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1今日SH601698股票最新净值和交易情况

2022-12-11 08:33:05 首页 > 上交所股票

中国卫通(SH601698):

  11月14日消息,中国卫通(601698)今天发布了本周最佳对星时间(中星6C、中星9、中星9B、中星11)。 卫星在实际情况中会发生漂移,而用户天线在进行对星后就固定不动了,天线波束中心也随之固定,如果卫星漂离用户地面天线的波束中心时,地面... 网页链接

心心相印o:

  智明达(SH688636)中国卫通(SH601698)

  核心观点:

  1.通信板块2022Q3净利润保四方精创(SZ300468)持二位数增长,强确定性、高景气赛道业绩表现亮眼 2022年Q3,通信行业类公司营收增长9.89%,归母净利润增长21.25%。细分来看,三大运营商、通信设备商等板块保持稳健增长; 海缆(中天科技、亨通光电)、连接器(意华股份、鼎通科技等)、军工通信(盛路通信)、5G消息(梦网科技)等板块业绩增 速亮眼;部分板块受外部经济影响、业绩短期承压。

  2. 国防信息化提速,精确制导初露光芒 随着俄乌局势加剧与国际地缘冲突的发生,预计各国军费开支将持续增长,武器装备远程精确化、智能化、无人化。由于导弹具 备威力大、射程远、精度高等显著特性,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现代战争中。导弹结构可分为制导控制系统、推进系统、战斗部和 弹体等,其成本所占比例会随着导弹类型以及功能技术的不同而改变。但其中制导系统(导引头)由于技术先进,结构复杂,在 导弹中成本占比较高,大部分都在40%以上。精确制导导弹通过各类传感器和信息网络获取待攻击目标位置、速度、图像等特征, 通过分析和处理后实时控制自身飞行轨迹,对目标实施精准打击。卫导、惯导、雷达制导成为智能化战场的“标配”要素。

  1、通信板块业绩亮眼,强确定性、高景气赛道业绩高增长

1.1、通信2022Q3净利润二位数增长,强确定性、高景气赛道业绩表现亮眼

  2022年Q3,通信行业类公司营收加总为17160亿元,较2021Q3的15615亿元增长9.89%,归母净利润加总为1513亿元,较 2021Q3的1245亿元增长21.25%。其中三大运营商营收及净利润为13453、1299亿元,增速分别为10.30%、12.02%。若剔除三 大运营商,则2022Q3通信公司营收为3707亿元,较2021Q3的3419亿元增速为8.43%,归母净利润为214亿元,较85亿元增速为 150.92%。细分来看,三大运营商、通信设备商等板块保持稳健增长;海缆(中天科技、亨通光电)、连接器(意华股份、鼎 通科技等)、军工通信(盛路通信)、5G消息(梦网科技)等板块业绩增速亮眼;部分板块受外部经济影响、业绩短期承压。

1.2、通信板块持仓仍处低配,向应用及运营商板块倾斜

  2022年Q3基金公司持股通信市值占比为1.31%,较2022Q2的基金公司持股通信市值占比1.28%略有上升,但明显低于通信行业在 全部A股市值占比2.31%。基站建设上,截至2022年Q3我国建成约222万个5G基站,基站建设数量傲视全球,随着5G基站建设数 量的增长,5G应用有望迎来更大范围普及,基金公司持仓通信有望触底回升,较4G巅峰时期甚至达到了约2.08%的超额配置,基 金公司重仓通信行业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1.3、5G消息:5G消息步入放量期,挖掘C端“流量金矿”新入口

  5G催生企业短信新需求,5G消息带来短信市场新机遇。虽 然短信的社交功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所改变,但是短信的 信息传递纽带作用依旧存在。依照消费者“触达——搜索— —购买”路径来评估效果,5G富媒体消息解决方案天然契合 品牌营销和效果营销,有望成为未来个人用户、企业用户间 主要通信方式,短信市场将迎来新发展机遇。

  2、国防信息化提速,军工通信发展进入快车道

2.1、地缘政治加剧,中国军费开支持续提升

  随着俄乌局势加剧与国际地缘冲突的发生,各国军费开支预计将会持续增长。世界 军费自2014年来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美国军费开支为801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3.48%。2021年中国国防支出为1.38万亿元,同比增 长6.72%,占中国GDP的1.21%。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中国的军费开支无论是绝对数额,还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处于 较低的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装备费占比维持上涨趋势。武器装备远程精确化、智能化、隐身化、无人化趋势更加明显,战争形态 加速向信息化战争演变,智能化战争初现端倪。根据《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自2010年后,装备费支出不断增加,2017年装备 费支出额为4288亿元,占国防费41.1%。预计未来国防费用将持续向信息化装备倾斜。

2.2、导弹在武器装备占比中提升,精确制导越发重要

  导弹武器系统在武器装备中的位置愈发重要,制导系统占导弹成本超40%。由于导弹具备威力大、射程远、精度高等显著特性,越来 越多的被应用于现代战争中。导弹结构可分为制导控制系统、推进系统、战斗部和弹体等,其成本所占比例会随着导弹类型以及功能 技术的不同而改变。但其中制导系统(导引头)由于技术先进,结构复杂,在导弹中成本占比较高,大部分都在40%以上。 精确制导手段丰富,卫导和惯导用于中途制导、雷达用于末端制导。精确制导导弹通过各类传感器和信息网络获取待攻击目标位置、 速度、图像等特征,通过分析和处理后实时控制自身飞行轨迹,对目标实施精准打击。精确制导按阶段分为初始制导、中途制导和末 端制导,按原理分为寻的制导、遥控制导、惯导、卫导以及匹配制导等。

2.3、卫导、惯导成为智能化战场的“标配”要素

  精确制导系统为战场态势感知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在智能化战场上,精确制导武器已成为关乎胜负的“撒手锏”。卫星导航技术, 能高精度、全天候、大范围、多用途地为陆、海、空、天各种物体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使用卫星导航系统,能对导弹的 飞行过程进行全程修正,确保命中精度。惯性导航技术,不需要任何外来信息,也不向外辐射任何信息,仅依靠惯性导航系统本 身就能于全天候条件下在全球范围内和任何介质环境中自主隐蔽地进行实时的三维定位和三维定向。

2.4、相控阵雷达带来T/R组件需求放量

  雷达被称为信息化战争之眼,指利用电磁波发现并探测目标物体的空间位置,具有探测距离远、测定速度快、全天候服务等特点,广 泛应用于探测、遥感、通信、导航、电子对抗等领域。相控阵雷达是每个相控阵通道单元或模块配备等量的射频直采 ADC/DAC,以 实现海量多波束空间合成,具有波束的快速扫描、空间定向与空域滤波、空间功率合成能力等优点。目前外军最先进的机载、舰载、 车载平台均已配备全数字相控阵雷达系统,可根据任务规划实现多目标多点侦查、干扰、探测、通信一体化实现。 相控阵雷达系统由成百上千个辐射器按照一定的排布构成,每个辐射器后端均连接一个单独有源相控阵 T/R 组件,在波束形成器的 控制下,对信号幅度和相位进行加权控制,最终实现波束在空间的扫描。

  3、通信赋能新能源+汽车,开启新篇章

3.1、海上风电需求旺盛,海缆赛道长坡厚雪

  能源危机和俄乌冲突让各国政府更加认识到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全球 海上风电需求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底,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 57 GW。《2022全球海上风电报告》预计2022-2030年间全球将新增 260GW的海上风电容量,到2030年全球累计海上风电并网容量将达到 316GW。 我国“十四五”期间国内海风装机需求持续释放。近年来,海上风电 建设呈高复合增长,尤其是2021 年受补贴退坡影响,我国海上风电出 现“抢装潮”。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海上风电 新增装机容量为16.9GW,累计装机 26.38GW,当年新增及累计装机容 量均居全球首位。

3.2、海缆赛道呈寡头竞争格局

  大型化趋势下,为减少回路、降低线路复杂度,减少投资成本, 海缆电压等级将提升。我国海上风电场升高电压通常采用二级升 压方案,即风电机组输出电压经箱变升压至35kV后,分别通过 35kV海底电缆汇流至220kV升压站,最终通过220kV线路接入电 网。随着海上风电建设规模增加,风场会逐渐建在更远、更深的 海域,最新的部分招标情况看,国内阵列海缆开始由主流35kV向 66kV迭代,送出海缆由220KV提升至330KV甚至500KV。

3.3、光缆迎新一轮上行周期,光缆海缆公司估值有望迎戴维斯双升

  光纤光缆市场需求触底上升。国内2020年需求在1.9亿芯公里左右, 2021年大概2.1-2.3亿芯公里左右,预期2022年在2.6-2.7亿芯公里左 右,行业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估计行业每年增长5-8%之间。其中 三大运营商占比在80%左右。 从时间上来看,光纤光缆行业经历了2018-2020年的三年调整,行业 产能逐步出清,一大批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从产量上 看,2021年光缆产量又重回3亿芯千米,相比2020年增长明显,量能 颓势已经得到显著扭转。

3.4、我国成全球最大连接器市场,新能源车带来连接器量价齐升

  Bishop&Associates数据显示,全球连接器市场规模从2010 年的458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850亿美元,预计2023年市 场规模将超过900亿美元,中国占全世界32%的市场份额, 约249.78亿美元。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21年全球连接器应用领域分布中 汽车领域占23.6%,通信领域分割22%,消费电子占据 13.5%的市场份额,工业占据12.3%,其它应用主要包括军 工、医疗、仪器仪表等行业。国内连接器厂商数量众多, 规模普遍较小,行业集中度加大。

3.5、连接器向高压、高速发展,有望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高压连接器:主要满足电动化需求,高压连接器的主要环节包括:充电枪、充电座等,如何平衡载流能力与温升问题是一大技术 壁垒。国产厂商产品比肩海外,2021年国产化率约为25%且后续仍有明显空间,国内厂商份额提升空间大。 高速连接器:技术壁垒更高,满足汽车辅助驾驶、智能驾驶、车联网需求,一般车上会用到50多个高速连接器,主要是用在摄像 头、域控制器、显示屏、激光雷达、天线等。车用高速连接器的分类可分为:Fakra(公端+母端)、MiniFakra、以太网连接器、 HSD连接器。摄像头会用到Fakra、MiniFakra,T-Box到域控制会用到以太网及HSD,激光雷达会用以太网连接器,抬头显示会用 到差分连接器。目前国内厂商技术落后于国际大厂,份额集中在罗森博格等海外厂商,意华股份等此前在通信领域有技术积累的 厂商有望实现国产替代。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中国卫通(SH601698):

  同花顺(300033)金融研究中心11月14日讯,有投资者向中国卫通(601698)提问, 董秘,你好!做为卫星空间段运营及相关应用服务公司,除公司外,还有哪些公司有相关资质及通信广播卫星空间段资源?公司目前国内市占率多少? 公司回答... 网页链接

上市公司基本面解读:

  中国卫通(SH601698)

  在经济承压的背景下,公司仍保持较为优秀的经营表现,以下几个指标表现凸出:

  营业收入方面:公司的营业收入为19.18亿,说明企业产品销售好,企业规模大,且企业盈利能力好以及存续能力强。

  收现比方面:公司的收现比为70.94%,代表企业销售还未全部收回现金或者以非现金的形式回笼,面临一定坏账风险。

  总费用率方面:公司的总费用率为5.70%,表明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表现优异,企业对于成本把控能力优秀,有强大的可持续竞争力。

