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4今日SZ000420股票最新净值和交易情况

2022-11-24 13:44:36 首页 > 深交所股票

时间的野百合:

  宝钛股份(SH600456)四部门:培育5个以上世界级原材料制造业集群。工信部等四部门发文件,原材料制造迎来风口!A股相关的上市公司:钢研高纳(高温合金)。西部超导、宝钛股份(钛合金),博威合金(高性能铜合金),光威复材、中复神鹰、吉林化纤(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

心心相印o:

  2022年光威复材研究报告 高性能碳纤维龙头,军民产品共促企业发展

  1.高性能碳纤维龙头,军民产品共促企业发展

  公司全称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 1992 年设立的威海市碳素渔竿厂,隶 属于威海光威集团。公司于 2014 年 10 月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 2017 年在创业 板正式上市,是国内碳纤维行业第一家 A 股上市公司。公司致力于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 料研发和生产的高新技术,形成了从原丝开始的碳纤维、织物、树脂、高性能预浸材料、 复合材料制品的完整产业链布局,是目前国内碳纤维行业生产品种最全、生产技术最先进、 产业链最完整的龙头企业之一。

  公司控股股东为威海光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光威集团),实际控制人为陈亮。陈亮与陈 洞为一致行动人关系,陈洞将其持有的光威集团全部股权表决权委托陈亮行使,二人系公 司创始人陈光威之子。截至 2022H1,二人通过持有光威集团 79.77%的股权控制了光威复 材 37.33%的股份。全资子公司拓展纤维与光威能源新材料为公司的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对公司净利润影响 达 10%以上。公司目前旗下设拓展纤维、光威精机、光威香港、光威能源新材料、北京蓝 科及光威复合材料 6 家全资子公司。

  公司实现碳纤维全产业链布局,业务覆盖六大板块。光威复材拥有碳纤维行业的全产业链布局,产品范围包括原丝、碳纤维、织物、预浸料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与制品。公司形成了以碳纤维和织物为主体的拓展纤维板块,以预浸料类为主体的通用新材料板块,以风电和电缆等为主体的能源新材料板块,以航空航天和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复合材料板块,以精密机械和航空航天武器舱体为主体的光威精密机械板块以及航空航天用复合材料壳体板块(光晟科技)。

  2.军民需求双轮驱动,公司主要产品量利齐升

  公司营收和净利润连续五年保持高增长,兑现行业高景气度。据 Wind 披露,2019-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三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24.12%/26.16%。2022H1 公司营业收 入 13.14 亿元,同比+2.42%,归母净利润 5.06 亿元,同比+16.48%,实现超预期增长。 我们认为,公司经营业绩持续向好得益于下游航空航天、风电、新能源等领域需求旺盛, 公司在手订单充足;同时募投项目投产并实现稳定生产,对应产品排产或加速,业绩有望 稳步提升。

  碳纤维及织物为公司营收、毛利润主要来源。根据公司 2022 年中报披露,碳纤维及织物 营收 8.01 亿元,同比+9.73%,占比总营收 60.96%;毛利润 5.88 亿元,同比+6.52%,占比 总毛利润 81.26%。碳梁为公司第二大营收及毛利润贡献端,22H1 碳梁实现营收 3.21 亿元, 同比+2.88%,占比总营收 24.42%;实现毛利润 0.72 亿元,同比+105.71%,占比总毛利润 9.96%。

  利润表端,公司毛利率及净利率保持相对高位,盈利能力稳定。2018-2021 年公司毛利率 保持 40%以上,2022H1 突破 50%达 55.06%;公司净利率保持 30%左右,2022H1 达 38.25%。 2021 年公司毛利略有下降主要系量产定型碳纤维价格下降以及民品业务贡献比例提高双 重影响所致。2022H1 受益于碳纤维及织物、碳梁毛利率回升,拉升公司毛利率至近五年 新高。

