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0今日SH601117股票最新净值和交易情况

2022-12-10 16:23:46 首页 > 上交所股票

理性炒股007:

  中国化学(SH601117)各位股东都在潜水?快来围观竞价硫酸铵

中国化学(SH601117):

  中国化学:中国化学关于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授予登记完成的公告 网页链接

资本邦:

  2022年11月14日,中国化学(601117.SH)发布公告,2022年1-10月,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353.51亿元,同比增长28.64%;累计新签合同额2498.35亿元,同比增长18.29%。

  (来源:界面AI)声明:本条内容由界面AI自动生成并授权使用,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AI技术战略支持为有连云。

证券之星财经:

  中国化学公告,2022年1-10月,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353.51亿元,同比增长28.64%;累计新签合同额2498.35亿元,同比增长18.29%。

  截至2022年11月14日收盘,中国化学(601117)报收于7.84元,上涨0.13%,换手率0.68%,成交量38.93万手,成交额3.07亿元。资金流向数据方面,11月14日主力资金净流入91.86万元,游资资金净流入985.56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出1077.42万元。融资融券方面近5日融资净流入93.02万,融资余额增加;融券净流出6.72万,融券余额减少。

  根据近五年财报数据,证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显示,中国化学(601117)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一般。财务相对健康,须关注的财务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利润率。该股好公司指标3星,好价格指标3.5星,综合指标3星。(指标仅供参考,指标范围:0 ~ 5星,最高5星)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17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15家,增持评级2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13.42。

  中国化学(601117)主营业务:建筑工程(化学工程、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实业和现代服务业业务。公司董事长为戴和根。公司总经理为文岗。

  重仓中国化学的前十大基金见下表:

  其中持有数量最多的基金为广发中证基建工程ETF,目前规模为89.0亿元,最新净值1.077(11月11日),较上一交易日上涨2.54%,近一年下跌3.73%。该基金现任基金经理为霍华明。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中国化学(SH601117):

  中国化学:中国化学关于经营情况简报的公告 网页链接

价值目录:

  一、新材料安全将带来众多投资机会

  中美供应链正加速脱钩。随后美国在科技领域对中兴通讯、中芯国际、华 为等多家企业实施制裁,意图限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发展。随后几年,美国发布多项制裁措施,以各种借口限制外企 来华投资,并阻挠中国企业和世界其他国家企业进行合作。美国希望供应链不再依赖中国,同时阻挠中国发展,中美 产业正加速脱钩。

  疫情后全球化进程放缓,世界各国从追求“效率”转为追求“安全”。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全球供应链畅通受到 挑战。受到疫情影响,航运、物流时间大大延长,成本显著上升。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全球整个供应链都受到影 响。各国开始担忧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分工详细会对本国供应链产生影响,产品不再具有竞争力。各国纷纷追求产业链 本地化、短链化,保证自身安全。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原油等大宗商品暴涨,各国生产成本陡然上升。由于俄罗 斯作为一个资源型大国受到西方集体制裁,大量资源无法出口,其他地区资源供应紧张。国内对供应链安全的强调也 从科技转向了粮食、能源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由于以上原因,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跨国公司纷纷调整全球产业布局,愈发谨慎地对待关键技术的输出。我国是制造 业大国,但“大而不强”,部分核心技术还未取得突破,长期为国外企业垄断。为解决国外对我国技术封锁的问题,从政策端国家相继出台许多政策,都在极力推动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在 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专精特新”,报告提出要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关注细分领域并在这 些领域获得竞争优势,甚至拥有话语权,能有效解决产业链的“堵点”,建立中国的技术优势。我们认为在这种背景下,会涌现出许多的投资机会。

  根据 2018 年工信部调查,我国 32%的关键基础材料仍为空白,52%则全部依赖进口。新材料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石,没有硬件方面的支持,技术再好也无法得到发挥。因此新材料方面的技术封锁问题亟待解决。我们通过详细研究,认 为几种化工类的新材料产品在我国产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且需求量正快速提高,但对外依存度极高,我们 认为有巨大的投资价值。

  二、聚烯烃弹性体(POE)进口依赖度高,亟待国内产能

1、POE在光伏领域应用空间巨大

  POE(PolyolefinElastomer)指聚烯烃弹性体,是由乙烯或丙烯与 α 烯烃形成的无规共聚物。工业化应用 POE 所选 α 烯烃主要包括 1-丁烯、1-己烯、1-辛烯等(光伏用 POE 通常选择高碳)。α 烯烃比例影响共聚物的弹性表现,随 α 烯烃碳数增多,共聚物弹性增加,通常 POE 中 α 烯烃比例超过 20%(共聚单体低于 20%构成 POP(聚烯烃塑性体))。作为热塑性弹性体,POE 同时兼具橡胶和塑料的两种性能,易于加工成型,且常温下有橡胶特性。由于分子结构特 殊性,POE 因此具有良好的流变性和力学性能、抗 UV 性能,且低温韧性优,并和聚烯烃有较好的亲和性,下游应用 广泛,可应用于 PP 的增韧改性、PP/PE 回料性能改善、聚合物发泡改性、光伏胶膜等。

  POE 在光伏中的应用将快速提高。光伏组件长期稳定性受封装条件影响较大,好的封装胶膜能够极大延长组件的使 用寿命,转换效率等。目前主要的封装材料有 EVA、POE 材质,EVA 胶膜由于其高透明、低熔点、成本低廉等特点 被广泛使用。但是其存在着抗渗水性较弱、寿命较短等问题。而 POE 胶膜无论是抗渗水性、抗 PID 性、使用寿命等 特质均优于 EVA 胶膜,因此其渗透率近几年在逐渐提升。

  根据 CPIA 统计,2021 年国内 EVA 胶膜使用占比已经降 至 52%,未来可能会逐步下降。另外 N 型电池和双玻组件对于 POE 胶膜的需求也在快速提高。N 型电池无论是从发 电效率还是使用寿命方面都要优于单玻组件,但是对于胶膜的要求也要更高,因此 POE 是其理想配套材料。传统单 玻组件在投用几年后会出现蜗牛纹、PID 衰减等问题,发电效率下降明显,双玻组件凭借更高的发电效率、可靠性、耐用性等优势,渗透率在快速提高。同时其对于胶膜的水汽阻隔性要求也要更高,POE 目前能够更好地满足其要求。我们预计到 25 年双面光伏组件占比有望达到 70%以上。