  另外公司风险指数31,价值指数70,表明公司基本面较好,表明公司基本面不错,一些财务指标相对较好。长远来看,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未来盈利情况。具体情况可以查看下图显示的相关数据情况。

立夫看市:

  中国卫通(SH601698)

  针对公司的经营数据,我们发现以下方面表现显著优于平均水平:

  销售净利率:公司的销售净利率为33.77%,说明公司具有较强的竞争壁垒,在行业内有着相对较强的竞争优势。

  收现比: 公司的收现比为70.94%,代表企业销售还未全部收回现金或者以非现金的形式回笼,面临一定坏账风险。

  流动比率:公司的流动比率为3.49,表明企业短期流动现金相当充裕,但也意味着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过多、资产使用效率较低,会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另外公司风险指数31,价值指数70,表明公司经营相对较好,较好的两个指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健康与否,长期来看好的基本面对股价也会有一定支撑。部分指标可参考以下图片。

骁勇善战勇者胜:

  早在1964年,国际卫星通信组织宣告成立,整个行业进入实际运营阶段。随后,以美国、前苏联为代表的两极力量,不断加码卫星通信业务,为用户提供电视、电话、广播方面的服务。

  卫星移动业务则肇始于1976年,移动通信卫星成功发射,随后则由国际海事卫星通信公司运营。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开创了全球卫星移动业务的先河。1998年,铱星系统引入手机通信业务,这打开了移动通信的新篇章。

  卫星通信早已不满足于语音或文本传输,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携手将宽带接入卫星。可用速率高达50Mb/s,这意味着卫星通信可以承载视频多媒体服务。

  我国卫星通信事业起步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东方红系列卫星已经取得辉煌的成就。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实现了卫星音频广播。1984年,静止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成功发射,这加速整个产业步入应用阶段。1997年,东方红三号卫星发射,大大增加了转发器数量,开启卫星通信的应用阶段。东方红四号卫星则实现了对拉美区域的覆盖,标志着我国卫星通信实力进入国际先进水平。

  当前我国在轨的通信卫星,主要是中星通信广播卫星、天链数据中继卫星系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卫星通信服务。

  此外,我国北斗导航卫星自带短信通信功能,也有助于手机卫星通信。7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移动、中国电科及手机厂商,联合推出国内首颗手机北斗短报文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智能手机卫星通信功能得以实现。

  A股卫星通信概念股介绍

  A股多家公司已经部署卫星通信业务,包括中国卫星、中国卫通、欧比特、北斗星通、星网宇达、航天宏图、七一二、震有科技等。

  合众思壮:公司是目前上市公司唯一的卫星制造公司,以专业子公司为依托,着力建设北京和深圳产业基地,逐步形成小卫星和微小卫星两大主体,是国内较早进入卫星导航定位领域的公司之一。以“成为时空信息领域全球领先的高精度专业产品与服务提供商”为企业愿景,合众思壮专注时空信息领域,构建中国PNT新时空基准,发布了位置服务平台“中国位置”、广域差分增强服务“中国精度”和高精度时间同步应用系统“中国时间”。

  伴随中国卫星导航产业起步发展,合众思壮连续20余年快速发展,技术储备深厚、产业布局完备,实现了全产业链布局,拥有了从高精度核心技术、板卡部件、终端设备、解决方案到服务平台的全产业链产品与服务。

  合众思壮以丰富的应用经验,实现卫星导航在多种行业的应用,开拓了大量中国时空信息的应用,始终见证、推动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市场的发展,合众思壮已形成全球化业务布局和服务能力,以全球化视野进行全球资源配置,构建了以中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在内的国内、外产品研发生产与营销架构体系,业务遍布全球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卫星:公司卫星应用业务定位于以卫星信息综合服务为核心,终端制造、系统集成与信息运营服务并重的综合型信息提供商。

  中国卫通:作为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六大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中国卫通拥有优质的通信广播卫星资源。

  欧比特:公司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进入卫星运营环节的民营企业之一,我国唯一一家进入卫星大数据行业的民营上市公司,已成为卫星大数据行业引领者之一。

  北斗星通:公司大力推动北斗产业化应用,其导航芯片、板卡、天线等产品已广泛应用。

  星网宇达:公司主要业务为以惯性技术为中心,引领智能无人装备发展,主要开展惯性组合导航、惯性测量、惯性稳控产品的研发。

  航天宏图:公司作为国内较早从事遥感及北斗导航卫星应用技术开发及服务的企业之一,已形成“核心软件平台+行业应用+数据服务”稳定的商业模式。

  七一二: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是我军无线通信装备的核心供应商与主要承制单位。

  震有科技:公司是国际领先的综合通信设备供应商,可以提供卫星5G核心网,包括低轨卫星、高轨卫星.

李逗zero:

摘要

商业航天定位:与传统航天形成优势互补

  ➢

  商业航天是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可分为人造卫星、运输火箭、载人航天、空间站和深空探测五个领域。人造卫星与运载火 箭商业价值高,下游应用广,市场化充分,是商业航天涉足的主要方向。当前我国商业航天定位于传统航天的补充,聚焦于小载荷、低成本的灵活发 射。与传统航天相比,除活动主体不同外,在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方面差异较大。

全球商业航天市场空间稳步提高,中国具备后发优势

  ➢

  据SIA数据统计,2021年全球航天经济规模达到了3864亿美元,同比增长4%。其中,卫星产业规模占比72%,主要分为卫星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卫星 制造和发射服务四个板块。卫星服务与地面设备制造板块占卫星产业规模比例超九成,各自已形成千亿级美元的市场规模。产业链上游的卫星制造和 火箭发射板块,受到星座组网的需求牵引,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2015年中国航天产业首次允许民营资本参与,出现了一大批民营航天企业。未来商 业航天能否高速增长,取决于政策支持、资本投入和盈利闭环的商业模式。

国内商业航天产业生态逐渐完善,“星箭”企业受到热捧

  ➢

  商业航天产业链分为上游卫星研制,中游火箭发射服务与地面设备制造、下游的卫星应用与服务。当前各个板块均培育了一定数量的民营企业,与国 营企业(中国航天科技、科工集团)相互补充,形成了初步的产业生态。现阶段中国商业航天的投融资,主要集中在卫星制造和运载火箭两大板块, 融资占比将近80%。从融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天使轮到B轮之间,大量商业航天民营企业仍在发展的早期,处于技术积累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

受到星座组网的牵引,卫星与火箭的需求大幅提高,给航天级新材料带来了显著增量

  ➢

  超轻质合金(铝合金、铝锂合金、铝蜂窝夹层结构板)、耐高温合金(钨合金、钛合金、镍基合金)、碳纤维复合增强材料(CFRP)、聚酰亚胺(PI) 薄膜、特种功能涂层、芳纶纤维、纳米气凝胶等,已广泛应用于火箭结构与动力系统,卫星机械、热控与电源系统,宇航服、火星探测器等。

产业化渐行渐近,以下板块企业或受益

  ➢

  卫星制造商:银河航天、微纳星空、时空道宇等;火箭发射商: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 原材料与零部件:天兵科技(推进剂与推进系统)、爱思达(结构设计)、驰宇空天(金属陶瓷材料、涡喷发动机)等。

风险提示

  ➢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融资金额不及预期风险;研制项目失败风险;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全球疫情风险;相关政策不 确定性风险;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影响。

  中国卫通(SH601698)北斗星通(SZ002151)铖昌科技(SZ001270)

  具体内容可以加入免费星球查阅:调研纪要zero

中国卫通(SH601698):

  同花顺(300033)数据中心显示,中国卫通(601698)11月9日获融资买入464.49万元,占当日买入金额的23.17%,当前融资余额2.36亿元,占流通市值的0.51%,低于历史10%分位水平,处于低位。 融资走势表 日期融资变动融资余额11月9日115.92万2.3... 网页链接

心心相印o:

  中国卫通(SH601698)景嘉微(SZ300474)铖昌科技(SZ001270)

  资源优势突出,国内卫星通信服务龙头地位稳固

  1、资源优势突出,国内卫星通信服务龙头地位稳固

1.1、背靠航天科技集团,为国内卫星通信运营龙头企业

  公司主营卫星空间段运营服务,为我国拥有通信广播卫星资源且自主可控的卫星通信运营龙头企业。公司前身为卫通集团,成立于2001年11月,起初由国务院组建,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和原邮电部出资,是我国六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之一。2009年,公司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其余重组并入航天科技,成为其全资子公司。后经两次改制、一次更名,于2019 年6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主营卫星空间段运营服务,主要提供广播电视和通信业务,拥有工信部颁发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被工信部列为国家Ⅰ类应急通信专业保障队伍。根据公司公告,公司已发展成为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六大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

  背靠航天科技集团,股权集中管理稳定,子公司在各自优势领域开展卫星业务。公司于2022 年10月25日发布权益变动公告,因公司非公开增发,航天科技持有公司股份被动稀释,目前直接持有公司75.49%的股份,航天科技集团为我国航天领域领军企业,仍为公司实控人,公司股权集中,管理稳定。公司拥有多家子公司,在各自优势领域开展卫星业务,其中,亚太国际规模最大,是亚太卫星的控股股东,亚太卫星为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主要从事亚太系列卫星空间段运营相关业务,其核心子公司亚太通信主营境外业务,是公司境外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鑫诺公司拥有国内唯一自主可控的全球卫星宽带通信网-“全球网”,依托“全球网”的海洋覆盖,推出海上卫星通信品牌“海星通”,为海洋用户提供海上通信应用服务。

  公司高管及核心技术人员出身于航天科技集团,项目及管理经验丰富,科研实力强劲。 航天科技集团主要从事研究、探索和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参与制定国家空间事 业发展的规划;研制各类航天器及地面设备等,是中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产品研制基地, 为中国空间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司多名高管曾在航天科技集团总部及其下属单位担任总体 部部长、主管设计师等重要职务,熟悉中国空间事业相关领域和专业技术发展方向,为公 司打造深厚的技术基础。

1.2、主营卫星空间段运营,拥有14颗在轨卫星

  中国卫通主营业务为卫星空间段运营及相关应用服务,主要应用于卫星通信广播。通 信广播卫星作为空间中继站,以卫星转发器对无线电波进行转发或发射,从而实现两个或 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和传输。公司通过投资、建设和运营通信广播卫星及配套地面测控 和监测系统,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通信、视频、数据等传输服务。

  公司拥有 14 颗自主可控卫星资源,实现海、陆、空三维空间及国内外多区域卫星通信 广播业务覆盖。公司拥有自主可控、体系完备的通信广播卫星资源、频率轨道资源和地面 站资源,截至 2021 年末,公司运营管理着 14 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具备 7×24 小时全天 候高品质服务能力,拥有国内唯一商用卫星干扰排查系统。

  公司广播通信服务覆盖中国全 疆域、周边及“一带一路”主要区域,“海星通”全球网服务覆盖范围全球超过 95%的海 上航线,首颗 Ka 高通量卫星中星 16 号覆盖我国 90%以上的国内空中航线,以及我国中部、 东部和近海区域。公司着力打造海洋、航空等行业应用平台,据公司公告,中星 19 号卫星 已于 2022 年 11 月 5 日成功发射入轨,该星是一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具有传输速率快、覆 盖范围广等特点,涵盖了 C、Ku 和 Ka 等多频段通信载荷,主要提供通信和互联网接入等 服务,可以更好服务于远洋运输通信、航线互联网等业务。后续计划发射中星 6E 和中星 26 号,进一步补充完善公司卫星频轨资源,拓宽应用平台。