  公司降本增效成果显著,高研发投入构筑行业壁垒。公司三项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占比连续三年下降, 22H1 三项费用占比仅为 0.75%,汇率波动形成收益大幅 降低财务费用,驱动公司净利率创新高。公司期间费用率逐年下降表明公司管理效率同步 提升,未来或将进一步加大利润释放。公司维持高研发投入,2022H1 公司研发费用同比 增长 14.97%,占营收比重 9.37%。持续的研发投入、新产品的不断推出是满足高端装备应 用不断提高的技术要求、确保碳纤维业务稳定成长的重要保证,我们认为,公司加强研发 投入将有效提高公司技术水平以维持自身竞争力,长期推动业绩释放。

  资产负债端,公司应收票据及账款规模稳中有升,存货大体呈上升态势。2019 年公司应 收票据及账款大幅下降主要系军品应收票据及账款通过无追索权保理变现所致,回款能力 增强改善公司经营现金流状况,降低公司流动性压力。2021 年公司应收票据及账款规模开 始上升,至 2022H1 期末达 4.86 亿元,较期初+11.68%。2022H1 期末存货总量达 5.61 亿 元,较期初+36.27%。我们认为,应收票据及账款提升表明公司销售规模扩大,存货提升 表明公司在手订单充足,公司或正处于积极备产备货状态,产业高景气度凸显。

  3.高性能碳纤维特性优良,美日持续领跑市场

3.1.碳纤维性能出色,应用广泛

  碳纤维(Carbon Fiber,简称 CF)是由聚丙烯腈(PAN)(或沥青、粘胶)等有机母体纤维 采用高温分解法在 1000 摄氏度以上高温的惰性气体下碳化(其结果是去除除碳以外绝大 多数元素)制成的,是一种含碳量在 90%以上的无机高分子纤维。 碳纤维“刚柔并济”,密度比铝低,强度比钢高,并具有耐腐蚀、耐高温、耐摩擦、抗疲 劳、非磁体但有电磁屏蔽效应等特点,以及良好的可加工性和可设计性。由于其诸多优良 特性,碳纤维已经成为发展国防军工与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物资,广泛应用于军工、航空 航天等领域。碳纤维种类繁多,应用领域也各不相同,因而具有多维度的分类方式。目前比较流行的分 类方式依据有:原丝类型、制造方法、力学性能、丝束大小。

  按照原丝类型分类:聚丙烯腈(PAN)基;沥青基;粘胶基。其中聚丙烯腈(PAN) 基纤维由于其制作工艺简单、成品品质优异、力学性能优良等特点,已经成为目前碳 纤维行业主流,占全球高性能碳纤维产量的 90%以上。按照制造方法分类:碳纤维;石墨纤维;活性碳纤维;气相生长碳纤维。按照力学性能分类:高强型(GQ);高强中模型(QZ);高模型(GM);高强高模型 (QM)。力学性能分类是碳纤维分类的一种重要方式,当运用碳纤维作为增强材料时 使用此种方法分类十分方便、有效。不同国家的力学性能分类各有不同,在国际上经 常使用日本东丽公司的分类方法作为统一标准,各国制定相应的型号与之对应。

  按照丝束大小分类:小丝束;大丝束。小丝束指一束纤维单丝数量≤24K 的碳纤维, 具体分为: 1K、 3K、6K、12K、24K,主要应用于国防军工等高科技领域。大丝束 指单丝数量≥48K 的碳纤维,具体包括 48K、60K、80K,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

3.2.高技术壁垒导致高集中度,美日主导国际市场

  国际碳纤维产业经过 60 年的发展,经历了完整的技术发明-实验技术研发-工程技术研发规模工业化-产业链整合及应用拓展的历程。国际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生产从 20 世纪 60 年 代起步,经过 70-80 年代的稳定发展,90 年代的飞速发展,到 21 世纪生产工艺技术发展 成熟,并且其应用领域逐渐向工业、普通民用领域扩大。

  碳纤维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技术复杂,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行业技术壁垒 非常高,同时对稳定性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以丙烯腈(PAN)基碳纤维产业链为例,产 品从原材料开始,经历聚合纺丝、碳化、编织、浸润与成型等多个步骤,形成原丝、碳纤 维及织物、碳纤维预浸料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多个中间产品。由于流程中每一步的工艺 调整都会直接影响下游产品的品质与性能,因此是否能够保持稳定的制备与工艺水平是整 个产业链的技术核心。除此之外,不同客户由于诉求不同,对碳纤维及其相关产品的性能 要求也就有所不同。因此,能否根据客户要求,改变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灵活调整产品 性能也是整个产业链的一大技术难点。

