,规范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使用安全管理。我们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既要为压力容器的生产制造提供标准规范,又要开展各种维护、检验、评价技术的研究,确保压力容器安全服役到预定寿命。”陈学东说。陈学东院士与青年科技工作者分析焊接接头非均匀蠕变变形规律在不同时期,我国对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有着不同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科技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控制管理带缺陷的压力容器,降低事故率;20世纪90年代,我国从中东大量进口含硫含酸较高的原油,解决强腐蚀、高应力共同作用下的压力容器的安全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本世纪初以来,随着现代工艺不断进步,压力容器需要承受高温、深冷、复杂介质腐蚀等极端服役条件,并向超大直径、超大壁厚、超大容积等极端尺度方向发展。陈学东院士在材料理化实验室指导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承压设备失效分析工作极端条件下的重要压力容器,关乎大型煤化工、液化天然气集输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我们的核心任务!”陈学东说。他和研究团队迎难而上,历时数年,成功解决了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与制造难题,实现了百万吨乙烯工程大型低温球罐、液化天然气集输工程大型深冷液化天然气储罐等重要压力容器的首台套国产化研制。2014年,“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与维护”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陈学东院士长期专注承压设备工程科学技术研究,不断攻克极端条件重大承压设备设计制造与维护关键技术难题陈学东院士以“储氢装备”为主题,为在读研究生作学术报告“现在,我国重要的压力容器基本上不再依赖进口,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万台设备年事故率降到0.08,达到世界最好水平。”陈学东说,在压力容器事故发生时,只要有需求,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能够6个小时到达华东地区任何地方,24小时到达全国任何地方。“我们全天候待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助处理事故,调查事故原因,从而减少事故损失,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陈学东院士在扫描电镜实验室指导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乙烯裂解炉管渗碳机理研究发挥“传帮带”作用,陈学东院士时刻关心青年科研人员课题研究进展我国提出,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作为科技工作者,陈学东既充满信心,也感到“压力山大”。“未来,压力容器将向高端、绿色、智能、安全的方向发展。我们要系统梳理当前高端制造业存在的短板、弱项,不断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努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并跑乃至领跑。” 陈学东坚定地说。院士名片陈学东,1964年8月生于安徽省铜陵市(籍贯福建福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安徽省科协副主席,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国家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特种设备工程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在极端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与维护、大型石化装置长周期运行风险评价与控制、苛刻环境压力容器安全评价与诊断、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设计制造、氢能储运装备开发与性能测试评价等方面取得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原标题:《【人物介绍】陈学东:与“压力”较劲》国机通用(SH600444) 京城股份(SH600860) 蓝科高新(SH601798)