  三大主业协同发展,由空间段运营向天地一体综合信息服务转变,打造世界一流卫星 通信企业。公司产品服务多样化,涵盖航空、航海、应急等多种应用场景,打造卫星运营 服务、行业系统集成、综合信息服务三大主业。卫星运营服务面向境内外用户提供 C、Ku、 Ka 等多种频段的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转发器资源出租出售及相关应用业务;行业系统集成 融合高通量卫星网络和地面通信网络构建专有网络或公共网络服务产品,在光纤铺设不便 的无公网地区或临时应急场景,满足用户跨域安全组网等通信需求;综合信息服务面向航 空、航海、应急等行业的多种应用场景,与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融合,提供全方位天地一 体化综合信息服务。公司三大主业协同发展,由空间段运营向天地一体综合信息服务转变, 目标成为世界卫星通信一流企业。

1.3、公司业绩稳健增长,境内业务营收占比持续提升

  公司国内卫星通信业务稳定提升,驱动业绩持续增长,国外业务有望随疫情好转逐步 恢复。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达 26.3 亿元,同比略减 2.8%,系受疫情冲击及海外市场竞争 加剧的影响,公司海外收入出现一定下滑。公司归母净利润为5.72 亿元,同比增长17.09%, 持续稳健增长。2022Q1-Q3 公司营收为 19.2 亿元,同比增长 3.66%,归母净利润为 5.26 亿元,同比增长 40.83%。

  2018-2021 年,境内业务占比从 58.4%增长至 74.9%,营收占 比持续提升,毛利率稳中有进,始终保持在 40%以上。2020 年起公司境外业务收入及毛 利率出现大幅下降,根据公司公告,主要原因为海外区域主要客户因自身业务调整停止续 约,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对市场环境产生影响,导致转发器使用量及价格下跌。2022H1 负 责境外业务的子公司亚太卫星业绩增速较快,实现营收 4.1 亿元(yoy+9.91%),净利润 1.07 亿元(yoy+20.86%),境外业务有望随疫情好转逐步恢复。

  公司主要客户目前多为优质的政府机构及大型企业,国内市占率达 80%。据公司公告, 公司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 80%,是国内市场最主要的卫星空间段运营服务供应商。公司 2016-2018 年前十大客户销售额占比均超 38%,前四大客户基本稳定,分别为印尼电信、 中央电视台、中国移动和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上述客户在所处领域具有较高的市场 地位,且营利性主体均具有较大的收入规模,对于公司产品具有长期的需求,与公司保持 了长期合作关系并按年签订购销合同。

  期间费用率整体保持稳定,毛利率和净利率自 2021 年逐渐回升。公司及境外下属子 公司亚太卫星存在较大的外币货币性项目,汇兑损益导致财务费用率波动较为明显。排除 财务费用率影响,2016-2022H1 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之和维持 10% 左右,保持大体稳定。近两年海外市场资源过剩,供过于求,同时在向高轨高通量转型的 过程中,全球范围内卫星运营商数量增加,境外部分国家和地区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产品 单价下降,利润空间被压缩。此外由于公司近年来连续发射多枚卫星,折旧费用上升,而 市场尚处于拓展阶段,也导致了毛利率的下降。但由于公司国内卫星通信业务在报告期内 稳定增长,成为公司 2021 年净利润和毛利润恢复性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同时 2021 年亚太 6 号、中星 9A 卫星离轨,折旧成本较上年同期减少,导致营业成本下降,也促进了利润率 的回升。

  定增方案助力公司补充完善卫星资源布局,提升公司竞争力。2020 年,公司发布非公 开发行 A 股股票预案,将募集不超过 33 亿元资金,用于中星 6D 卫星项目、中星 6E 卫星 项目、中星 26 号卫星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根据 2022 年 10 月 25 日最新公告,公司 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 21.40 亿元,资金已于 2022 年 9 月 30 日到位。中星 6D、6E 卫 星可满足公司对 Ku 频段资源的迫切需求,后者还将进一步扩大用户收视范围、提高用户收 视质量,其 Ku 波束覆盖可满足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潜在应用需求。

  根据公司公告,中星 6D 卫星是中星 6A 接替卫星,能够覆盖中国全境及亚太地区,卫星性能及传输能力较中 星 6A 卫星显著增强,可为广大用户提供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广播电视及通信传输服务, 已于 2022 年成功发射。中星 26 号卫星将实现 Ka 频段大容量宽带卫星与相应地面系统的 无缝互联,实现其承载业务的全面落地。募投项目达成后,预计公司年均销售收入增加 2.36 亿元,年均利润总额增加 0.85 亿元;募投项目新增固定资产投资 15.15 亿元,新增销售收 入与新增固定资产比值为 15.59%。

  2、卫星行业垄断特征明显,公司占据先发优势

2.1、卫星运营行业壁垒高,公司具有资质及资源优势

  资本投入大+投资周期长+牌照资质稀缺高筑行业壁垒。卫星及火箭价格昂贵,资本投 入巨大,资金壁垒高;投资周期长,卫星建造周期普遍在 3 年及以上。通信卫星运营行业 形成规模经济的资本投入巨大且边际扩张成本较低,因此,通常一个通信卫星系统由一家 运营商提供服务,后来者难以切入。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在我国属于外商禁止类行业,外 资公司无法进入国内竞争市场,同时,在我国境内需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中的转发器出 租、出售业务经营资质才能开展卫星空间段运营业务,根据工信部公开消息,目前仅有中 国卫通、中国电信和中信数字媒体网络有限公司取得相关资质。

  公司拥有自主卫星及稀缺的通信频率、卫星轨道资源。卫星的通信频率、轨道资源具 有唯一性,随着卫星产业的不断发展,这些资源的稀缺性日益提高。公司拥有自主可控、 体系完备的通信广播卫星资源、频率轨道资源和地面站网资源,根据公司公告,截至 2021 年底,公司运营管理着 14 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覆盖 C、Ku、和 Ka 等多个主流通信频段, 多个传统轨位经多年运营和维护,已成为亚太地区优质的通信卫星频率轨道资源。目前, 公司申报了能够满足未来发展战略的卫星网络资料,同时也将根据现有资源情况进一步开 展卫星网络资料申报工作。

2.2、公司客户资质较好,边际扩张成本低

  公司主营空间段运营服务,客户集中在大型电信运营商或广播电视公司。公司以提供 空间段运营长期服务为主,通过地面应用系统等设备进行卫星测控和业务运行管理,开展卫星空间段运营及相关应用服务,向客户收取服务费用,即向客户提供一年以上使用同一 颗卫星同一转发器上同一段频率的带宽资源。据公司公告,2018 年公司前十大客户中有八 位为大型电信运营商或广播电视公司,客户资质较好。

  公司折旧摊销成本较为固定,边际扩张成本低。公司营业成本主要来源于前期卫星及 火箭采购费用,2016-2019 年,卫星、火箭采购以及保险费等折旧费用占总营业成本 80% 左右,近两年略有下滑,维持 70%左右。由于公司卫星在轨正常运营之后,折旧成本相对 固定,因此当客户数量增加,营业收入上涨,利润规模将获得显著提升。

2.3、公司为国内龙头,在国际市场具备竞争力

  公司为国内卫星通信广播龙头企业,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公司 EBITDA 利润率居于前 列,具有竞争优势。从国内市场来看,竞争格局较为稳定,目前国内仅有中国卫通、中国 电信和中信数字媒体网络有限公司取得相关资质,而中国电信、中信数字媒体网络有限公 司自身没有通信广播卫星空间段资源,中信网络可通过亚洲卫星的卫星资源开展业务,但 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低,中国卫通拥有 14 颗自主卫星资源,据公司公告,公司国内市场占 比超 80%。从国际市场来看,由于通信卫星运营行业是资本密集型,存在产业集聚情况。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有40余家主要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 其中按业务收入规模进行排名,前三位分别是SES、Eutelsat、Telesat,2021 年营收分别 为 136、88 和 49 亿元,在行业中占有较大优势。由于国际市场通信卫星运营商数量较多, 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竞争较为激烈,公司EBITDA利润率居于前列,具有竞争优势。

  3、卫星产业年均千亿市场,公司布局全面充分受益

  卫星产业链分四大环节,呈“金字塔”型的价值链,中下游市场规模占比超 90%,中 游地面设备制造环节竞争激烈。卫星产业按照产业链划分可分为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 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等四大领域。卫星产业呈“金字塔”型的价值链。卫星制造及 发射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具备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高集成总装的特点,市场份额相 对集中,自然垄断特征明显;地面设备及卫星运营服务业务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环节,准入 门槛相对较低,市场需求量较大,参与者较多,竞争激烈。2021 年,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 发布的关于全球卫星产业规模数据显示,卫星产业链中卫星制造、发射、地面设备和通信 运营占总市场规模的比例,分别为 5%、2%、51%和 42%,上游与中下游市场规模比接近 1:9。

3.1、全球卫星产业稳定增长,卫星通信为重要应用领域

  全球卫星发射及在轨运营数量快速增加,卫星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年均千亿市场。随 着技术水平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增长和商业化程度的提升,卫星应用领域不断丰富,在通 信、遥感、导航等领域均发挥重要作用,卫星行业规模呈稳健增长趋势。根据美国卫星产 业协会(SIA)《2021 卫星产业状况报告》数据显示,全球卫星产业 2021 年收入达 2794 亿美元,同比增长 3%,2021 年共发射 1846 颗商业卫星,同比增长 45%,截至 2021 年 底,共有 4852 颗卫星在轨运行。2019 年后,全球卫星发射数量迅猛增长,主要原因是美 国发射卫星大幅增加,2019 年底,SpaceX 公司的星链计划开始执行,使得 2020 年后发 射的通信卫星数量猛增;根据 SpaceX 公司官网披露,截至 2022 年 10 月底,星链发射卫 星数量已达到 3526 颗。

  全球卫星产业当前以通信卫星为主,国内通信卫星规模较美国差距较大。据美国卫星 产业协会(SIA)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美国在轨卫星中通信卫星合计 2020 颗,占在轨 运营数量的 78%,目前美国在轨卫星中仍以通信卫星为主。根据 Satellite Database 数据 显示,截至 2021 年,我国卫星规模较美国差距较大,仅为美国的六分之一左右,近年来国 内卫星发射数量增幅较快,主要以遥感卫星和科学技术试验卫星为主,通信卫星发射数量 呈稳步增长趋势,随着互联网星座的规划落地,通信卫星数量有望快速增加。

3.2、三大应用场景铸就卫星通信产业年均超百亿空间

  随着卫星制造发射成本降低,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卫星通信市场空间广阔。通信卫星 运营商通过运营管理通信卫星,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通信、视频、数据等传输服务。卫 星通信、地面通信(光纤、5G)等均是不同的通信方式,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应用服务, 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发挥不同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信息通信的依赖度逐渐提高,卫星通信泛 在化的特性愈发凸显,对于构建全球无缝覆盖的一体化综合通信网具有重要作用。据 Euroconsult 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全球固定通信卫星转发器出租容量为 457.8Ghz,固 定通信卫星运营行业规模为 115 亿美元,预计 2022 年,全球卫星转发器出租容量为 969.8GHz。未来行业主要的发展方向是通过更大的有效载荷、更低的发射成本和其他技术 创新实现单位服务成本的降低,也将带动卫星转发器使用量的增加,扩大卫星通信市场。