  极高的技术壁垒导致了国际碳纤维行业高集中度,目前国际碳纤维市场依然为日、美企业 所垄断且主导。日本是全球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国,其生产的碳纤维在质量、数量上均处于 世界领先地位。截至 2020 年,在小丝束碳纤维市场上,日本企业占有市场份额达全球产 能 49%;在大丝束碳纤维市场上,日、美两国占有市场份额达全球产能 68%,处于明显的 主导地位。

  4.高性能碳纤维需求强劲,航空风电市场如日方升

  碳纤维性能优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需求量不断增长。2021 年全球 碳纤维需求量达 11.8 万吨,较 2020 年同比增长 10.38%;据《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 告》,2025 年需求量预计将达到 20 万吨,碳纤维需求量较大。2021 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最大的三个行业分别是风电叶片、体育休闲、航空航天。从价 值占比的角度看,航空航天占比 34.93%,附加值最高。

  根据《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数据,2021 年我国碳纤维需求达到 6.24 万吨,同 比增长 27.69%,超 2015-2020 年我国碳纤维需求量 23.65%的复合增速,继续延续我国碳 纤维需求增长的趋势。未来随着国内炭纤维需求的不断增长,预计 2025 年我国碳纤维总 需求将达到 15.92 万吨。

  我国国产碳纤维供不应求,上升空间广阔。根据《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数据, 在 2020 年我国碳纤维年需求量 4.89 万吨中,国产量占 37.77%,进口依赖度高达 62.19%; 2021 年国产量占 46.89%,相较 2020 年提高 9.12 个百分点。随着国产碳纤维企业技术水平 的不断提高,国产替代加速,我国国产碳纤维市场占比将会不断上升,《全球碳纤维复合 材料市场报告》预计 2022 年国产将超过进口量。 2021 年我国碳纤维下游应用量前三分别是风电叶片、体育休闲以及碳碳复材,航空航天用 量占比仅为 3.21%。而全球用量中,航空航天用量占比达 13.98%,价值量占比高达 34.93%。 我们认为,随着国内碳纤维产业技术的不断成熟,碳纤维产品行业应用占比将逐渐向国际 靠拢,航空航天领域将会逐步释放需求与利润空间。

4.1.军机持续上量且复材用量上升,拉动碳纤维需求

  碳纤维复合材料相较于常规材料,可以使飞机减重 20%-40%,克服金属材料容易出现疲劳 和被腐蚀的缺点,增加飞机的耐用性,同时还可以降低飞机设计、制造成本。自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国外军用飞机从最初将复合材料用于尾翼级的部件制造到今天用于机翼、口 盖、前机身、中机身、整流罩等。美国 F14A 战机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最初仅有 1%,如今 F-22 和 F35 为代表的第四代战斗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达到 24%和 36%,在 B-2 隐身战 略轰炸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比更是超过了 50%,用量与日俱增。

  随着我国军机制造技术的提升与完善,碳纤维复材的使用占比越来越多,达到了 50%以上, 目前最高达到 90%的使用比例。但就使用总量占比而言,还与全球使用量占比存在较大差 距。全球范围内有 14%的碳纤维用在了航空航天领域,而国内这一比例仅有 3.2%,我军碳 纤维使用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据 World Air Forces 2022 统计数据,美国现役各类军机数量为 13,246 架,在全球现役军机 中占比为 25%,我国目前活跃的各种机型在量/质上均与美国有较大差距。

  我国目前主流歼击机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比约为 25%,与美 F-35 歼击机 36%的复合材料占比 还有一定距离,我国单机碳纤维用量还具备较大提升空间。同时,我军目前战机以二代和 三代机为主,老式战机占比较高。为加快我军现代化建设,我国新型号/新代次型号装备或 将进入快速列装期,将较大程度上推动了以三代、四代战斗机为标志的新一代军机的需求, 拉动对高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需求。我们认为,随着未来国防支出的增长及下游战机换代 放量,军工市场对碳纤维的需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军用市场客户粘度高,公司作为主 要供应商可实现稳定供货,待公司新增募投项目产能建成进一步扩大供应能力,公司将迎 来业绩高增长。