  POE 粒子需求快速提高。我们假设 2022、2023 年光伏装机量为 240、350GW,POE 渗透率分别为 19%、24%,估算 POE/EPE 胶膜需求量达到 8、16 亿平,POE 粒子需求量可能在 25、48 万吨上下。从 N 型组件角度出发,目 前已经投产+披露的 TOPCon 电池产能规划超过 200GW,考虑到大部分企业是首次大规模投建 TOPCon 产线,中性 估算 2023 年 N 型出货 80-100GW,对应 POE 胶膜需求近 8 亿平,粒子对应近 38 万吨。我国目前是光伏组件的生 产大国,随着未来 N 型电池的放量以及双玻组件的渗透率提高,对于 POE 粒子的需求有望快速提高。

2、POE亟待突破关键技术难点

  我国是化工大国,但 POE 在国内尚未实现工业化生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难度要攻克: 原材料α-烯烃的产能不足,1-辛烯没有成熟的工业化装置,主要依靠进口; 我国对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落后国外,尚无法规模化生产所需要的催化剂; POE 溶液聚合工艺对技术要求较高;

  我国辛烯的合成工艺不成熟。POE 是一种乙烯与α烯烃的共聚物,而乙烯和 1-辛烯共聚所生产出来的弹性体性能是 最好的,所以通常生产 POE 会尽可能提高其中 1-辛烯含量。POE 所采用的主流路线一般是尽可能采用乙烯和 1-辛烯 进行共聚,辛烯的生产路线有乙烯选择性四聚、石蜡裂解法、萃取分离、丁二烯调聚等。石蜡裂解法原料复杂,产品 纯度低,已被淘汰;萃取分离法仅有南非 Sasol 公司采用,从 1-庚烯中获得 1-辛烯,但纯度也较低;丁二烯调聚工 艺流程复杂、成本价格高,并且对催化剂要求高,所以推行可能性也不大。目前 90%以上的 1-辛烯生产都是通过乙 烯选择性四聚法,其工艺有着高催化活性,产物选择性高等特点,辛烯产品含量能达到 60%以上。

  我国茂金属催化剂研究起步晚,基础差。在催化剂方面,传统的 Z-N 催化剂共聚能力低,产物共单体插入率低,很难 达到 POE 的行业标准。而茂金属催化剂有着单活性中心、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窄、活性高的特点,其活性是 Z-N 催化剂的 10 倍以上;并且其共聚能力强,共单体插入率高,很适合 POE 的聚合体系。另外,后茂金属催化剂因具有 单活性中心、高活性的特点,很多可用于乙烯与 α-烯烃共聚,在烯烃聚合领域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外从上 个世纪研发茂金属催化剂以来,对其专利技术严格保护。我国对于选择何种结构的催化剂、哪种助催化剂等方面仍存 在较多亟待攻克的难点。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中科院等单位已经取得实验室突破,预计未来几年将会实现工业放大。

  溶液聚合工艺技术难度高。聚烯烃弹性体一般采用溶液聚合工艺,传统的聚合工艺所需要温度不高,聚合温度一般选 择在 40~70℃。这可以使反应器内聚合物的浓度相对较低,以避免因黏度过高而影响体系的混合与传热。但是 POE 的生产采用的是茂金属催化剂,由于 POE 有结晶链段,在较低聚合温度下易被溶剂溶胀而结团、粘连,使聚合反应 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因此,它们的溶液聚合须在较高的温度(至少 120℃)下进行。同时,高的聚合温度有利于降低 反应器内物料的黏度,确保器内良好传热和传质。但过高的温度易导致催化剂失活变性,因此对于温度的把控,使聚合反应在均相溶液状态尤为重要。

3、POE产能完全依靠进口,国际化工巨头垄断POE生产技术

  POE 生产为国际化工巨头所垄断。目前根据相关统计,全球 POE 总产能约为 150 万吨上下。(由于生产 POE 的装 置并非专门生产 POE,往往会伴随着 LLDPE 产品共线,因此对于 POE 并没有一个严格的产能统计。)其中陶氏产 能 46 万吨;埃克森美孚和 SK,产能均为 20 万吨;三井化学拥有 17 万吨的产能;LG 拥有 28 万吨产能。分地域来 看,美国和韩国合计超过 50%,其余产能主要集中在新加坡和泰国。中国境内目前没有已经投产的 POE 产能,我国 所需要的 POE 粒子完全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 100%。

  预计 2024 年前后我国 POE 对外依赖度过高问题有望解决。我国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开始研究茂金属催化剂,中国石 化北化院在 1985 年第一次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茂金属加合技术。随后中国石油、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先后成功 研究出来茂金属催化剂技术,在实验室阶段,已经实现茂金属催化剂的生产。虽然目前还没有 POE 大规模产能,但 多家公司已经完成 POE 中试,正在规划建设工业化装置。万华化学 2022 年 3 月宣布生产出合格中试产品,预计 2*20 万吨产能将于 2024 年逐步投产。

  万华化学是我国最早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POE 装置之一,未来也有望最先 投产。东方盛虹子公司斯尔邦、中石化旗下茂名石化的 POE 中试装置均于 2022 年 9 月底试车成功,产出合格产品,标志着掌握了 POE 催化剂及全套生产技术。另外荣盛石化、卫星化学、京博石化、惠生新材料等公司均表示要投资 建设 POE 装置,我们预计 2024 年后建迎来 POE 产能大规模释放期,但短期内 POE 材料仍依赖进口。

  三、聚乳酸(PLA)关键技术得到突破,环保政策带来巨大空间

1、“限塑令”导致对聚乳酸(PLA)的需求快速提高

  PLA(聚乳酸)是一种新型的降解材料,可以通过从可再生植物中提取淀粉,再经过生物发酵制得乳酸,最后经过化 学合成制备。PLA 具有很好的可降解性,最后能被微生物完全降解,由 PLA 制成的产品在使用后可完全降解成 CO2 和水,同时无毒、无刺激性,是被广泛认可的环境友好材料。PLA 具有与聚丙烯相似的力学性能,同时其光泽度、清 晰度和加工性与聚苯乙烯相似,加工温度比聚烯烃低,可以通过注塑、挤出、吸塑、吹塑、纺丝等通用塑料的加工方 法加工成各种包装材料、纤维和非织造物等。

  PLA 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已经在塑料包装、生物医药以及纺织纤维等领域得到成功应用。PLA 的无害特性使得它 能在包装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可用作食品包装、制品包装和农业地膜等。PLA 表面光滑、透明性较好、阻 隔性能优异,在很多地方可以完全代替 PS(聚苯乙烯)和 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从而降低塑料污染问题。PLA 降解纤维集降解性、导湿性、阻燃性于一身,同时兼有成型、应用及降解性,在纺织纤维领域应用广泛。同时,PLA 具有优越的生物相容性及良好的物理性能,其降解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对人体无害且能自然降解,因此越来越 多地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例如组织巩固(如骨螺丝钉,固定板和栓)、伤口包扎(如人造皮肤)、药物传送(如扩 散控制)以及伤口闭合(如应用缝合线)等多种用途。