碳中和EPC长工: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2)于8月26-28日在北京、海南两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其中,北京会场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亦创国际会展中心。大会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单位承办,将以“碳中和愿景下的全面电动化与全球合作”为主题,邀请全球各国政产学研界代表展开研讨。本次大会将包含20多场会议、13,000平米技术展览及多场同期活动,200多名政府高层领导、海外机构官员、全球企业领袖、院士及行业专家等出席大会发表演讲。其中,在8月26日举办的主论坛:“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上,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发表精彩演讲。陈学东院士主要观点如下:(1)氢能是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欧美等国的氢能燃料电池产业链逐步形成,我国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逐步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2)氢能储运装备可靠性制造技术,是产业发展急需破解的瓶颈难题。中国在深冷液态氢能储运装备、带压固态储氢装备的设计制造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在氢能储运装备可靠性制造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3)在氢能储运装备方面,中国将重点突破70MPa高压加氢站设计制造及运行维护、氢气大规模液化工艺与关键装备研制、液氢潜液泵/往复泵/阀门等装备研制、车载供氢装备设计制造与维护、52MPa高压大容量储氢管束集装箱研发、纯氢与掺氢天然气管道输送技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4)几个问题供行业参考:常温高压下氢脆问题可能被高估;目前地方政府对氢能利用的局限性认识不足;氨-氢融合路线需要进一步探讨,纯氢路线可能更安全。以下内容为陈学东院士现场演讲实录: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行,下午好,向大家做一个报告是中国氢能储运进展。我的报告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一下氢能在我们国家使用的背景问题。氢能是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解决方案,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的氢能燃料电池技术的产业链逐步形成,我们国家的相关产业链也快速发展,已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从2020年开始,国务院办公厅,以及发改委、科技部很多部门制定了很多政策支持构建多元化的氢能应用生态,推进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最近几年清华大学李骏院士和北航王云鹏院士在工程院做氢动力装备的战略研究,我是负责氢能储运的研究。第二部分介绍一下氢能储运装备的主要技术进展情况。氢能产业链跟机械还是密切相关的,这里讲到的Ⅰ型气瓶是金属容器,在加氢站用,车上用不上。Ⅱ型和Ⅲ型是全环绕,Ⅳ型是塑料的全环绕,还有压缩机加注用的,还有阀门、密封件等,如何突破这些氢能的技术也是氢能产业继续突破的瓶颈难题。常温高压气态氢、深冷常压业态氢,深冷高压超临界氢,带压固态储氢,我这个显示的美国、挪威、韩国都发现过着火事故,都有人员伤亡,因此首先了解材料的损伤机制以及设备的损伤。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材料和设备会发生氢腐蚀、氢损伤,当然在常温中低压环境下是不太容易发生的。主要是储瓶的容器问题,一种是容器储存分多层容器和单层容器,美国先后研制出到100兆帕的容器,浙江大学也在研究。第二个设备还有高压气态加氢的问题,美国跟德国搞的隔膜式的,压泵式的,还有离子液体式压机,中国做的膜式压机,我们做的45兆帕的,正好可以用在35兆帕的瓶上。海德利现在研发出120兆帕的,现在已经运行了三年。我们和同济大学金属所在研制90兆帕的压缩机,因此我觉得压缩机的压力高低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还是可靠性。还有供氢管线,过去主要是美国、韩国做的比较好,可以做到70兆帕,寿命可靠性比较高。合肥院正在做高压的阀门,35兆帕没问题,再高的压力正在研制过程当中。美国已经做出了Ⅳ型的管束集装箱,成本比较高,效率比较低。合肥院正在研制52兆帕管束集装箱,研制出来以后将来应该跟国际上水平相当。还有管道输氢,分纯氢和天然气掺氢。长距离的管线输氢压力不超过20兆帕,长距离的管线压力更高一点,应该是美国提出来把多余的工业副产氢掺到里面,它们认为5%到15%是没有问题的,间接起到碳减排的作用。再一个车载高压用的设备,就是储氢瓶瓶口组合阀,加拿大和德国研制出70兆帕的Ⅳ型瓶的瓶口阀,这是很难的,电池调流量,多功能结合在一起。目前我们国家只做出来35兆帕以下的,现在沈阳已经研制出Ⅲ型瓶,合肥院、山东奥扬、国富氢能正在研发70兆帕的,目前正在进行各项性能的考核,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突破。