4.2.大飞机国产替代势不可挡,碳纤维迎来更大需求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碳纤维复合材料开始应用于客机上的非承力构件,在早期的A310、 B757 和 B767 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占比仅为 5%-6%。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碳纤维复合材 料逐渐作为次承力构件和主承力构件应用在客机上,其质量占比也开始逐步提升,A380 复合材料占比达到 23%,开创了先进复合材料在大型客机上大规模应用的先河。而最新的 B787 和 A350,复合材料的用量大幅提升,达 50%以上。

  我国国产飞机复合材料的使用情况与国外先进水平先比较差距还较为明显。ARJ-21 支线 客机全机复合材料用量仅为 2%;国产商用 C919 型干线客机中 CFRP(常用碳纤维增强复合 材料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机身结构中的占比为 12%;中俄联合研制的 CR92 大型客机复 合材料使用比例将超过 50%,机身和机翼都将采用复合材料,有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根据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民用飞机中国市场预测年报(2021~2040)》,我 国航空客运量在长期内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在 2021-2040 年间中国需要补充民用客机 7646 架。

  我国目前国产民用运输机占比较小,多为波音、空客进口飞机。C919 是我国按照国际民航 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据商飞官网披露,目前累计 28 家客户 815 架订单。我们认为,随着国产替代进程加速以及客机规模扩大,C919 和 CR929 订单量有望持续增长,为碳纤维需求市场提供支撑。

4.3.风电产业碳纤维用量有增无已,国内企业迎来新机遇

4.3.1.全球风电装机量与日俱增,我国海上风电市场需求旺盛

  风力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之一,先于光伏发电受到全球各国的青睐。自 20 世纪 80 年代商 业化发展以来,经历了全球化的高速增长。2021 年全球风电市场新增容量超过 93GW,全球累计容量达到 837GW。据 GWEC 预测,预计未来五年(2022-2026)全球风电新增 557GW, 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6.6%。

  随着富风地区的风电装机量逐渐饱和,全球市场逐渐向低速风机和海上风机领域靠拢。在 达到额定功率之前,等同条件下叶片长度与功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因此,低风速风机和海 上风机的拓展加剧了对大尺寸风机的需求。 GWEC 在《2022 全球海上风电报告》中预计 2022-2030 年间全球将新增 260GW 的海上风 电容量,到 2030 年全球累计海上风电并网容量将达到 316GW。2021 年全球海上风电实现 了 21.1GW 的新增并网,中国海上风电增量占全球新增量的 80%,并且中国超越英国成为 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最多的国家。

  风电装置逐渐向大型化、高功率发展。2014-2018 年间,我国 2.5MW-3MW 以及 3MW 及 以上风电电机量占比明显增加,从 2014 年的占比 7%增加到 2018 年的占比 23%,2018 平均单机容量为 2183KW,2014-2018 年复合增速达 4.88%。我国新增风机电组平均风轮直径 由 2008 年 65 米增长至 2018 年 120 米。以 2.0MW 机组为例,2018 年平均风轮直径在 120 米及以上的机组占比高达 56%,预计未来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4.3.2.碳纤维为大型风机主要应用材料,国产纤维迎来历史机遇

  当前主流的叶片为玻璃钢材质(GFRP),但随着低速风机和海上风机的不断发展,叶片长 度的不断增加,部分结构使用碳纤维或碳纤/玻纤混合材料在综合成本上将更具优势。40 米以上的风电叶片中关键结构如梁帽、主梁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具备双重优势:一方面降 低叶片自重,从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叶片抗疲劳性能,提高输出功率。

  随着我国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风电叶片长度的增加,未来碳纤维需求有望增速。根据广 州赛奥碳纤维《2020 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预测,到 2025 年全球风电叶片碳纤 维需求量将达到 8.1 万吨。国内企业面临历史性机遇,一方面,2020 年全球碳纤维龙头日 本东丽开始的对中国的限(禁)售,为国产替代提供新动力;另一方面,工业端需求上量带 动大丝束碳纤维需求爆发,大丝束是可以批量化生产且国内目前具备产业链自主化能力的 产品类型,且大多需求将由国内驱动,为国内碳纤维产业链企业提供发展机遇。