  受“限塑令”鼓励,PLA 市场空间巨大。目前聚乳酸下游最主要的消费领域是包装材料和餐具,占总需求量 66%,其次为医疗用品。北美和欧洲现在是最大的消费市场,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环保政策推动不可降解塑料快速被淘汰,PLA 替代其中部分市场份额。我国自从 2020 年发布史上最严“限塑令”后,对于可降解塑料的需求也快速提高。从 可降解塑料产品种类来看,PLA 和 PBS/PBAT 是目前市面上主流的生物降解材料,根据智研咨询数据,近三年来,淀粉基塑料占比高达 38%,使用量大,其次分别为 PBAT(25%)和 PLA(24%)。

  近年来,随着国内禁限塑政策 逐步落地,可降解塑料市场需求增速不断升高。过去 5 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消费量平均增速在 20%左右,2019 年,国内生物降解塑料消费量由于受产量限制,基本与产量保持一致,消费量约为 26 万吨。在政策的强驱动下,未来可 降解塑料市场需求可能出现较大的增长,特别是快递包装和外卖、酒店等行业对一次性可降解塑料制品需求旺盛。按 当前增速,预计到 2024 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需求量将超过 200 万吨。考虑 2019 年以来国内“限塑”政策密集出台,并逐步落地,可降解塑料市场需求增速将进一步升高,2024 年有望突破 400 万吨,可降解塑料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丙交酯合成技术是聚乳酸国产化难点

  PLA 的制成方法总体可分为直接缩聚法和开环聚合法(丙交酯法)。直接缩聚法又称 PC 法或一步法,是在脱水基存 在的环境下,利用乳酸的活性,脱去羧基和羟基,使乳酸分子之间缩聚形成低分子聚合物,然后分子间利用高温脱水 直接缩合而成 PLA,之一过程常采用熔融聚合法、溶液聚合法和熔融—固相聚合法,其中熔融聚合法最为广泛。开环 聚合法也叫 ROP 法,即先将乳酸单体经过脱水环化合成丙交酯,之后将重结晶的丙交酯聚合方应得到 PLA,该法可 以得到分子质量极高的 PLA,一般为 70 万-100 万左右(低分子量 PLA 可以迅速降解,有利于药物释放,适用于医 学领域;高分子量的 PLA 则在纤维、纺织、塑料和包装行业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因此是目前工业上主要使用的聚 乳酸合成工艺。

  丙交酯生产工艺要求极高,主要是因为提纯较难,我国生产规模较小。目前,我国还未有规模较大生产聚乳酸的产能,主要是因为从乳酸到丙交酯生产工艺要求较高。乳酸由于手性结构的原因存在 L-乳酸和 D-乳酸两种旋光异构体。因此发生缩聚反应后会产生四种聚乳酸聚合物,分别是 L-聚乳酸、D-聚乳酸、DL-聚乳酸、meso-聚乳酸。不同种类聚 乳酸含量会导致 PLA 产品性能、特点有所差异,目前国外普遍采用 L-乳酸为原料合成丙交酯进一步生产 L-型聚乳酸,产品相对分子质量较高。而国内多是以 D-型乳酸和 L-型乳酸混合物为原料,合成的丙交酯中会含有 meso-丙交酯,这种内消旋丙交酯在生产过程中极难提纯,导致产率很低,大大提高丙交酯生产成本。

  目前全球 PLA 产能为 65.35 万吨左右,主要 PLA 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泰国、日本等国家。2020 年,全球生物降解塑料的产能约为 122.7 万吨/年,生产装置主要集中在亚洲、南美、北美。美国 NatureWorks 是全球最 大的 PLA 生产企业,年产能达 18 万吨,占全球 PLA 产能 30%左右。

  我国已经初步突破丙交酯合成技术难点。我国 PLA 生产起步相对较晚,主要的丙交酯原料主要依赖进口。部分 PLA 装置由于技术原因或原料丙交酯缺乏,无法稳定运行或处于关停状态,实际有效产能约为 4.8 万吨/年,产量约 1.8 万 吨/年,丙交酯生产技术长期为国外所垄断。在 2021 年 3 月,万华化学表示实现将丙交酯的合成推进到中试阶段。在 2022 年 3 月 22 日万华聚乳酸项目正式进行环评公示,标志着万华已经完全掌握丙交酯合成技术,可以实 现从乳酸到聚乳酸规模化生产。其在四川眉山投资建设 7.5 万吨聚乳酸项目预计将于 2024 年前后投产。

  四、己二腈从对外依存度100%到实现国产化突破,未来空间巨大

1、尼龙66是己二腈最主要的下游应用

  尼龙 66 是聚酰胺的俗称,英文 Polyamide,简称 PA。由于其具有良好的耐疲劳性、高强度、耐热性,往往被用于工 程塑料领域。使用尼龙 66 做成的工程塑料密度小、化学性能稳定、力学性能良好、电绝缘性能优越,因此被广泛应 用于汽车、电子电器、机械仪器仪表等工业领域。尼龙 66 和尼龙 6 是尼龙产品中最主要的两种产品,二者占比合计 超过 80%,不同点在于尼龙 66 下游主要用于工程塑料,尼龙 6 主要用于纺织领域。

  我国尼龙 66 产量销量迅速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尼龙工程塑料行业高速增长,尼龙纤维需求持续扩大,尤其是以高速发展的汽车行业为代表的消费市场的推动,使得国内对尼龙 66 的需求量逐年上升。2013 年我国尼龙 66 的表观需求量为 39.9 万吨,2020 年增长到 59.2 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 5.06%。由于消费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发 达国家在专注于以工程塑料、薄膜和地毯长丝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同时,将利润微薄的纺织长丝和工业长丝的应用生产 逐渐转向我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近几年我国尼龙 66 产能和产量的规模增长较快。2013 年我国尼龙产量为 17.7 万吨,2020 年增长到 38.7 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10%。2013-2020 年,我国尼龙 66 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比表观 需求量年平均增长率高了将近 1 倍,预计到 2025 年我国尼龙 66 产量将达到 52.0 万吨。

2、己二腈严重依赖国外进口

  伴随着我国对于尼龙 66 材料需求的快速提升的是己二腈原材料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尼龙 66 目前采用的最主流的生 产工艺是己二酸和己二胺反应,原料里己二酸来源于纯苯,生产工艺成熟;己二胺主要采用己二腈进行生产。己二腈 生产技术壁垒极高,目前己二腈的先进生产技术被英威达、奥升德和索尔维所控制,尤其是英威达几乎垄断了全球己 二腈的对外供应,另外两家的己二腈主要用于自用。我国己二腈全部依赖于进口,所以己二腈的供给成为决定我国下 游尼龙 66 扩产和开工情况的关键因素。实现己二腈的国产化,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是我国尼龙 66 产业需要攻克的重点 难题。