  卫星互联网为国内新基建代表之一,卫星通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0 年 4 月 20 日, 国家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型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的范畴,这是卫星互联网首次 被官方认定为新型基础建设的一部分。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推动卫星在各行业的 规模化应用、商业化服务及国际化拓展,行业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 数据显示,2015-2021 年,我国卫星通信产业总产值 CAGR 为 8.7%,2021 年同比增速为 4.8%。假设卫星通信产业增速维持 4.8%,根据前文 SIA 数据,预计 2022 年产业总产值达 794 亿元。

3.2.1、使用成本降低加速需求释放,船载卫星通信市场年均超百亿市场

  船载卫星通信旺盛需求带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25 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206 亿元。农业部发布的《2021 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1 年末我国渔船数量为 52.08 万艘,其中机动渔船数量 35.70 万艘,且多数为远航程捕捞作业船只。此外,随着 我国海洋执法能力的增强,海监、海警等部门所需船只数量预计也将稳步增长。受限于通 信速率、资费水平、使用习惯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船载卫星通信尚未大规模普及,渗透率 较低。随着高通量卫星等技术变革的推进,卫星通信的收费标准将不断降低,促进用户习 惯的形成,船载市场有望打开空间,预计 2025 年我国船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为 206 亿元。

  公司拥有自主可控的海洋通信服务系统“全球网”,随使用成本降低及服务内容丰富 有望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公司“海星通”全球网服务覆盖全球 95%以上主要航线,包括互 联网接入、网络语音、多媒体广播、视频会议等业务在内的“海星通”已成为公司智慧化 海洋信息应用的品牌应用。据公司公告披露,截至 2022H1,“全球网”在网注册的船只 数量突破 8200 艘,较 2021 年同期增加 600 艘,未来随着卫星发射制造成本降低以及高 通量卫星布局,用户使用成本持续下降,以及加大力度推进“海星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不断丰富综合信息服务内容,用户数量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船载通信业务将充分 受益。

3.2.2、受益于卫星通信技术进步,机载卫星通信市场潜力巨大

  卫星通信随技术进步逐渐成为民航客机互联网接入服务的主流。目前民航运输主要依 靠 ATG(Air to Ground,地面基站方式)和卫星通信两种技术方案实现地空宽带通信。早 期卫星通信系统容量不足,仅能提供窄带通信服务,ATG 是市场主流方案,其原理是在飞 行空域或特定空域架设地面基站,以向天空进行覆盖,进而实现机上互联,但 ATG 在地面 及起飞、降落阶段无法提供服务,且各国通信体制不同很难跨国服务。随着卫星通信技术 的不断发展,卫星通信技术方案逐渐成为民航客机互联网接入服务的主流,其中 SATCOM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卫星通信)卫星通信方式又分为 L 波段、Ku 波段 和 Ka 波段三种。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全球领先的机上网络与娱乐服务提供商 Gogo 在北美地 区提供的民航客机互联网接入服务中,卫星通信已开始逐渐侵占 ATG 的市场占有率。

  国内机载通信渗透率相较国外较低,渗透率随需求释放有望不断提高,市场潜力巨大。 据在线空旅网站 Routehappy 的测算,2017 年机载 WIFI 已经覆盖了全球航班中超过三分 之一(39%)的航程,其中美国的航空公司已有 71%的航程实现 WiFi 全覆盖,而非美国 的航空公司仅为 13%。目前国内机载 WiFi 普及率较低,随着高通量卫星的发展,高通量 卫星的大容量带宽、抗干扰性强及终端易于安装,将不断提升机载通信的普及程度。

  据 Inmarsat(全球三大移动卫星服务运营商之一)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全球已有 7400 架飞机配置卫星通信系统,到 2027 年预计将会有 23000 架商用飞机使用卫星通信系统。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的统计,截至 2021 年底,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在册架数 4054 架,其 中窄体客机 3178 架,且大部份还未实现空地互联功能,全国民航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 9.07 亿人次,市场潜力巨大。

  公司成功实施航空宽带服务,已着手开展规模化应用。公司开展多次宽带卫星互联网 飞机验证飞行,获得民用航空器电台执照,并于 2020 年 7 月圆满完成中国首架 Ka 宽带卫 星互联网飞机首航。该飞机安装了基于国内首颗 Ka 频段高通量卫星——中星 16 号的宽 带互联系统,可覆盖我国 90%以上的国内空中航线,飞机在万米空中可以实现百余兆的宽带网络接入,为机上旅客带来与地面 4G 移动网络相同的上网体验。根据公司 2022 年半年 报披露,公司机载 Ka 高通量卫星综合信息服务业务取得突破,已完成与四川航空合作运 营协议的签署,首批机队已启动改装。与山东航空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加速推进与国航的 项目进展。机载运营平台各项功能迭代优化稳步完善,上半年平台一期已完成开发并通过 测试。

3.2.3、受益于超高清视频发展,卫星广播电视市场将持续扩大

  超高清节目上星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方向,带动广播电视节目卫星传输的带宽需求 不断增加。随着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电视图像的质量,随着高清节目 制作能力得到提升以及我国高清电视的广泛普及,高清节目已经成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方向。根据广电总局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底,全国高清电视频道 985 个,4K 超高清电 视频道 8 个、8K 超高清电视频道 1 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 25 家省级台电视频道基本实 现高清化,电视图像清晰度正向超高清(4K 分辨率)发展,同时 3D 电视频道也已经进入 实际运作阶段,广播电视台对于广播电视节目卫星传输的带宽需求不断增加。

  国家广播电视业务收入持续稳健增长,卫星广播用户群体不断扩大,随着超高清视频 发展,卫星广播市场将持续扩大。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披露数据,截至 2021 年底,国家广播 电视业务营收首次突破万亿达 1.15 万亿元,卫星广播用户群体不断扩大,截至 2022Q2, 卫星广播用户累计达 1.33 亿户。根据《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内 容,预计到 2025 年我国超高清视频标准体系基本完善;地市级以上和较发达县级广播电视 播出机构基本实现高清化,4K 超高清频道开办 20 个以上;主要网络视听机构视频服务全 部高清化,具备 4K 超高清视频播出能力探索直播卫星与互联网电视融合发展模式,开展 4K 超高清电视直播卫星传输试验,开展 Ka 频段卫星广播试验,卫星广播市场潜力巨大。

  公司作为国内具有卫通通信广播资质及自主卫星资源的龙头企业,有望充分受益于卫 星广播市场发展。公司及所属中星、亚太等系列卫星传送境内外视频节目千余套,据公司 公告,截至 2020 年末,公司广播电视专用星共计传送 327 套电视节目和 430 套广播节目,服务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电视台以及各省级卫视高清、超高清频道上星传输,为央视 总台、国内卫视 100%高清节目落地提供了传输保障,为近 70%以上的地方省市一级电视 台提供了高清传输。随着高清、超高清视频的发展,公司作为龙头企业有望充分受益。

  4、盈利预测

  公司的盈利预测主要是由对公司分业务盈利预测汇总而得到的。根据公司各业务所在 行业增速、主要同业公司的收入平均增速和平均毛利率情况,我们对公司各业务的业绩进 行预测并汇总,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27.42、29.45、32.81 亿元, 同比增速依次为 4.1%、7.4%、11.4%;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7.29、 8.46、10.84 亿元,同比增速依次为 27.3%、16.1%、28.1%。考虑到公司规模效应随用户 群体增长逐步扩大,我们认为公司未来三年盈利能力有望增强,预计公司 2022-24 年的毛 利率分别为 39.8%、43.6%、48.2%。

  关键假设点如下: 1)公司主营卫星空间段运营业务,通过投资、建设和运营通信广播卫星及配套地面测 控和监测系统,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通信、视频、数据等传输服务。受益于卫星宽带业 务不断扩展以及国内卫星广播用户不断增加,预计 2022-2024 年卫星空间段运营业务营收 为 24.14、25.25、27.24 亿元,对应同比增速分别为 3.5%、4.6%、7.8%;空间段运营业 务边际扩张成本低,受益于规模效应,毛利率将不断提升,预计毛利率分别为 39.2%、41.7%、 45.8%。

  2)卫星空间段运营相关应用服务主要通过天线、通信设备等为用户提供卫星地面段运营服务、卫星通信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受益于船载、机载用户群体的快速扩大,预计2022-2024年卫星空间段运营业务营收为2.14、3.00、4.33亿元,对应同比增速分别为10.0%、40.0%、44.0%;卫星空间段运营相关应用服务成本主要为卫星天线、通信设备等折旧成本,成本较为固定,毛利率随规模效应将快速提升,预计毛利率分别为27.6%、46.0%、55.0%。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老范价值投资:

  1. 资源优势突出,国内卫星通信服务龙头地位稳固

  1.1 背靠航天科技集团,为国内卫星通信运营龙头企业

  公司主营卫星空间段运营服务,为我国拥有通信广播卫星资源且自主可控的卫星通信运营龙头企业。公司前身为卫通集团,成立于 2001 年 11 月,起初由国务院组建,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和原邮电部出资,是我国六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之一。

  2009 年,公司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其余重组并入航天科技,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后经两次改制、一次更名,于 2019 年 6 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主营卫星空间段运营服务,主要提供广播电视和通信业务,拥有工信部颁发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被工信部列为国家Ⅰ类应急通信专业保障队伍。

  根据公司公告,公司已发展成为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六大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80%。

  背靠航天科技集团,股权集中管理稳定,子公司在各自优势领域开展卫星业务。

  公司于 2022 年 10 月 25 日发布权益变动公告,因公司非公开增发,航天科技持有公司股份被动稀释,目前直接持有公司 75.49%的股份,航天科技集团为我国航天领域领军企业,仍为公司实控人,公司股权集中,管理稳定。

  公司拥有多家子公司,在各自优势领域开展卫星业务,其中,亚太国际规模最大,是亚太卫星的控股股东,亚太卫星为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主要从事亚太系列卫星空间段运营相关业务,其核心子公司亚太通信主营境外业务,是公司境外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

  鑫诺公司拥有国内唯一自主可控的全球卫星宽带通信网-“全球网”,依托“全球网”的海洋覆盖,推出海上卫星通信品牌“海星通”,为海洋用户提供海上通信应用服务。

  图 2:公司股权集中管理稳定

  公司高管及核心技术人员出身于航天科技集团,项目及管理经验丰富,科研实力强劲。

  航天科技集团主要从事研究、探索和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参与制定国家空间事业发展的规划;研制各类航天器及地面设备等,是中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产品研制基地,为中国空间事业的核心力量。

  公司多名高管曾在航天科技集团总部及其下属单位担任总体部部长、主管设计师等重要职务,熟悉中国空间事业相关领域和专业技术发展方向,为公司打造深厚的技术基础。

  1.2 主营卫星空间段运营,拥有 14 颗在轨卫星

  中国卫通主营业务为卫星空间段运营及相关应用服务,主要应用于卫星通信广播。通信广播卫星作为空间中继站,以卫星转发器对无线电波进行转发或发射,从而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和传输。

  公司通过投资、建设和运营通信广播卫星及配套地面测控和监测系统,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通信、视频、数据等传输服务。