另外高压储氢瓶和阀门测试评价装置,按照欧盟的规定只要上路就要经过氢和燃料电池汽车安全技术法规,GTR13的考核,用氢气作为介质进行压力循环测试、温度循环和过热效应条件下的安全性。现在压力参数指标是在国内上最高,可以对70兆帕和90兆帕的系统进行循环实验,这个实验装备已经得到了丰田的认可。第二个车载高压用氢,一个是燃料电池空压机和氢气再循环泵。这个难度不是很大,关键在于装在车上要噪声低。把多余的氢气抽回来,这个泵我们国内做不了,主要是日本、德国和美国在做,国内还是在研究工作。下面介绍一下深冷液体氢的储运装备。目前3500、4700的液氢储罐都在做。我们做了300立方米的在文昌使用,也有固定式和移动式的,这个设备两层结构,内层装氢,中间抽氢,还要绝热保冷。还有较大规模的铁路公路运输液氢的问题,这主要是液氢的罐箱。液氢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设备就是液氢检验泵和往复泵,过去只有法国和德国、英国在做,这两种泵都要浸泡在液态氢里面,电极设计很重要。深冷高压超临界复合储氢瓶,深冷、抵押液氢瓶,我们正在研制500升的,从难度上不是很大,主要是绝热控制和保冷的问题。固态储氢主要用金属化合物储氢,南非和英国已经开发了这样的装备,主要用于叉车和泊车,在乘用车上不太合适,德国很多潜艇用这种技术。中国在广东有应用,研发高性能储氢材料现在国内外做的工作,国内像复旦也在做这些工作,储氢效率有高有低,但是难度并不是十分大。中国尽管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跟国外发达国家比还存在不足,像压缩机,还有液氢站里面的阀门,车载和公路运行的70兆帕的Ⅳ型瓶和50兆帕的管束集装箱还是有许多需要攻关的。以下我说的国家计划已经布局研究了,一个是70兆帕的高压加氢站设计建造及运行维护,是通用院、浙大、同济在做。未来中石化准备建1000座,预计到2035年中国的加氢站到1500座。在氢液化这块,大规模的氢液化工艺,膨胀机,液氢储罐这些东西需要进一步解决。还有一些类似液氢的往复泵在攻关,还有车载这块的已经布局了70兆帕Ⅳ型瓶,70兆帕的瓶口阀。我们认为52兆帕的高压大容器储氢管束集装箱研发,它在公路运输中要看流转,在密封结构,在瓶口阀这块需要连接,它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需要进一步突破。管道运输没有什么太大安全技术难题,主要是加氢工艺,掺氢工艺的研究,主要是经济性比较问题,有没有必要建立管道是因时因地研究的。最后讨论两个有争议的问题,一个是氢储运装备在实施过程中很多专家都再说氢脆问题。实际氢脆问题是一个很古老的问题,美国、日本,以及沈阳金属所、合肥院对金属材料在氢环境下的损伤问题早就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要氢气的分子进入原子,原子氢进入内部以后发生氢损伤。一种是高温高温高压环境,另外化纤环境、电镀的环境都可能产生,还有常温高压下到底有没有氢脆的问题呢?长期的研究认为在200度以上,甚至升温环境下,氢脆问题是不存在的。当然常温到了70兆帕左右的问题会不会有这个问题,国内外已经做了研究。常温高压下的氢设备问题,我们中低压环境下很多氢的储存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的。服役时间超过40年的也没有问题产生。对于常温30兆帕以上的氢气环境下的问题国内外也在研究,我们认为有可能是由氢原子形成并进入金属内部,但是扩展速度怎么样,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我们觉得有可能会高估。在高温充氢之后的研究材料性能退化规律,还有对比实验的没有做高压情况下去做。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在常温高压下,氢气转化为氢原子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通用院结合超高压储氢实验容器的使用维护,开展了相关验证性实验,目前没有发现很明确的影响。第二关于氢能技术经济性和对碳减排的贡献,我们认为氢是二次能源,其经济性要考虑一次能源的消费量。我认为工业副产氢,不要排放掉,用于掺杂在天然气系统进行应用的话很好,但是产量有限。第二个需要结合CCUS技术,因为环保成本比较高的,电解水制氢主要是电的来源,如果煤电产生的氢不太合适,在产生的氢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假如在偏远地方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够并网或者储存起来可能进一步突破的可能性更好,假如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的话这个难度也是比较高的。构建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也是重大的问题,中短距离的管道输送是有一定意义的,200公里以内。长距离的输送也是源头上没有大规模的氢,输电比输氢更方便。现在还有另外一种路线,认为氢输送是不安全的提出了氨氢融合,以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技术路线。假如在末端把氨分解的氢消耗能源,也是不合适的,而且氨本身的安全性比氢更加不安全,不是更安全的,所以氨氢路线也是探讨。第二是二氧化碳加氢过程中会耗能,然后假如在末端直接燃烧的话对碳减排没有什么贡献,二氧化碳只是作为载体的循环而已。事实上我可以告诉大家氢的输送过程只要控制的好是很安全的,我觉得还是将来大家用纯氢更安全,更可靠,谢谢大家。(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国机通用(SH600444) 蓝科高新(SH601798) 京城股份(SH600860)