  丁二烯法是目前成本最低,也是最主流的己二腈合成路线。全球己二腈生产技术路线主要有 4 种:己二酸催化氨化法、丙烯腈二聚法、丁二烯法和己内酰胺法。由于己二酸催化氨化法副产物较多、成本较高已经逐渐停产,目前运行中的 和新建的装置基本都采用副产物较少、原料消耗相对较低的丙烯腈电解二聚法和丁二烯法。丙烯腈电解法具有污染小、流程短、投资少、建设规模灵活、原料品种单一且来源较为广泛、技术相对简单且便于生产管理等优点,但由于丙烯 腈价格较高、电解能耗大,难以量产,盈利空间小,所以并不是最优路线。

  丁二烯直接氰化法具有原料成本低、无污 染、产品质量及收率高、工艺路线短、相对投资较低等特点,但剧毒的氢氰酸使得大部分研究机构、研发人员望而却 步。该法是目前己二腈工业化技术中最先进的己二腈生产技术,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分别在美国、法国建有三套 装置。

  己二腈的生产难度极高,主要是生产具有危险性、生产工艺专业且对设备的要求较高,建造成本高。丁二烯法难点:(剧毒、催化剂成本高、设备投资高)原材料涉及到氢氰酸,氢氰酸有剧毒,且易挥发,且不稳定易分解,在实验室研究过程中就存在较大难度。同时 空气含量超过 5%以上就易发生爆炸,运输困难,因此生产过程中对于氢氰酸贮存加工都需要极高的设备条件; 因为氢氰酸有剧毒,所以催化剂易中毒失活;同时高温状态下,不仅催化剂受热易分解,液态氢氰酸长时间也会 发生聚合,对设备造成堵塞; 由于丁二烯法所生产的副产品较多,其和己二腈沸点接近,体系相对复杂,分离提纯难度非常大,因此对于反 应和分离的设备要求非常高。

  丙烯腈难点: 原材料价格较高,丙烯腈价格普遍在 10000 元/吨以上,单耗 1.1 左右;同时电解法能耗大,单吨耗电 3000-4000kwh,同时在电解过程中要控制好电解液温度、腐蚀等问题,设备投资 较大。我国己二腈全部依赖进口,进口量常年居高不下。全球己二腈市场被美国英威达公司、美国奥升德公司、德国巴斯夫、和日本旭化成公司所垄断,CR4 市占率为 96%,这 4 家公司合计产能为 200 万吨/年,大部分产品自用于己二胺及尼 龙 66 的生产,少量出口。近年来,全球己二腈供应紧张,大部分产能仅自用(全球 75%的产量),贸易己二腈较少,只有美国英威达有部分己二腈外销。由于国外对己二腈技术垄断和封锁,中国目前尚未有一家企业能够规模化生产己 二腈,进口依赖度为 100%,目前中国的己二腈供给全部来自于美国英威达公司。

3、我国初步打破技术封锁,国产化装置投产

  我国实现己二腈自主化生产,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中国从上世纪 70 年代起就开始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国外技术等多 种方式试图突破己二腈生产壁垒,但始终没有成功。2015 年,中国化学旗下的中国天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己二腈生产技术,并且中试装置开车成功,生产出合格产品。2017 年 2000 吨/年的己二腈全球里程中试装置开车成 功,打通所有流程。2022 年 7 月底,天辰和齐翔腾达在淄博建设的一期 20 万吨己二腈项目建成投产。这是我国第一 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丁二烯法己二腈项目,打破了国外对我们己二腈技术的封锁和垄断。预计未来将再投产 30 万 吨产能。天辰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己二腈生产技术终于研发成功,并于 2015 年 9 月 28 日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 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五、高端光刻胶高度依赖进口,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中国化学(SH601117)

1、光刻胶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细微图形加工

  光刻胶及配套材料是工艺中的关键,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分立器件细微图形加工。光刻胶是利用光化学反应 经光刻工艺将所需要的微细图形从掩模版转移到待加工基片上的图形转移介质,由成膜剂、光敏剂、溶剂和添加剂等 主要化学品成分和其他助剂组成,在紫外光、深紫外光、电子束、离子束等光照或辐射下,其溶解度发生变化,经适 当溶剂处理,溶去可溶性部分,最终得到所需图像。其被广泛应用于光电信息产业的微细图形线路的加工制作,是微 细加工技术的关键性材料。在光刻工艺中,光刻胶被均匀涂布在硅片、玻璃和金属等不同的衬底上,经曝光、显影和 蚀刻等工序将掩膜版上的图形转移到薄膜上,形成与掩膜版完全对应的几何图形。

  光刻胶按显示的效果,可分为正性光刻胶和负性光刻胶,如果显影时曝光部分溶解于显影液,形成的图形与掩膜版相 同,称为正性光刻胶;如果显影时未曝光部分溶解于显影液,形成的图形与掩膜版相反,称为负性光刻胶。

  依照曝光波长分类,光刻胶可分为紫外光刻胶(300~450nm)、深紫外光刻胶(160~280nm)、极紫外光刻胶(EUV,13.5nm)、电子束光刻胶、离子束光刻胶、X 射线光刻胶等。光刻胶在不同曝光波长的情况下,适用的光刻极限分辨 率也不尽相同,在加工方法一致时,波长越小加工分辨率更佳。因此,不同波长光源的光刻机需要搭配相应波长的光 刻胶进去光刻。目前半导体光刻胶最常使用曝光波长分类,主要有 g 线、i 线、KrF、ArF 和最先进的 EUV 光刻胶,其中 DUV 光刻机分为干法和浸润式,因此 ArF 光刻胶也对应分为干法和浸润式两类。越先进制程相应需要使用越短 曝光波长光刻胶,以达到特征尺寸微小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电子电路越发向细小化集成化方向发展,随着对线宽的不同要求,光刻胶的配方有所不同,但 应用相同,都是用于微细图形的加工,按照应用领域,光刻胶可以划分为以下主要类型和品种:

  光刻胶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灵敏度、对比度、分辨率等。灵敏度决定了光刻胶上产生一个良好图形所需一定波长光的 最小能量值;对比度是指光刻胶从曝光区到非曝光区的陡度,对比度越高,陡度越大,意味着形成图形的侧壁越陡峭,图形完成度更好;分辨率是光刻胶实现器件的关键尺寸(比如器件的线宽)的衡量值,光刻胶分辨率越高,形成图形 的关键尺寸越小。一般而言,优秀的光刻胶需要具备高灵敏度、高对比度、高分辨率,从而能够保证将精密的图像从 掩膜版转移到硅片上。此外,光刻胶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进行评判的性能指标较多,除上述三个硬性指标之外,还 需要从抗蚀性、纯度、粘附性、粘度、表面张力、针孔等层面对光刻胶进行检测。