  公司拥有 14 颗自主可控卫星资源,实现海、陆、空三维空间及国内外多区域卫星通信广播业务覆盖。

  公司拥有自主可控、体系完备的通信广播卫星资源、频率轨道资源和地面站资源,截至 2021 年末,公司运营管理着 14 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具备 7×24 小时全天候高品质服务能力,拥有国内唯一商用卫星干扰排查系统。

  公司广播通信服务覆盖中国全疆域、周边及“一带一路”主要区域,“海星通”全球网服务覆盖范围全球超过 95%的海上航线,首颗 Ka 高通量卫星中星 16 号覆盖我国 90%以上的国内空中航线,以及我国中部、东部和近海区域。

  公司着力打造海洋、航空等行业应用平台,据公司公告,中星 19 号卫星已于 2022 年 11 月 5 日成功发射入轨,该星是一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具有传输速率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涵盖了 C、Ku 和 Ka 等多频段通信载荷,主要提供通信和互联网接入等服务,可以更好服务于远洋运输通信、航线互联网等业务。后续计划发射中星 6E 和中星 26 号,进一步补充完善公司卫星频轨资源,拓宽应用平台。

  图 3:公司目前拥有 14 颗在轨卫星

  三大主业协同发展,由空间段运营向天地一体综合信息服务转变,打造世界一流卫星通信企业。

  公司产品服务多样化,涵盖航空、航海、应急等多种应用场景,打造卫星运营服务、行业系统集成、综合信息服务三大主业。

  卫星运营服务面向境内外用户提供 C、Ku、Ka 等多种频段的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转发器资源出租出售及相关应用业务;行业系统集成融合高通量卫星网络和地面通信网络构建专有网络或公共网络服务产品,在光纤铺设不便的无公网地区或临时应急场景,满足用户跨域安全组网等通信需求;综合信息服务面向航空、航海、应急等行业的多种应用场景,与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融合,提供全方位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服务。公司三大主业协同发展,由空间段运营向天地一体综合信息服务转变,目标成为世界卫星通信一流企业。

  1.3 公司业绩稳健增长,境内业务营收占比持续提升

  公司国内卫星通信业务稳定提升,驱动业绩持续增长,国外业务有望随疫情好转逐步恢复。

  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达 26.3 亿元,同比略减 2.8%,系受疫情冲击及海外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公司海外收入出现一定下滑。公司归母净利润为5.72 亿元,同比增长17.09%,持续稳健增长。2022Q1-Q3 公司营收为 19.2 亿元,同比增长 3.66%,归母净利润为 5.26 亿元,同比增长 40.83%。

  2018-2021 年,境内业务占比从 58.4%增长至 74.9%,营收占 比持续提升,毛利率稳中有进,始终保持在 40%以上。

  2020 年起公司境外业务收入及毛利率出现大幅下降,根据公司公告,主要原因为海外区域主要客户因自身业务调整停止续约,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对市场环境产生影响,导致转发器使用量及价格下跌。

  2022H1 负责境外业务的子公司亚太卫星业绩增速较快,实现营收 4.1 亿元(yoy+9.91%),净利润 1.07 亿元(yoy+20.86%),境外业务有望随疫情好转逐步恢复。

  公司主要客户目前多为优质的政府机构及大型企业,国内市占率达 80%。据公司公告,公司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 80%,是国内市场最主要的卫星空间段运营服务供应商。

  公司 2016-2018 年前十大客户销售额占比均超 38%,前四大客户基本稳定,分别为印尼电信、中央电视台、中国移动和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

  上述客户在所处领域具有较高的市场地位,且营利性主体均具有较大的收入规模,对于公司产品具有长期的需求,与公司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并按年签订购销合同。

  图 7:境内业务占比提升,毛利率稳中有升

  图 8: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营业收入比重较为稳定

  期间费用率整体保持稳定,毛利率和净利率自 2021 年逐渐回升。

  公司及境外下属子公司亚太卫星存在较大的外币货币性项目,汇兑损益导致财务费用率波动较为明显。排除财务费用率影响,2016-2022H1 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之和维持 10% 左右,保持大体稳定。

  近两年海外市场资源过剩,供过于求,同时在向高轨高通量转型的过程中,全球范围内卫星运营商数量增加,境外部分国家和地区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产品单价下降,利润空间被压缩。此外由于公司近年来连续发射多枚卫星,折旧费用上升,而市场尚处于拓展阶段,也导致了毛利率的下降。但由于公司国内卫星通信业务在报告期内稳定增长,成为公司 2021 年净利润和毛利润恢复性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同时 2021 年亚太 6 号、中星 9A 卫星离轨,折旧成本较上年同期减少,导致营业成本下降,也促进了利润率的回升。

  定增方案助力公司补充完善卫星资源布局,提升公司竞争力。

  2020 年,公司发布非公开发行 A 股股票预案,将募集不超过 33 亿元资金,用于中星 6D 卫星项目、中星 6E 卫星项目、中星 26 号卫星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根据 2022 年 10 月 25 日最新公告,公司 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 21.40 亿元,资金已于 2022 年 9 月 30 日到位。

  中星 6D、6E 卫星可满足公司对 Ku 频段资源的迫切需求,后者还将进一步扩大用户收视范围、提高用户收视质量,其 Ku 波束覆盖可满足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潜在应用需求。

  根据公司公告,中星 6D 卫星是中星 6A 接替卫星,能够覆盖中国全境及亚太地区,卫星性能及传输能力较中星 6A 卫星显著增强,可为广大用户提供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广播电视及通信传输服务,已于 2022 年成功发射。

  中星 26 号卫星将实现 Ka 频段大容量宽带卫星与相应地面系统的无缝互联,实现其承载业务的全面落地。

  募投项目达成后,预计公司年均销售收入增加 2.36 亿元,年均利润总额增加 0.85 亿元;募投项目新增固定资产投资 15.15 亿元,新增销售收入与新增固定资产比值为 15.59%。

  2. 行业垄断特征明显,公司占据先发优势

  2.1 卫星运营行业壁垒高,公司具有资质及资源优势

  资本投入大+投资周期长+牌照资质稀缺高筑行业壁垒。卫星及火箭价格昂贵,资本投入巨大,资金壁垒高;投资周期长,卫星建造周期普遍在 3 年及以上。

  通信卫星运营行业形成规模经济的资本投入巨大且边际扩张成本较低,因此,通常一个通信卫星系统由一家运营商提供服务,后来者难以切入。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在我国属于外商禁止类行业,外资公司无法进入国内竞争市场,同时,在我国境内需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中的转发器出租、出售业务经营资质才能开展卫星空间段运营业务,根据工信部公开消息,目前仅有中国卫通、中国电信和中信数字媒体网络有限公司取得相关资质。

  公司拥有自主卫星及稀缺的通信频率、卫星轨道资源。

  卫星的通信频率、轨道资源具有唯一性,随着卫星产业的不断发展,这些资源的稀缺性日益提高。

  公司拥有自主可控、体系完备的通信广播卫星资源、频率轨道资源和地面站网资源,根据公司公告,截至 2021 年底,公司运营管理着 14 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覆盖 C、Ku、和 Ka 等多个主流通信频段,多个传统轨位经多年运营和维护,已成为亚太地区优质的通信卫星频率轨道资源。

  目前,公司申报了能够满足未来发展战略的卫星网络资料,同时也将根据现有资源情况进一步开展卫星网络资料申报工作。

  2.2 公司客户资质较好,边际扩张成本低

  公司主营空间段运营服务,客户集中在大型电信运营商或广播电视公司。

  公司以提供空间段运营长期服务为主,通过地面应用系统等设备进行卫星测控和业务运行管理,开展卫星空间段运营及相关应用服务,向客户收取服务费用,即向客户提供一年以上使用同一颗卫星同一转发器上同一段频率的带宽资源。据公司公告,2018 年公司前十大客户中有八位为大型电信运营商或广播电视公司,客户资质较好。

  公司折旧摊销成本较为固定,边际扩张成本低。

  公司营业成本主要来源于前期卫星及火箭采购费用,2016-2019 年,卫星、火箭采购以及保险费等折旧费用占总营业成本 80% 左右,近两年略有下滑,维持 70%左右。

  由于公司卫星在轨正常运营之后,折旧成本相对固定,因此当客户数量增加,营业收入上涨,利润规模将获得显著提升。

  图 12:营业成本整体稳定,折旧费用占比超 70%

  2.3 公司为国内龙头,在国际市场具备竞争力

  公司为国内卫星通信广播龙头企业,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公司 EBITDA 利润率居于前列,具有竞争优势。从国内市场来看,竞争格局较为稳定,目前国内仅有中国卫通、中国电信和中信数字媒体网络有限公司取得相关资质,而中国电信、中信数字媒体网络有限公司自身没有通信广播卫星空间段资源,中信网络可通过亚洲卫星的卫星资源开展业务,但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低,中国卫通拥有 14 颗自主卫星资源,据公司公告,公司国内市场占比超 80%。

  从国际市场来看,由于通信卫星运营行业是资本密集型,存在产业集聚情况。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底全球共有 40 余家主要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其中按业务收入规模进行排名,前三位分别是 SES、Eutelsat、Telesat,2021 年营收分别为 136、88 和 49 亿元,在行业中占有较大优势。

  由于国际市场通信卫星运营商数量较多,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竞争较为激烈,公司 EBITDA 利润率居于前列,具有竞争优势。

  3. 卫星产业年均千亿市场,公司布局全面充分受益

  卫星产业链分四大环节,呈“金字塔”型的价值链,中下游市场规模占比超 90%,中游地面设备制造环节竞争激烈。卫星产业按照产业链划分可分为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等四大领域。

  卫星产业呈“金字塔”型的价值链。

  卫星制造及发射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具备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高集成总装的特点,市场份额相对集中,自然垄断特征明显;地面设备及卫星运营服务业务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环节,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市场需求量较大,参与者较多,竞争激烈。

  2021 年,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发布的关于全球卫星产业规模数据显示,卫星产业链中卫星制造、发射、地面设备和通信运营占总市场规模的比例,分别为 5%、2%、51%和 42%,上游与中下游市场规模比接近 1:9。

  3.1 全球卫星产业稳定增长,卫星通信为重要应用领域

  全球卫星发射及在轨运营数量快速增加,卫星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年均千亿市场。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增长和商业化程度的提升,卫星应用领域不断丰富,在通信、遥感、导航等领域均发挥重要作用,卫星行业规模呈稳健增长趋势。

  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2021 卫星产业状况报告》数据显示,全球卫星产业 2021 年收入达 2794 亿美元,同比增长 3%,2021 年共发射 1846 颗商业卫星,同比增长 45%,截至 2021 年底,共有 4852 颗卫星在轨运行。

  2019 年后,全球卫星发射数量迅猛增长,主要原因是美国发射卫星大幅增加,2019 年底,SpaceX 公司的星链计划开始执行,使得 2020 年后发射的通信卫星数量猛增;根据 SpaceX 公司官网披露,截至 2022 年 10 月底,星链发射卫星数量已达到 3526 颗。

  全球卫星产业当前以通信卫星为主,国内通信卫星规模较美国差距较大。

  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美国在轨卫星中通信卫星合计 2020 颗,占在轨运营数量的 78%,目前美国在轨卫星中仍以通信卫星为主。

  根据 Satellite Database 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我国卫星规模较美国差距较大,仅为美国的六分之一左右,近年来国内卫星发射数量增幅较快,主要以遥感卫星和科学技术试验卫星为主,通信卫星发射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随着互联网星座的规划落地,通信卫星数量有望快速增加。