碳中和EPC长工:

  上海再出重磅政策:探索建设全国性氢交易所,开展风光制氢示范2022-08-26 16:10第一财经官方帐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关注作为中国氢能产业重镇,上海正在逐步探索建设全国性氢交易所,同时探索开展一定规模的光伏发电制氢、风电制氢等“绿氢”示范。8月26日,上海市发改委官网公布的《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下称《若干政策》)提出了上述内容。根据《若干政策》,上海支持国内氢能龙头企业、碳交易专业平台机构等在临港新片区联合设立统一、高效的氢能交易平台。探索氢交易及绿氢交易、价格指数、溯源认证、氢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氢能碳减排市场化交易机制,推动清洁氢产生的减排量纳入自愿碳减排市场交易,逐步探索建设全国性氢交易所。“这类似于天然气等的能源交易所。”上海一家氢能企业高管向第一财经记者解释说。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则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氢交易所的性质,与石油期货和煤炭期货比较接近。另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原董事长林辉在“中国碳中和创新论坛首届研讨会”上介绍,氢作为二次能源在整个能源体系里面必然成为一个新的大宗能源商品,与之相应的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贸易体系和交易平台的建构,中国作为绿色能源的生产和利用大国,也应该参与到这样的体系建构之中。他表示,市场化、金融化、国际化是氢能产业成熟的重要标志,服务于产业成熟的氢交易平台是氢能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内氢交易市场正在酝酿之中,一个是长三角的上海地区,另一个是珠三角的广州地区,它们都有可能成为全球性绿氢交易的中心,包括物理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层面的服务交易结算的金融体系建设。”林辉说,“具备市场化机制、金融化属性和国际化渠道的氢交易平台,无论是氢气贸易的绿氢交易,还是碳氢协同的氢汇交易,均是值得期待的创新之举。”“在这方面,广东业界此前也过探讨。”广东氢能行业一位知情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根据《若干政策》,上海正在探索开展海上风电制氢示范应用,将绿氢制备作为未来海上风电项目多功能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结合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和区域制氢发展需求,探索海上风电绿氢制备示范应用。鼓励临港新片区氢能企业与相关能源企业合作,参与海上风电项目制氢等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及工程建设。与此同时,上海加快推动光伏制氢的示范应用。具体做法是,利用临港新片区标准化厂房集聚的资源优势,探索光伏发电-制氢-热电联供的综合试点应用。积极培育“光伏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模式,形成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多种储能技术相互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储能体系。风电制氢和光伏制氢,都属于获得绿氢的一种方式。在业界,氢气分成灰氢、蓝氢和绿氢,所谓灰氢,指的是96%的氢气来源于化石燃料,蓝氢指的是由化石燃料制取但辅以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利用等处理,绿氢则指的利用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或清洁能源电解制取。据最新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当前中国氢气产能约每年4100万吨,产量约3342万吨,是世界第一产氢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情景下,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有望达到1亿吨。当前中国氢能的产量全球第一,203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制氢有望实现平价。目前,多地政府和企业正在通过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核电来制造氢气。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河北。资料显示,国内首个风电制氢工业应用项目位于河北张家口。为进一步推动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支持临港新片区加快打造氢能产业发展高地,《若干政策》提出了18条具体的支持政策。除以上3条政策外,其他政策还有支持深入参与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加大在特色交通领域的推广应用、规划建设领先的氢能港口、探索开展区域输氢管网规划建设、规划建设氢贸易基地、做强做专临港氢能产业基金、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等。其中,在财税政策方面,《若干政策》提出,对临港新片区内符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资格认定管理办法》要求的相关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另外,对于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用于生产、研发和经营的银行贷款,给予最高200基点的贷款贴息支持,每年贴息金额规上企业不超过2000万元,规下企业不超过500万元。对开展氢能领域核心材料突破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的产品,探索设立保险机制,并给予保费补贴。国机通用(SH600444) 京城股份(SH600860) 富瑞特装(SZ300228)

精准预判:

  市场加速下行,又是闪崩跳水,早盘轮动修复的退潮老主线新能源全线回落,而低位轮动的板块也是大跳水,毫无持续性,市场亏钱效应不断扩散,跌停板数量不断上升中,而午后再度大跳水的主要原因就是咱们早盘说的那三大利空,不过这对于市场本身来说也不是坏事,对于咱们手上70%现金的老友们来说更不是坏事,反而是大利好,老主线退潮配合市场大跌才能更好的释放风险,迎来新一轮的抄底周期#股民的日常# @今日话题 天齐锂业(SZ002466) 国机通用(SH600444) #孤身走暗巷,细数基金经理中的孤勇者# #大消费板块集体崛起,如何借基布局#

杨老杨2010:

  国机通用(SH600444)这货真是个垃圾,

清清爽爽普通人:

  上证指数(SH000001)欣赏上证指数均线价格浑沦图,8月5日七连阳后三连阴,卦象上相应地天泰:小往大来吉亨。六五爻辞: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上六爻辞: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如此常识性的文明语言,无需翻译,直白易懂。由此判断:既然上证指数控盘资本装孬种当孬孙不想顺利上行,那么,股市里的老少爷们何妨应以“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完全可以,不妨等待上证指数回调20日线下(如此即是坤为地),在120线附近再做进一步的打算(如反弹反转则是地雷复)。欧耶!

清清爽爽普通人:

  上证指数今天玩阴的呢。此阴非阴险,是阳谋。请看,600444国机通用(SH600444)、600888新疆众和(SH600888) 今天表现好,而600333和600999招商证券(SH600999) 表现就不好。

老涨哥:

  目前持仓:万马股份:成本6.94罗平锌电:成本:8.251国机通用:成本:15.64佳力图:成本13.385清仓:蓝焰控股:成本:10.982 卖出:11.303蓝焰控股(SZ000968)万马股份(SZ002276)国机通用(SH600444)

贾家俊:

  国机通用(SH600444)不跟板块走了?

老涨哥:

  目前持仓:万马股份:成本6.94罗平锌电:成本:8.251国机通用:成本:15.64蓝焰控股:成本:10.982新仓:佳力图:成本13.385蓝焰控股(SZ000968)万马股份(SZ002276)罗平锌电(SZ002114)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