  光刻胶的发展是摩尔定律运行的核心驱动力量,当前,193nm 光刻技术占据光刻工艺的主流地位。随着半导体工业 集成电路的尺寸越来越小,集成度越来越高,并且能够按照摩尔定律向前发展,其内在驱动力就是光刻技术的不断进 步。

  目前来看,较为先进的光刻技术是 193nm 浸没式光刻,配合双重曝光技术可以达到 32nm 节点,配合四重曝光 技术可以达到更为精确的 14nm 节点,其缺点在于技术难度更高增加了光刻的步骤和困难,从而提高了光刻成本,降 低了生产能力。13.5nm 的极紫外光(EUV)光刻技术将会是下一代光刻技术的研究重点,其可以达到 22nm 节点甚 至是小于 10nm 的节点,代表着未来光刻技术的发展方向。然而 EUV 光刻技术中使用的光源、光刻胶、掩膜以及光 刻环境与现有光刻体系有很大差别,即 EUV 技术有可能带来光刻领域的革命性进步,但也正因如此,导致 EUV 光刻 技术目前仍进展缓慢,其商业化进程推进较慢,193nm 技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占据市场主流地位。

2、高端光刻胶高度依赖进口,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随着国内晶圆产能持续提升,将带动光刻机需求持续提升。光刻胶是光刻环节的重要耗材,成本占芯片制造的 30%,时间占 50%,是 IC 制造中耗时最大、难度最高的工艺。随着市场对晶圆的需求量增加,相应的对于晶圆制造上游材 料的的需求也在逐步上升。随着半导体产业重心向中国转移,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据 SIA,2021 年 中国半导体市场销售额为 1925 亿美元,同比增长 27.1%。据芯思想数据,2021 年中国内地 12 英寸、8 英寸和 6 英 寸以下晶圆制造线共 210 条,其中已投产 12 英寸晶圆制造线 29 条,合计装机月产能约 131 万片,中国大陆在全球 晶圆产能份额占比达 16%,仅次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

  国内光刻胶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远超全球平均水平。2021 年,全球光刻胶市场总规模已接近 45 亿美元,其中我国市 场接近 190 亿元人民币。据 SEMI 统计,2021 年全球半导体光刻胶市场规模达 24.7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49%,2015-2021 年复合增长率为 12.03%;2021 年中国大陆半导体光刻胶市场规模达 4.93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43.69%,远超全球增速。随着半导体线路图形越来越小、半导体产业向中国转移及光刻工艺对光刻胶的需求提升,预计光刻胶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

  全球光刻胶市场主要被日、美、韩企业所垄断。光刻胶市场主要被日、美、韩企业所占据。2021 年东京应化市场份 额为 27%,位居全球第一;氏化学占比 17%,位居全球第二;JSR、住友化学、韩国东进、富士胶片分别占比为 13%、12%、11%、8%,行业前六共占据 88%的市场份额。从 ArF 光刻胶来看,主要被日美企业所占据,且市场集中度更 高,JSR、信越化学、东京应化、住友化学、富士胶片、陶氏化学分别占据 24%、23%、20%、15%、8%、4%的市 场份额,行业 CR6 为 94%。

  目前我国高端光刻胶高度依赖进口,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当前,我国半导体领域用于 6 英寸晶圆的集成电路制造的 g 线、i 线光刻胶基本可以实现自给,而更为高端的 KrF、ArF 光刻胶高度依赖进口,国内半导体光刻胶企业份额仅占约 5%,存在巨大的国产替代空间。中国光刻胶供应厂商主要有彤程新材、晶瑞电材、雅克科技、南大光电等,预计随 着 KrF、ArF 光刻胶的研发和验证完成后,国产光刻胶将进入国产替代的高峰期。彤程新材(SH603650)

  六、碳纤维应用领域广泛,国产替代正当时

1、碳纤维性能优异、用途广泛、技术壁垒极高

  碳纤维是比强度和比模量最高的高性能纤维,用途十分广泛。碳纤维(CarbonFiber,简称 CF)是一种含碳量在 90% 以上的无机高分子纤维,由聚丙烯腈(PAN)(或沥青、粘胶)等有机母体纤维采用高温分解法在 1,000 摄氏度以上 高温的惰性气体下碳化制成。碳纤维具备出色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密度比铝低、强度比钢高,是目前已大量生 产的高性能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强度和最高的比模量的纤维,具有质轻、高强度、高模量、导电、导热、耐腐蚀、耐 疲劳、耐高温、膨胀系数小等一系列其他材料所不可替代的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休闲、压力容器、碳/碳复合材料、交通建设等领域,是发展国防军工与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物资。

  碳纤维生产工艺流程长,技术壁垒极高。PAN 基碳纤维是以丙烯腈为原材料进行聚合反应生成聚丙烯腈,聚丙烯腈 经过纺丝得到聚丙烯腈原丝,再通过对原丝进行预氧化、碳化、表面处理等工艺而得。碳纤维复合材料是指以碳纤维 为增强材料,以树脂、橡胶等为基体材料,经过复合制成的结构或功能材料,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以树脂基复合材料 (CFRP)为主,占全部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份额的 90%以上。碳纤维生产工艺流程长,整个过程连续走丝,需要对参数精确控制,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碳纤维成品的质量和性能。

  原丝制备是碳纤维生产的核心环节,原丝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最终碳纤维产品的质量、产量和生产成本。碳纤维属于脆 性材料,其最主要的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受控于纤维内部存在的缺陷,提升碳纤维的拉伸强度等性能就是采取技术措 施减少纤维内在缺陷数量和尺寸的过程。碳纤维的缺陷可分为表面缺陷和内部缺陷,表面缺陷占缺陷总数的 90%左右,而其产生的原因大部分来自于 PAN 原丝的缺陷“遗传”给碳纤维。原丝成本占整个碳纤维生产成本的五成以上,质 量差的原丝易在后续过程中发生毛丝缠结甚至断丝,这样必然在影响碳纤维质量的同时增加原丝的消耗。因此,PAN 原丝质量不仅影响碳纤维的性能,而且也决定着碳纤维的生产成本和市场竞争能力。

2、高性能低成本优质产能依旧稀缺,国产替代加速推进

  国内企业逐步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与世界碳纤维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目前日、美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了 世界碳纤维的核心生产技术,尤其是新近开发的先进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东丽、东邦帝人、三菱丽阳三大碳纤维生产 企业中,日本东丽更是世界上高性能碳纤维研究与生产领域的“领头羊”,其他国家基本上处于追赶阶段,距离日本 碳纤维技术尚有一定差距。