  3.2 三大应用场景铸就卫星通信产业年均超百亿空间

  随着卫星制造发射成本降低,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卫星通信市场空间广阔。通信卫星运营商通过运营管理通信卫星,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通信、视频、数据等传输服务。

  卫星通信、地面通信(光纤、5G)等均是不同的通信方式,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应用服务,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发挥不同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信息通信的依赖度逐渐提高,卫星通信泛在化的特性愈发凸显,对于构建全球无缝覆盖的一体化综合通信网具有重要作用。

  据 Euroconsult 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全球固定通信卫星转发器出租容量为 457.8Ghz,固 定通信卫星运营行业规模为 115 亿美元,预计 2022 年,全球卫星转发器出租容量为 969.8GHz。

  未来行业主要的发展方向是通过更大的有效载荷、更低的发射成本和其他技术创新实现单位服务成本的降低,也将带动卫星转发器使用量的增加,扩大卫星通信市场。

  卫星互联网为国内新基建代表之一,卫星通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20 年 4 月 20 日,国家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型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的范畴,这是卫星互联网首次被官方认定为新型基础建设的一部分。

  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推动卫星在各行业的规模化应用、商业化服务及国际化拓展,行业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2021 年,我国卫星通信产业总产值 CAGR 为 8.7%,2021 年同比增速为 4.8%。假设卫星通信产业增速维持 4.8%,根据前文 SIA 数据,预计 2022 年产业总产值达 794 亿元。

  3.2.1 使用成本降低加速需求释放,船载卫星通信市场年均超百亿市场

  船载卫星通信旺盛需求带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25 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206 亿元。农业部发布的《2021 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1 年末我国渔船数量为 52.08 万艘,其中机动渔船数量 35.70 万艘,且多数为远航程捕捞作业船只。此外,随着我国海洋执法能力的增强,海监、海警等部门所需船只数量预计也将稳步增长。

  受限于通信速率、资费水平、使用习惯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船载卫星通信尚未大规模普及,渗透率较低。随着高通量卫星等技术变革的推进,卫星通信的收费标准将不断降低,促进用户习惯的形成,船载市场有望打开空间,预计 2025 年我国船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为 206 亿元。

  图 25:截至 2021 年末我国机动渔船占渔船总量为 69%

  图 26:预计 2025 年我国船载卫星通信市场为 206 亿元(单位:亿元)

  公司拥有自主可控的海洋通信服务系统“全球网”,随使用成本降低及服务内容丰富有望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公司“海星通”全球网服务覆盖全球 95%以上主要航线,包括互联网接入、网络语音、多媒体广播、视频会议等业务在内的“海星通”已成为公司智慧化海洋信息应用的品牌应用。

  据公司公告披露,截至 2022H1,“全球网”在网注册的船只数量突破 8200 艘,较 2021 年同期增加 600 艘,未来随着卫星发射制造成本降低以及高通量卫星布局,用户使用成本持续下降,以及加大力度推进“海星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丰富综合信息服务内容,用户数量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船载通信业务将充分受益。

  3.2.2 受益于卫星通信技术进步,机载卫星通信市场潜力巨大

  卫星通信随技术进步逐渐成为民航客机互联网接入服务的主流。目前民航运输主要依靠 ATG(Air to Ground,地面基站方式)和卫星通信两种技术方案实现地空宽带通信。

  早期卫星通信系统容量不足,仅能提供窄带通信服务,ATG 是市场主流方案,其原理是在飞行空域或特定空域架设地面基站,以向天空进行覆盖,进而实现机上互联,但 ATG 在地面及起飞、降落阶段无法提供服务,且各国通信体制不同很难跨国服务。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通信技术方案逐渐成为民航客机互联网接入服务的主流,其中 SATCOM(Satellite Communications,卫星通信)卫星通信方式又分为 L 波段、Ku 波段 和 Ka 波段三种。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全球领先的机上网络与娱乐服务提供商 Gogo 在北美地区提供的民航客机互联网接入服务中,卫星通信已开始逐渐侵占 ATG 的市场占有率。

  图 27:机载卫星通信原理

  图 28:Gogo 在北美地区提供民航客机互联网接入服务的飞机数量变化(单位:架)

  国内机载通信渗透率相较国外较低,渗透率随需求释放有望不断提高,市场潜力巨大。

  据在线空旅网站 Routehappy 的测算,2017 年机载 WIFI 已经覆盖了全球航班中超过三分之一(39%)的航程,其中美国的航空公司已有 71%的航程实现 WiFi 全覆盖,而非美国的航空公司仅为 13%。

  目前国内机载 WiFi 普及率较低,随着高通量卫星的发展,高通量卫星的大容量带宽、抗干扰性强及终端易于安装,将不断提升机载通信的普及程度。据 Inmarsat(全球三大移动卫星服务运营商之一)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全球已有 7400 架飞机配置卫星通信系统,到 2027 年预计将会有 23000 架商用飞机使用卫星通信系统。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的统计,截至 2021 年底,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在册架数 4054 架,其 中窄体客机 3178 架,且大部份还未实现空地互联功能,全国民航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 9.07 亿人次,市场潜力巨大。

  公司成功实施航空宽带服务,已着手开展规模化应用。

  公司开展多次宽带卫星互联网飞机验证飞行,获得民用航空器电台执照,并于 2020 年 7 月圆满完成中国首架 Ka 宽带卫星互联网飞机首航。

  该飞机安装了基于国内首颗 Ka 频段高通量卫星——中星 16 号的宽带互联系统,可覆盖我国 90%以上的国内空中航线,飞机在万米空中可以实现百余兆的宽带网络接入,为机上旅客带来与地面 4G 移动网络相同的上网体验。

  根据公司 2022 年半年报披露,公司机载 Ka 高通量卫星综合信息服务业务取得突破,已完成与四川航空合作运营协议的签署,首批机队已启动改装。与山东航空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加速推进与国航的项目进展。机载运营平台各项功能迭代优化稳步完善,上半年平台一期已完成开发并通过测试。

  3.2.3 受益于超高清视频发展,卫星广播电视市场将持续扩大

  超高清节目上星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方向,带动广播电视节目卫星传输的带宽需求不断增加。随着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电视图像的质量,随着高清节目制作能力得到提升以及我国高清电视的广泛普及,高清节目已经成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广电总局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底,全国高清电视频道 985 个,4K 超高清电视频道 8 个、8K 超高清电视频道 1 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 25 家省级台电视频道基本实现高清化,电视图像清晰度正向超高清(4K 分辨率)发展,同时 3D 电视频道也已经进入实际运作阶段,广播电视台对于广播电视节目卫星传输的带宽需求不断增加。

  国家广播电视业务收入持续稳健增长,卫星广播用户群体不断扩大,随着超高清视频发展,卫星广播市场将持续扩大。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披露数据,截至 2021 年底,国家广播电视业务营收首次突破万亿达 1.15 万亿元,卫星广播用户群体不断扩大,截至 2022Q2,卫星广播用户累计达 1.33 亿户。根据《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内容,预计到 2025 年我国超高清视频标准体系基本完善;地市级以上和较发达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基本实现高清化,4K 超高清频道开办 20 个以上;主要网络视听机构视频服务全部高清化,具备 4K 超高清视频播出能力探索直播卫星与互联网电视融合发展模式,开展 4K 超高清电视直播卫星传输试验,开展 Ka 频段卫星广播试验,卫星广播市场潜力巨大。

  公司作为国内具有卫通通信广播资质及自主卫星资源的龙头企业,有望充分受益于卫星广播市场发展。

  公司及所属中星、亚太等系列卫星传送境内外视频节目千余套,据公司公告,截至 2020 年末,公司广播电视专用星共计传送 327 套电视节目和 430 套广播节目,服务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电视台以及各省级卫视高清、超高清频道上星传输,为央视总台、国内卫视 100%高清节目落地提供了传输保障,为近 70%以上的地方省市一级电视台提供了高清传输。随着高清、超高清视频的发展,公司作为龙头企业有望充分受益。

  4. 盈利预测及估值

  公司的盈利预测主要是由对公司分业务盈利预测汇总而得到的。

  根据公司各业务所在行业增速、主要同业公司的收入平均增速和平均毛利率情况,我们对公司各业务的业绩进行预测并汇总,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27.42、29.45、32.81 亿元,同比增速依次为 4.1%、7.4%、11.4%;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7.29、8.46、10.84 亿元,同比增速依次为 27.3%、16.1%、28.1%。

  考虑到公司规模效应随用户群体增长逐步扩大,我们认为公司未来三年盈利能力有望增强,预计公司 2022-24 年的毛利率分别为 39.8%、43.6%、48.2%。

  关键假设点如下:

  1)公司主营卫星空间段运营业务,通过投资、建设和运营通信广播卫星及配套地面测控和监测系统,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通信、视频、数据等传输服务。

  受益于卫星宽带业务不断扩展以及国内卫星广播用户不断增加,预计 2022-2024 年卫星空间段运营业务营收为 24.14、25.25、27.24 亿元,对应同比增速分别为 3.5%、4.6%、7.8%;空间段运营业务边际扩张成本低,受益于规模效应,毛利率将不断提升,预计毛利率分别为 39.2%、41.7%、45.8%。

  2)卫星空间段运营相关应用服务主要通过天线、通信设备等为用户提供卫星地面段运营服务、卫星通信服务综合解决方案。

  受益于船载、机载用户群体的快速扩大,预计 2022-2024 年卫星空间段运营业务营收为 2.14、3.00、4.33 亿元,对应同比增速分别为 10.0%、40.0%、44.0%;卫星空间段运营相关应用服务成本主要为卫星天线、通信设备等折旧成本,成本较为固定,毛利率随规模效应将快速提升,预计毛利率分别为 27.6%、46.0%、55.0%。

  公司作为国内卫星通信运营龙头,拥有运营资质及稀缺卫星频轨资源,且营业成本在没有新发射卫星时通常较为稳定,随着用户群体不断扩大,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4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7.29、8.46、10.84 亿元,对应当前股价 2022-24 年 PE 分别为 68/58/45 倍。

  选取卫星互联网应用领域服务商对比,其中北斗星通为北斗导航核心运营商,卫士通为信息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商,四维图新为导航地图服务商,中国卫星为我国卫星集成及运营服务龙头企业,公司与可比公司在业务及客户层面相近,具有可比性,考虑到四维图新及中国卫星与公司资产结构及商业模式更为相近,分别给予 1.2 倍权重,给予北斗星通及卫士通 0.8 倍权重,可比公司 2022-24 年的加权 PE 均值分别为 82/60/47 倍,考虑到中国卫通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在卫星通信运营领域具有垄断地位,相比于可比公司具有更高的确定性溢价。

  5. 风险提示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价格下降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卫星技术进步和新通信卫星运营商的加入,全球范围内卫星转发器供给量呈明显增长,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传统 C、Ku 频段资源供大于求的情况,市场竞争激烈,易导致价格下降。

  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公司与 2017 年和 2020 年分别发射中星 16 号和亚太 6D 高通量卫星,是国内首次将高通量卫星投入商业化应用。由于国内地面通信建设较为完善、新市场尚待开发等因素,高通量卫星通信市场存在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不同通信方式竞争的风险。

  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均是不同的通信方式,随着 5G 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将驱动网络向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升级,给光纤通信带来较大的市场需求,加大了卫星通信的竞争压力。

中国卫通(SH601698):