  我国碳纤维工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 1962 年,总体上与日本同时起步,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以及日、美等碳 纤维企业采取严格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封锁,我国碳纤维研究进展缓慢,长期受制于人,严重依赖进口。2000 年以来,国家加大对碳纤维领域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将碳纤维列为重点研发项目。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内碳纤维 行业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化程度快速提升,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我国已先后突破了 T700、T800 等高性能碳 纤维的千吨级产业化,2019 年中复神鹰实现了干喷湿纺 T1000 级超高强度碳纤维工程化,标志着我国碳纤维生产技 术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经过近几年的追赶,国产 T700S-12K 小丝束碳纤维的复丝拉伸强度与模量达到同级别东丽 碳纤维性能,与世界碳纤维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全球碳纤维产能稳步增长,我国碳纤维产能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近年来为满足全球市场碳纤维日益增长的需求,各大 碳纤维企业扩产意愿明显,2021 年全球碳纤维运行产能 20.76 万吨,同比增长 20.9%。国内碳纤维产能增速较快,2021 年我国碳纤维运行产能 6.35 万吨,同比增长 75.41%,占全球碳纤维运行产能的 30.5%,产能规模已超过日、美,位居全球第一。目前国外碳纤维生产商主要为日本东丽、东邦帝人、三菱,美国赫氏、氰特,德国西格里,其中 日本东丽(含收购卓尔泰克产能)拥有碳纤维产能 5.75 万吨,产能规模及碳纤维综合竞争力均处全球首位;国内碳 纤维生产企业主要为吉林化纤、中复神鹰、光威复材、恒神股份、新创碳谷等。

  国产碳纤维正处于进口替代机遇期,稳质降本是实现国产碳纤维“从有到优”的具体路径。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我 国碳纤维龙头企业正逐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产能规模不断扩张,已有部分企业能实现 T700 级、T800 级、T1000 级碳纤维的规模化生产,产品性能与国际龙头比肩。目前国产碳纤维正处于加速进口替代的机遇期,一是受碳纤维进 口限制影响,碳纤维进口量有所下滑;二是国内碳纤维企业技术水平提升,产能扩张,国产供给有所增加;三是光伏、氢能、风电叶片等新能源领域碳纤维需求快速提升,航空航天等高附加值领域需求量仍远落后于全球水平,有较大增 长空间。随着国内企业持续提升生产技术水平,稳质降本是实现国产碳纤维“从有到优”的具体路径。

  全球碳纤维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高性能、高质量和低成本的优质产能仍比较稀缺。据我们不完全统计,截至目 前,全球拥有碳纤维名义产能 24.18 万吨,其中国内碳纤维名义产能 10.39 万吨,占比 42.97%;规划/在建产能 18.93 万吨,其中国内规划/在建产能 17.9 万吨,占比 94.56%,其中 2.9 万吨新增产能预计在今年年底前投产,包括吉林 化纤 1.4 万吨、新创碳谷 0.6 万吨、新疆隆炬 0.6 万吨、国泰达成 0.3 万吨,预计到今年年底国内碳纤维名义产能约 13.29 万吨。有 3.05 万吨新增产能预计在 2023 年年底前投产,包括中复神鹰 1.4 万吨、光威复材 0.4 万吨、上海石 化 0.6 万吨、兰州蓝星 0.25 万吨、河南永煤 0.4 万吨,预计到 2023 年年底国内碳纤维名义产能达 16.34 万吨。

  我国碳纤维市场需求高速增长,需求量全球占比超五成。2021 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 11.8 万吨,同比增长 10.38%,近年来我国碳纤维市场需求不断提升,2021 年我国碳纤维市场需求量达 6.24 万吨,同比增长 27.7%,自 2015 年以 来年均复合增速为 24.45%。从需求增速来看,我国碳纤维需求增速远超全球 10.38%的需求增速,需求量占全球碳 纤维需求总量的 52.9%,较 2020 年提升了 7.2%,主要系国内民航碳纤维需求占比远小于全球民航占比,疫情影响 下全球碳纤维需求因民航市场严重受挫增速放缓,而国内负面影响较小;另一方面系全球风电叶片、光伏、压力容器 碳纤维需求保持较快增长。据广州赛奥预测,预计到 2023 年、2025 年我国碳纤维需求量将分别达到 9.86 万吨、15.92 万吨,未来四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26.4%。

  我国碳纤维整体呈现供不应求局面,国产替代空间广阔。从我国碳纤维来源来看,2021 年国产纤维供应量为 2.92 万 吨,占总需求的 46.9%,较 2020 年增长 58.1%;进口量 3.31 万吨,占总需求的 53.1%,较 2020 增长 9.2%,整体 来看,我国碳纤维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国产化率从 2016 年的 18.4%提升至 2021 年的 46.9%,但仍有广阔的国 产替代空间。从进口来源来看,日本、美国、韩国、墨西哥等为主要进口国家;从进口产品类别来看,日本及韩国主 要是小丝束产品,美国、墨西哥、匈牙利、德国主要是大丝束产品,中国台湾则是大小丝束兼顾。

  风电叶片、体育休闲、碳碳复材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从下游应用领域来看,我国碳纤维需求量最大的是风电叶片领 域,2021 年需求量达 2.25 万吨,占比 36.1%;体育休闲和碳碳复材占比分别为 28.1%、11.2%,位列第二、第三。与全球碳纤维需求结构相比,我国在航空航天(3.2%)和汽车(2.6%)等高附加值领域的需求占比明显低于国际水 平(分别为 14%、8.1%),产品需求结构存在进一步升级的空间。从市场结构来看,国内前三分别是风电叶片、体 育休闲、碳碳复材领域,这三个领域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分别占全球的 68.2%、94.6%、82.4%。光威复材(SZ300699)

  七、对位芳纶进口替代空间大,高端应用领域亟待解锁

1、芳纶纤维具有耐高温、耐疲劳等优异性能,应用领域广泛

  芳纶具有耐高温、耐疲劳等优异性能,主要应用于个体防护、防弹装甲等高端领域。芳纶是由于其分子结构中连接酰 胺基的是芳香环或芳香环的衍生物而得名,具有耐高温性、耐疲劳性、耐切割、耐腐蚀、高强度及质量轻等特性,因 此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个体防护、环境保护、信息通信等领域。芳纶主要可分为间位芳纶和对位芳纶,对位芳纶具有分子链排列呈直线状,具有高强度高模量的特点,主要应用于个体防护、防弹装甲、高强缆绳、航空航 天、体育器材及运输领域中的轮胎帘子线等。

  芳纶行业具有极高的进入壁垒,国内参与企业较少。芳纶行业进入壁垒主要分为三方面:(1)市场壁垒:由于下游涉及到军工、航空航天等国防领域,市场认证时间达 5 年以上,市场开拓周期长;(2)资金壁垒:芳纶单吨投资额高达 20 万元,远高于其他纤维投资成本;(3)技术壁垒:芳纶工程化生产的技术难度大、设备要求高,技术壁垒是制约 我国芳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外企业对芳纶实行技术封锁,国内公司打破垄断逐步实现产业化。美国杜邦公司在全球芳纶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其 于 1967 年推出了全球首款高耐热性间位芳纶,注册商标为 Nomex®,随后又于 1972 年推出了力学性能更好的对位 芳纶,商品名为 Kevlar,此后世界各国相继推出各自的芳纶产品。芳纶因涉及到军工国防、航天航空等敏感领域,国 外发达国家长期严格封锁原料、产品等生产制造关键技术。我国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研究间位芳纶,直到 2004 年泰和新材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间位芳纶,打破了美日多年的技术垄断,2011 年公司实现了对位芳纶的产业 化,是国内第一个生产千吨级对位芳纶的公司。

  芳纶生产工艺主要分为芳纶聚合物制备和聚合物纺丝两个步骤。低温溶液缩聚法是市场上主流的芳纶合成方法,对位 芳纶采用两步法纺丝方式,较间位芳纶技术壁垒更高。芳纶工程化生产技术难度大,设备要求高。目前,国内只有以泰和新材为代表的少数企业拥有规模化生产芳纶的能力,其主要原因在于芳纶的工程化生产存在几个技术难点:(1)需要控制原料的纯度和稳定性;(2)通过精密计量装置精 确控制投料的计量比;(3)双螺杆反应器(主反应器)的结构、材质,工艺条件的选定和自控;(4)控制纺丝机的纺 丝速度从而调控纤维的成本和品质。

2、对位芳纶进口替代空间大,高端应用领域亟待解锁

  对位芳纶供不应求,进口替代空间大。据我们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对位芳纶名义产能约 9.1 万吨/年,主要来自于美 国杜邦和日本帝人,合计占据全球近 70.2%市场。全球对位芳纶市场需求量约 7-8 万吨,其中国内需求量超 1 万吨,目前我国仅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实现对位芳纶的规模化生产,仍有约 5-6 成的市场份额被国外品牌所占据。国内对位芳 纶生产企业主要有泰和新材、江苏瑞盛、中蓝晨光、中芳特纤等,其中泰和新材拥有 6000 吨/年对位芳纶产能,产能 规模国内第一。

  国内对位芳纶主要应用在光缆领域,在高端防护领域需求有望提升。从下游应用领域来看,全球对位芳纶主要应用在 安全防护、防弹材料领域,目前我国的对位芳纶主要应用在光纤增强领域,随着 5G 通信、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的 快速发展以及战训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对位芳纶在光纤增强、橡胶以及高端防护防弹领域的需求将快速增长。

  随着 5G 通信的加速建设,对位芳纶需求将持续增长。对位芳纶由于其模量高,能保护细小脆弱的光纤在受到拉力时 不致伸长,使光线电缆的强度更高、更耐用,因此几乎被应用在所有的光纤光缆中。2020 年国家提出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对光纤光缆的需求量预计将达到 50000-87000 万芯公里;小基站对光电混合缆 需求预计将达到 2000-4200 万皮长公里。2022 年 9 月 6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 5G 全连接工厂建 设指南的通知。其中提出,“十四五”时期,主要面向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制造业各行业以及采矿、港口、电力等重点行业领域,推动万家企业开展 5G 全连接工厂建设,建成 1000 个分类分级、特色鲜明的工厂,打造 100 个标杆工厂,推动 5G 融合应用纵深发展。对位芳纶作为重要的光纤增强保护材料,预计未来需求量将持续增长。

  政策驱动下防护领域芳纶需求量将大幅增长。随着新《生产安全法》的实施,芳纶在安全防护领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0 年《防护服装阻燃服》《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国家强制标准先后发布,分别于 2021 年 8 月 1 日和 2022 年 1 月 1 日开始正式实施,这些国家标准对防护工装的阻燃性能、物理性能等提出了更为明确、严格的要求,石油化工 天然气、冶金有色、非煤矿山这三个行业都需要对场所进行易燃易爆的评估,并进行防护服的配备,目前一些央企、国企已经开始启动相关防护服的配套。芳纶凭借其出色的耐高温、阻燃、绝缘、高强度高模量等特性,成为了防护工 装不可或缺的面料成分,目前石油化工天然气行业产业工人已过千万,按每人每套防护服需要 1 公斤芳纶测算,对应 芳纶需求在 1 万吨以上。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落实,未来芳纶需求量有望大幅增长。

研报来源和作者:

  招商证券[周铮,曹承安,赵晨曦,连莹,姚姿宇]

研报原文PDF:

  基础化工-基础化工行业2023年度投资策略:_进口替代_将成为未来市场主旋律-招商证券[周铮,曹承安,赵晨曦,连莹,姚姿宇]-20221110【49页】

麻小小花:

  午盘跳水,这是发生了什么。

  上午几千盈利就要吐回去了。

  华友钴业(SH603799) 潍柴动力(SZ000338) 中国化学(SH601117)

杯水来看:

  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成果 中国化学承建哈萨克斯坦最大化工项目竣工。

  但是 还是市值小的涨不过 市值大的。

[哭泣]

  二选一必选错。

  万华化学(SH600309)中国化学(SH601117)

姓江名山:

  泰和新材确实坚挺。奇怪地是增发迟迟不落地? 泰和新材(SZ002254)中国化学(SH601117)七彩化学(SZ300758)

cnscf:

  #保理#中国化学(SH601117)#资产证券化##ABS#

  日前,中化学保理4期供应链ABS顺利发行,据了解,这是中化学保理自迁址广州正式开业1年以来所发行的第4单供应链ABS。

  图:中化学保理ABS海报

  据小供查询,中化学保理迁址正式营业以来,已参与3起储架ABS的发行,其中一期为供应链,二期作为原始权益人,一期作为资产服务机构参与

  图:中化学保理参与的三单储架ABS

小供始终认为,对于新设产业系保理公司来说,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最宜优先开展的业务之一

  。

一是,通过申报、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也可以对照标准化市场要求检验和完善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披露、风险控制、资产管理、业务操作、信息技术、投资融资等。

二是,通过申报、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快速培养公司在商业保理资产处理方面的技术和能力

  。资产证券化业务需要在各类交易场所挂牌交易,投资者众,对底层基础资产的要求高,通过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快速培养公司在应收账款资产处理方面的能力,包括业务营销推广、流程制度、信息系统建设等。

三是,通过申报、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快速亮相资本市场,建立与多元投资人的联系机制。

  通过发行资产证券化业务,新设产业系商业保理公司可以快速建立起自身在资金/再保理等方面的投资人沟通机制,与众多银行、非银投资者建立沟通联系。这种投资人联系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助于保理公司建立资金方储备池,还有助于通过与多元资金方沟通在产品创新、合作机制方面等创新新方式。

四是,通过申报、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快速了解产业集团业务需求、业务痛点,为后续产品创设创造好的条件

  。产业保理公司通常定位是服务产业,通过发行ABS可以真正摸清集团公司及集团公司各个成员单位在商业保理方面的真正需求(如融资、出表、降负债、账期管理、走向资本市场)等,进而为后续各类产品创设、创新创造好的条件。

新设产业保理可以做哪些ABS?