  中国卫通(601698)11月09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了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投资者: 董秘,你好!即将于2023年1月发射的中星26号,为我国首颗超百Gbps容量的卫星,其发射将全面开启我国卫星互联网应用服务新时代,它的系统设计和运营服务整体性... 网页链接

秋天的两只小鸡:

  更多调研录音、深度研报请关注: "秋天的两只小鸡"。

  投资要点:

  资源优势突出,国内卫星通信服务龙头地位稳固。公司背靠航天科技集团,主营卫星空间段运营服务,主要提供卫星广播电视和通信业务,拥有工信部颁发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以及14 颗在轨卫星,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根据公司公告,公司已发展成为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六大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2022Q3 公司营收为19.2 亿元,同比增长3.7%,归母净利润为5.26 亿元,同比增长40.8%。国内业务稳步提升,负责境外业务的子公司亚太卫星业绩增速较快,2022H1 实现营收4.1 亿元(yoy+9.9%),净利润1.07 亿元(yoy+20.9%)

  行业垄断特征明显,公司具备先发优势卡位核心环节。资本投入大+投资周期长+牌照资质稀缺高筑行业壁垒。卫星及火箭价格昂贵,资本投入巨大,资金壁垒高;投资周期长,卫星建造周期普遍在3 年及以上。通信卫星运营行业形成规模经济的资本投入巨大且边际扩张成本较低,因此,通常一个通信卫星系统由一家运营商提供服务,后来者难以切入,公司具有先发优势。卫星产业链分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四大环节,呈“金字塔”型的价值链。根据SIA 报告显示,全球卫星产业年均超千亿美元市场,下游运营服务为核心环节,市场规模占比近50%,公司具有卫星通信运营资质及卫星频轨资源优势,卡位产业核心环节。

  三大应用场景铸就卫星通信产业年均超百亿空间,公司布局全面有望充分受益。1)船载卫星通信市场随技术进步降低使用成本,加速需求释放,预计2025 年我国船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为206 亿元,公司海洋通信服务系统“全球网”,覆盖全球95%以上主要航线,船载通信业务将充分受益;2)卫星通信随技术进步逐渐成为民航客机互联网接入服务的主流,国内机载通信渗透率相较国外较低,市场潜力巨大。公司已成功开展宽带卫星互联网飞机验证飞行,并与航空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卫星航空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加速推进;3)随着超高清视频发展,广播电视节目卫星传输的带宽需求不断增加,卫星广播用户群体不断扩大,公司作为国内卫星通信广播龙头企业,有望充分受益于卫星广播市场发展。

  盈利预测及估值建议:公司作为国内卫星通信运营龙头,拥有运营资质及稀缺卫星频轨资源,且营业成本在没有新发射卫星时通常较为稳定,随着用户群体不断扩大,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我们预计公司2022-24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29、8.46、10.84 亿元,对应当前股价2022-24 年PE 分别为68/58/45 倍。选取卫星互联网应用领域服务商对比,其中北斗星通为北斗导航核心运营商,卫士通为信息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商,四维图新为导航地图服务商,中国卫星为我国卫星集成及运营服务龙头企业,公司与可比公司在业务及客户层面相近,具有可比性,考虑到四维图新及中国卫星与公司资产结构及商业模式更为相近,分别给予1.2 倍权重,给予北斗星通及卫士通0.8 倍权重,可比公司2022-24 年的加权PE 均值分别为82/60/47 倍,考虑到中国卫通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在卫星通信运营领域具有垄断地位,相比于可比公司具有更高的确定性溢价,因此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国际市场竞争加剧风险、高通量市场拓展不及预期、不同通信方式竞争的风险。

  来源:[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 韩强/武雨桐/穆少阳] 日期:2022-11-08

物联网智库:

  资料来源:鲜枣课堂

  作者:小枣君

  物联网智库 转载

导读

  近日,这篇文章将详细介绍卫星互联网的那些事儿~

  最近十年以来,整个社会对卫星通信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各种新闻报道层出不穷。

  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来自市场和用户对卫星通信的旺盛需求;二,卫星通信技术发生演进,让以前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卫星互联网的那些事儿。

卫星通信的技术演进

  上世纪70-80年代,卫星通信刚刚诞生的时候,主要用于电视和广播信号转播,还有一些电话、电报和传真需求。

  那时候,国际互联网(Internet)都还没有成型,所以,也没有什么卫星上网的概念。

  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摩托罗拉开始搞铱星计划,就是卫星电话为主,业务速率仅有2.4Kbps(铱星一代)。这种速率,根本谈不上什么用户体验,能听清楚对方说话就不错了。

  铱星一代和二代的速率参数对比

  我们国家卫星通信起步较晚。如前篇文章所说,1984年,我们才发射了第一颗有实用价值的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1986年,我们建成了第一张卫星公用传输网(主要基于国外购买的设备)。

  最早的时候,卫星通信所使用的技术,以SCPC(单路单载波)、FDM/FM(频分复用/频率调制)为主,都是模拟通信技术。

  随着80年代国内程控电话业务大爆发,加上90年代初国内开始接触互联网,行业专家们发现:当时卫星通信采用的模拟技术,没办法适应地面公共通信网络的数字通信技术升级,落伍了。

  于是,卫星通信,开始转向了IDR(中速数据速率)技术。

  IDR业务是由Intelsat在1980年代中期提供的一种新型数据通信业务。相对于传统的FDM/FM,IDR是一种数字制式升级,属于TDM/FDMA(时分复用/频分多址)体制。

  IDR有1.544、2.048、6.312和8.448Mbps四种信息速率。它与DCME(数字电路倍增设备)组合使用,可将卫星专线传输能力提高到原来的5倍。例如,8.448Mbps电路可传600路话音。

  1993年5月,原邮电部引进加拿大Spar公司的IDR设备,对国内各地的卫星地面站进行升级和新建。

  尽管IDR实现了数字信号升级,也提升了带宽,但对于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于是,一种新型技术开始崛起并迅速普及,那就是大名鼎鼎的VSAT。

  VSAT,全名叫做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甚小孔径终端。请注意,VSAT通常是指系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终端。

  一套完整的VSAT系统,由通信卫星上的转发器、地面大口径主站(中枢站)以及众多小口径的小站共同构成。

  VSAT的基本架构

  VSAT解决的是卫星通信“平民化”的问题。

  首先是地面站的小型化。所谓的“甚小孔径”,到底有多小?0.3-2.4米。这就很轻便了,一个人都能背着到处走。稍微大一点的,也可以车载,开着车到处走。

  除了轻便之外,VSAT还有组网灵活、成本低、应用多、安装操作简单等特点,非常有利于卫星通信的普及。

  1984年,Intelsat首次开设了VSAT业务。我国很快跟进,1988年,原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引进国外通信设备,建成我国第一个VSAT通信网。它包括1个主站和35个端站,为我国铁道部、能源部、地震局、海洋局、民航局、海关总署、经济信息中心和农业银行等8个行业部门提供通信服务。

  后来,我们国家建设无线寻呼网、证券信息广播、村村通/户户通工程,都大量采用了VSAT。还有很多远洋船用通信、飞机通信、企业和政府专网,也采用了VSAT。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电信运营商为了应对自然灾害,引进了大量的VSAT设备,作为地面光纤网络的备份,以及应急通信的工具。

高通量通信卫星

  进入21世纪后,Internet互联网继续蓬勃发展。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需求,刺激了卫星互联网的能力演进。卫星通信星想要发展,就必须像地面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一样,进行带宽容量升级。

  很多读者听说过三种轨道:GEO(地球同步轨道)、MEO(中地球轨道)、LEO(低地球轨道)。

  通信卫星主要在前三个轨道

  以前,发射卫星的成本极高。所以,就希望一颗卫星能覆盖很大的范围。想要覆盖范围大,就必须把卫星放得更高,也就是GEO高地球轨道。

  如下图所示,三颗就能覆盖整个地球:

  高轨道卫星,虽然覆盖面积大,但距离远,通信就更困难。那个时候,通信技术也不是很成熟,所以,无线信道的带宽比较低,通信速率比较慢。

  后来,卫星通信技术开始逐渐升级,终于开始出现了新一代通信卫星,那就是——高通量通信卫星(HTS,High Throughput Satellite)。

  所谓“高通量”,是指这种卫星的带宽能力比传统卫星(低通量,1-2Gbps以内)多了几倍甚至几十倍。

  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使用了更高的频段。

  传统卫星普遍使用4-8GHz的C波段,频率较低且太过拥挤。而高通量通信卫星,广泛使用Ku波段(12-18GHz)和Ka波段(27-40GHz)。频率资源丰富,带宽也就跟着上去了。

  其次,卫星平台的升级。

  就像我们前篇介绍的东3、东4、东5,卫星平台体积越来越大,负载能力越来越强,而且升级了供电技术(电推动加化学推动,混合动力),使得电能上可以保证大带宽所需要的大功耗。

  第三,转发器数量的增加。

  这个也是平台负载能力升级带来的好处。信号转发器的数量直线上升,意味着车道增加,带宽也跟着增加。

  第四,天线波束技术的升级。

  天线技术提升,尤其是采用点波束,也可以增强信号能力。这相当于把光“聚焦”,不覆盖大面积,集中覆盖小面积,有利于速率提升。

  2005年8月11日发射的泰国Thaicom 4(又名IPSTAR)通信卫星,号称是世界上第一颗高通量卫星。

  这颗卫星由美国劳拉公司研制,重约6.5吨,功率14千瓦,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通信卫星,大到必须要由一枚法国阿丽亚娜5型火箭才能将它送入轨道。

  Thaicom 4 卫星的总带宽高达45Gbps,可为用户提供上行链接速度4Mbps,下行速度2Mbps的数据服务。

  我们国家的第一颗高通量卫星,是2017年4月12日发射的中星16(一开始叫实践十三,后来改名中星16)。这颗卫星采用Ka频段多波束宽带通信系统,总容量达20Gbps。

  中星16

  2019年,我们发射了中星18号,不过失败了。2020年7月9日,我们成功发射了“亚太6D”,这是中国首颗Ku频段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总容量达到50Gbps,单波束容量可达1Gbps以上。

  据悉,我国首颗超百Gbps容量的高通量卫星——中星26号,将于2023年初发射。

  目前,世界最强的高通量卫星,应该是美国Viasat公司的Viasat-3,据说通量达到Tbps级别,不过发射时间好像一直在延期。

低轨通信卫星的崛起

  除了提升卫星通量之外,行业发现,随着卫星发射成本的逐步下降,我们还有另外一种提升卫星数据传输能力的途径——那就是向中轨和低轨发展。

  道理很简单:轨道低了,虽然覆盖范围小了,但是我们可以用数量来弥补覆盖。就像蜂窝小区一样,用大量的卫星,密集覆盖。

  对于卫星互联网,行业一般将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80-90年代,以铱星为代表。当时,卫星通信的自我定位存在问题。他们试图用卫星替代基站,步子迈得太大,很快就纷纷破产失败了。

  2000年以后,是第二个阶段。这次,他们的想法比较务实,就是打算“吃剩饭”。他们把自己定位为地面通信系统的补充,专门为海上、偏远地区等地方的用户,提供网络服务。虽然看上去比较边缘,但实际上蛋糕也很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是O3b。