  广义上讲,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分为:在沪深交易所申报挂牌的ABS,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ABN(含ABCP)、在北金所挂牌的债权融资计划、在中保登挂牌交易的保险资产支持计划。其中,交易所挂牌交易的ABS和银行间发行的ABN。需要注意的是,交易所ABS本质为在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资管计划,所以全部为私募产品,公开发行的ABN产品可以理解为公募产品,因此,ABS只公开披露项目简要信息,而公开发行的ABN则可会通过特定渠道披露项目的详细信息(包括各类交易文件)。

新设产业保理都可以直接发行ABS吗?

  坊间一直盛传,ABS/ABN对商业保理公司的设立年限有要求,如作为原始权益人需要成立满1年。根据过去诸多案例来看,小供认为新设产业保理是否可以作为原始权益人发行ABS需“一事一议”,实质是要看该保理公司是否具备了发行ABS的人员、能力和明确的发行计划。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新设商业保理公司发行ABN需要注册成为交易所协会会员,因此保理公司设立有发行银行间市场产品的,应着手注册成为协会会员。

新设产业保理都可以发行哪些ABS?

供应链ABS

  小供认为(核心企业应付ABS)市最简单的ABS(非房供应链ABS发行价格屡破记录,或迎来更高速发展 | 附:供应链ABS的18条弯路),主要作用是解决核心融资问题,小供认为其是新设产业保理最适宜尝试的ABS。供应链ABS依托核心企业信用,通过延长账期的方式,可以确保现金流的整齐划一,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单理解为核心企业短期信用债(通常1年以内)通常是产业集团降两金(两金中的“应收账款”)使用的,也可以作为新设产业保理优先尝试的业务类型,应收账款ABS交易结构稍微复杂一些,通常需要设置循环购买,资产处理的品类也相对高一些。此外,有部分保理公司还参与集团以降负债为主要目的的。

新设产业保理如何快速建立发行ABS的能力?

捷径之一是,学法规

  。通过学习在各个资产证券化领域的法律法规,可以快速了解ABS的概况、发行流程、交易结构、标准文本要求、资产要求等。如证监会发布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指引、信息披露指引,沪深交易所发布的各类ABS业务规则(如登记挂牌条件确认指南、申报发行指南等)、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备案指引、文本指引等。

捷径之二是,看项目

  。看其他ABS的交易文本,快速了解各类ABS的基本情况、交易结构、资产要求(如分散度、集中度)、参与机构沟通要求等。

捷径之三是,找师傅

  。一是找拟合作的管理人(以银行、证券公司或基金子公司);二是找有发行经验的商业保理公司联合合作;三是,找专业人员快速学习。

如何查看项目信息?

公开发行的ABN项目材料披露详尽,是值得研究学习的宝库。具体信息可以通

过孔雀开屏信息披露网站查询。网址如下:

(网页链接)

  图:ABN信息披露界面

  交易所ABS则只能通过官方网站查看项目基本信息,可以通过wind等专业数据库查询项目说明书等详细材料(不确保一定有)。

深圳交易所ABS项目状态查询网址:

  网页链接

上海交易所ABS项目状态查询网址:

  网页链接

中保登ABS项目状态查询网址:

  网页链接

债权融资计划项目状态查询网址:

  网页链接

基金业协会项目查询网址:

  网页链接

如需沟通交流也可留言联系小供

万骨丛生:

  中国化学(SH601117)  近日,中国化学EPC承建的哈萨克斯坦最大化工项目——石油化工一体化(IPCI)项目正式竣工。中国化学供图

  中新网11月10日电题: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成果中国化学承建哈萨克斯坦最大化工项目竣工

  中新财经作者刘文文

  近日,中国化学EPC承建的哈萨克斯坦最大化工项目——石油化工一体化(IPCI)项目举行竣工投产仪式。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出席相关活动,中国化学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文岗应邀出席投产庆典。

  IPCI项目是哈最大的化工项目和首个聚烯烃项目,是中国化学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中哈产能合作的重要成果。

  该项目建设历时近5年,主要包括50万吨/年丙烷脱氢(PDH)制丙烯装置和聚丙烯(PP)装置,以及两套工艺装置所需的公用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开车和性能考核的总承包工作。项目顺利实现竣工投产,将为推动哈石油化工产业升级提供重要支撑,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在庆祝大会上,IPCI项目业主方哈石化工业公司(KPI)为中国化学和建设员工代表颁发感谢信和证书,诚挚感谢中国化学作为可靠的合作伙伴,通过专业精神和富有成效的高水平合作,为哈石化工业发展做出的宝贵贡献。

  中国化学作为项目总承包商,全面参与了IPCI项目设计建设,用智慧和汗水铸就友好合作新的丰碑,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哈萨克斯坦”计划下中哈合作共赢的典范。中国化学将以项目竣工投产为新的起点,继续加强产业投资、项目建设、资源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为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杯水来看:

  感觉要变盘,但是当时看不清方向,发现银行股几乎都大幅跌破净资产,就配一个银行股做防守,没成想,涨的最多的竟然是招商银行,大盘风格瞬间切换为核心蓝筹。小票被抛弃,昨天上午赶紧上车中国化学,结果发现市值更大的万华化学涨的更好,所以总结:看对方向没选对票也白搭。何况一开始看错方向。感受市场情绪真的太重要了。

  上证50(SH000016) 中国化学(SH601117)

蜗牛乌龟:

  中国化学(SH601117)岳阳己二腈

leDe槿:

  支持中央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中国化学(SH601117) 中国中车(SH601766) 中国核电(SH601985)

静待花开十八载:

  股海清流(ZH2062574) 2020年疫情后因为实盘增加融资所以组合完全失真,被迫关闭。这次,因为要计划增加港股仓位,这个组合又一次面临失真的命运了。

静待花开十八载:

  10月31号我进行了大幅调仓,目前港股50%仓位,单吊华润电力(00836) ,虽然今天未能跑赢指数,更是严重跑数互联网和地产,但是调仓至今,基本保持和指数差不多涨幅,算是合格。

  类似2020年春节后首次开融资大笔加仓中国化学(SH601117)东方盛虹(SZ000301) ,虽然初期难熬,阶段有所波折,但后续1年取得了非常可观的回报。

  未来,这次战港股再续上一轮的行稳致远~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