  2007年,格雷格·怀勒(Greg Wyler)创立了O3b Networks卫星公司。他们通过与电信运营商合作,为岛屿或船舶提供宽带卫星通信服务。

  格雷格·怀勒

  为了平衡成本和服务体验,O3b Networks选择了中轨道(MEO)来部署卫星。他们运营的卫星星群在赤道上空,距地球约8000公里。这个距离,使得O3b的地面站拥有更高的传输速率,更低的时延。

  2009年,O3b获得了SES(欧洲卫星公司)、谷歌、汇丰银行的投资。2013年,O3b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拥有了12颗卫星,正式启动服务。很快,他们就实现了盈利目标。后来,2016年8月,SES整体收购了O3b。

  格雷格·怀勒并没有停止折腾,早在2012年的时候,他就成立了另外一家英国公司,名字叫WorldVU Satellite。后来,这家公司的名字改成OneWeb。

  除了格雷格·怀勒之外,另一位大佬也看中了互联互联网的潜力,决定入局,那就是大家都熟知的当代“钢铁侠”——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2014年初,马斯克和格雷格·怀勒曾经共同规划过WorldVu的星座计划。结果,几个月后,他就退出了,决定单干。

  2015年,他基于自己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正式提出了星链(Starlink)项目。

  星链项目最初计划发射4425颗卫星,2018年11月增加7518颗,合计1.2万颗。2019年10月,SpaceX又增加3万颗,总数达4.2万颗。

  按照马斯克的规划,这些卫星将为全球范围内的客户,提供高速宽带互联网服务。

  星链的出现,标志着卫星互联网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时代。

  2020年3月30日,OneWeb申请破产保护。而马斯克的星链这边,目前进展还算顺利。截至2022年9月,SpaceX已经拥有超过2300颗星链卫星在轨运行,激活用户超过50万。

  OneWeb之所以玩砸了,是因为无法在资本市场募集到足够多的钱。而星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SpaceX拥有可以回收的猎鹰火箭,同时借助一箭多星技术,能够大幅降低了发射成本。(OneWeb不具备卫星发射能力,之前让某国帮忙发射,就出现了对方拒绝发射的问题。马斯克的个人光环,也帮助星链搞到了更多的钱,可以放心烧。)

  除了星链和OneWeb之外,其实国外还有很多公司在搞低轨星座项目,例如韩国三星的太空互联网项目,亚马逊的Kuiper项目,Telesat的Telesat LEO项目等。

国内的卫星互联网项目进展

  国外低轨卫星互联网项目搞得风生水起,我们自然也不能缺席。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通信基础设施非常强大,光纤、移动通信覆盖广泛,速率和带宽全球领先,能够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需求。

  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发展卫星通信。因为它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很多偏远地区还是存在覆盖盲区。运营商所说的网络覆盖率达到99%,指的是“人口覆盖率”。而“国土覆盖率”,仅有30%左右。也就是说,大量的深山、沙漠、戈壁无人区等地区,是没有手机信号的。

  对于资源勘探、森林防火、抢险救灾、探险旅游、野生动物保护等用途,卫星是重要的通信手段,也是救命手段。

  这几年很火的物联网,也开始有卫星方面的需求,主要用于资产管理、地质灾害监测等。

  除了陆地之外,卫星通信的两个重要应用领域,就是船用通信和机载通信(飞机通信)。这些需求数量是极为庞大的,而且,都是高价值客户,愿意掏钱。

  如果没有自己的卫星互联网,我们不仅要把市场份额拱手让人,还可能在特殊情况下,受制于人。

  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使用的就是国外的卫星电话。结果,莫名其妙还中断服务了十多个小时。自那之后,国内就开始发力搞自己的卫星互联网系统。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我们要搞卫星互联网,尤其是低轨LEO卫星,还有资源抢占的因素。

  根据赛迪顾问研究报告数据,地球近地轨道可容纳约6万颗卫星。据预测,到2029年,地球近地轨道将部署总计5.7万颗低轨卫星。所以,再不抢,空间轨道资源就没了。

  除了空间轨道资源,我们还要抢频段资源。

  空间通信频段这个东西,国际原则是“要打先申请、先申请先用”。低轨卫星的主要通信频段(Ku 和 Ka)逐渐趋于饱和,这也是要赶紧下手的。

  接下来,我们看看,国内在低轨卫星互联网方面的进展。

  首先看国家队。

  星链计划推出不久后,我们国家的中国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集团,就分别提出了“鸿雁工程”和“虹云工程”低轨卫星通信星座计划。

  前者计划发射300颗低轨通信卫星,组建国内首套宽窄带结合的太空通信网。

  后者计划发射156颗卫星(距离地面1000公里),也建一个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致力满足单颗卫星4Gbps的高速接入需求。

  两大计划公布后,都已发射了试验卫星。

  后来,情况有了一些变化。

  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将卫星互联网和5G、工业互联网等一起,列入信息基础设施,明确了建设卫星互联网的重大战略意义。

  2021年4月26日,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星网集团)在雄安新区注册成立。行业普遍认为,这个新成立的大型央企,将会重新整合资源,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庞大的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

  国内民营企业这边,也有所行动。

  2020年1月16日11时02分,民营公司银河航天成功发射了首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火箭,是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

  该卫星是全球首颗Q/V频段的低轨宽带卫星。卫星升空运行后,可提供10Gbps带宽通讯能力,覆盖3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大约50个上海市的面积。

  除了低轨,我们也没有放弃高轨和中轨。

  前几篇里提到了中国卫通。

  2018年3月,工信部向中国卫通颁发了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批准中国卫通在全国范围内经营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和卫星固定通信业务。这意味着,中国卫通成了“第五大运营商”。

  这一变化,和国内外卫星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趋势密不可分。

  除了前面提到的高通量卫星中星16和26之外,中国卫通在卫星互联网上还有很多积极布局。

  海洋互联网方面,中国卫通的“海星通”,已经为6000艘中国船舶和海上平台提供了服务,覆盖了全球95%以上的航线。

  海星通

  航空互联网方面,中国卫通也于2020年成立了星航互联,完成国产Ka宽带飞机商用首飞。

  目前,中国卫通在沿着国际主要航线,不断扩大自己的覆盖范围。

  另外一家在高轨和中轨布局的,是中国电信。

  2008年,中国电信把中国卫通给了航天科技集团之后,并没有放弃对卫星通信的追求。2009年4月21日,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设立卫星通信有限公司。2017年12月15日,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了卫星通信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卫星分公司),专门从事卫星通信业务。

  中国电信自己搞的卫星通信项目,叫做“天通一号”。

  2016年8月6日,天通一号01星发射升空,是项目的首星。目前,已经发射了3颗,分别是01、02、03星。2018年5月,中国电信的自主卫星电话实现商用放号,号段为1740。

  天通一号的终端

  根据规划,天通一号覆盖的范围包括中国全境及领海、中国周边区域、中东、非洲等相关地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

  天通一号的手机大家在网上都能买到,便宜点的也就5000块一个。在近几年的重大自然灾害中,天通一号均有不错的表现。

  最后一个要介绍的是中信卫星。

  中信集团在1980年代参与组建了亚洲卫星,后来一直是亚洲卫星的股东。

  为了便于在我国境内合法合规地开展卫星通信业务,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中信集团把亚洲卫星在中国的业务移交给中信网络有限公司,并专门组建了中信卫星(中信网络有限公司北京卫星通信分公司)。

  中信卫星的卫星数量不多,只有几颗,但也覆盖了亚洲、大洋洲、中东、俄罗斯以及非洲东北部地区,具备较强的卫星通信服务能力。

结语

  好啦,洋洋洒洒说了那么多,该介绍的都介绍了。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全社会对卫星通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手机厂商也开始打卫星通信的主意。也许不久后,我们的手机就能支持直接卫星通信,这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未来6G,对卫星通信也有规划布局。不过,主要是集中在空天一体化方面,研究如何让卫星和地面通信系统进行协作,并不是让卫星来取代地面基站。相信随着5G-Advanced的推进,后续会有更多的研究进展公布。

  总而言之,卫星通信的发展前景广阔。卫星互联网只是一个过程。人类的目标,是建设一个空天一体化的立体全维度网络平台,让通信真正实现无处不在。

  让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全文完——

  参考文献:

  1、《我国卫星通信系统研制工作的历史回顾》,魏学兴;

  2、《70年70人“话”通信 | 闵士权:天上一颗星,人间几十载》,闵士权;

  3、《中国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白皮书》,赛迪智库;

  4、《卫星通信 见证中美邦交正常化》,人民邮电报;

  5、《中国卫星事业发展史》,陈筠力;

  6、《中国卫星通信新纪元的开辟》,汪春霆;

  7、《中国通信卫星发展历程》,B站,文曜星河;

  8、《通天盖地45年·中国卫星通信事业发展的伟大征程》,郭浩然 张钰伟 郭新哲 尹曙明;

  9、《卫星通信应用的历史回顾和未来展望》,沈永言,卫星与网络;

  10、《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深度研究报告:浩瀚宇宙中的投资“蓝海”》,中航证券,张超、王宏涛;

  11、《中国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白皮书》,赛迪智库;

  12、《马斯克颠覆得了5G?回溯“卫星互联网”15年史》,戴辉。

12月7日 深圳

“2022中国AIoT产业年会”再度与您相约!

扫码即可报名

荟三板:

市场行情

上证指数

  3077.82+0.23% +7.0211207.73+0.18% +20.3016595.91+2.69% +434.7710475.25+1.28% +132.313770.55+1.36% +50.6627575.00+0.13% +35.00

市场要闻

1.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回应是否调整防控政策

  据新京报,11月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回答记者关于我国防控政策近期将进行调整的问题时,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二级巡视员胡翔表示,当前,国际疫情迎来新的冬季疫情流行季,国内局部地区疫情反弹趋势明显,叠加流感等其他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疫情形势更加严峻复杂。我们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在总结各地疫情防控实践和政策实施效果的基础上,组织专家根据病毒潜伏期、传播力、致病力的变化,不断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进一步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2.巴菲特还在亏:伯克希尔三季度亏损收窄至26亿美元,现金储备增加

  据澎湃新闻,11月5日晚间,巴菲特掌舵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布第三季度业绩,该季度公司营收769.34亿美元,同比增长9%,去年同期为705.83亿美元;运营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20%至77.6亿美元;归属于股东的净亏损为26.88亿美元,二季度亏损437.6亿美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103.44亿美元;每股A类股亏损1832美元,而上年同期收益为6832美元。

3.中国卫通:成功发射中星19号卫星

  据中国卫通11月6日晚公告,11月5日19时50分,中星19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卫星按计划进入预定轨道。

4.2022北京马拉松开跑,中国选手包揽男女组冠军

  据中新网,6日上午,2022年北京马拉松在天安门广场开跑。赛事设置全程马拉松项目,起点设在天安门广场,终点设在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大道,全程42.195公里。众多参赛者参与到这一马拉松盛宴中。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角逐,最终,中国选手阿奴拜克·库弯获得男子组冠军,成绩为2小时14分34秒,大幅刷新个人最好成绩。女子组冠军由夏雨雨获得,成绩为2小时28分57秒。

5.韩国一列火车在首尔脱轨 致31人受伤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6日,据韩国消防部门和韩国铁道公社消息,当晚8时53分,一列载有275人的京釜线列车在首尔永登浦站附近发生脱轨事故,造成31人受伤。首尔地铁1号线也因脱轨事故停止运行,在一小时后恢复。

中国卫通(SH601698):

  中国卫通:中国卫通关于召开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网上说明会的公告 网页链接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