  5.军民品订单饱满,产业链垂直延伸+产能投放或迎快速发展期

5.1.军品供应具备先发优势,高壁垒巩固领跑地位

  军品客户粘性强化公司先发优势,主要供应商地位难以动摇。公司军方型号产品研制需经 过立项、方案论证、工程研制、设计定型与生产定型等阶段,从研制到实现销售的周期较 长,并且只有通过军方设计定型批准的产品才可实现向军方批量销售。在国外严格封锁、 国防急需的历史背景下,公司凭借“结果最优”成为碳纤维国产化的实践者和先行者,历 经十余年的研发、验证和生产历程,打破国外垄断,有力保障国防装备发展所需,形成了 稳定的供货局面并确立了市场先入优势。

  CCF700G 通过装机评审,航空装备实现全系列覆盖。2022 年 8 月 26 日,公司发布公告,子公司拓展纤维研制的 CCF700G 碳纤维通过装机评审,具备了在航空装备上实现批量应 用的条件。CCF700G 碳纤维是一款兼具 T700 级碳纤维的高强性能和 T300 级碳纤维优异表 面结构性能的碳纤维新品种。我们认为,本次装机评审通过后,公司扩大了业务覆盖的终 端客户范围,使公司成为现有航空装备全系列的碳纤维供应商,同时丰富产品线,降低对 个别产品的依赖。公司目前拥有现成的符合 CCF700G 工艺要求的碳纤维生产线,具备批 产能力,随着未来对应机型放量,公司业绩有望迎来新增长点。

  军品大订单充足,业绩长期稳定可靠。自 2018 年以来,公司军品大订单合同总金额逐年 提高,2021 年 12 月 30 日公司披露子公司威海拓展签定的高达 20.98 亿元的军品合同,其 供应产品与原先供应军品一致。我们认为,大订单持续落地进一步巩固公司市场地位,随 着交付量不断增加,公司技术水平有望发展地更为成熟,良品率有望进一步提高,进而公 司毛利率相应增长。据公司披露,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本次大订单已履行 26.25%,并 且应收账款回款正常,随着后续产品不断交付,公司业绩或将长期向好,回款现金流将为 公司拓展其他业务提供资金支持。

5.2.控股威海光晟,实现产业链垂直延伸

  2021 年 12 月 23 日公司发布公告,公司拟以自有资金 2,680 万元认购威海光晟新增注册资 本,公司控股股东光威集团董事、监事及公司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共 16 名关 联自然人合计出资 2,000 万元,认购威海光晟新增注册资本。本次增资完成后,公司及公 司的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威海光晟 58.5%的股权。威海光晟于 2022 年 1 月 10 日完成了股 东、注册资本等工商登记手续并取得了新营业执照。

  威海光晟以王国平为核心的经营和技术团队拥有深厚的航天航空研发背景和丰富的复合 材料结构设计研究和开发应用经验,多年来专注于航天航空复合材料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制 造,在航天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全复合材料航空飞行器、船舶水上水下复合材料结 构等各类型结构性及功能性复合材料产品定制研发、设计制造等方面拥有多项成功案例, 有能力为客户提供可靠、高性价比的复合材料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认为,公司本次对外投资参与威海光晟增资,并实现对威海光晟的控制,是公司在碳 纤维产业链上实现垂直延伸,从以材料为主继续向材料与应用并重的重要节点性变化。参 与光晟增资有利于公司完善产业布局、强化公司在部分领域的业务能力、更好的发挥全产 业链协同效应,预计对应产品将伴随终端产品需求提升及型号认证落地实现快速放量。

5.3.4000吨产线投产在即,民品业务多元化发展

  积极布局新能源等民用市场,有效构筑公司成长第二曲线。公司在原有风电碳梁业务基础 上,碳纤维及织物业务深入布局新能源等领域,以 T700S 级/T800S 级产品为主,具体细分 赛道聚焦于压力容器、建筑工程、热场、工业制造等方向。T700S 级/T800S 级是公司以募 集资金投资建设的干喷湿纺工艺生产线产品。在正式投产前,公司通过试验线试生产不断 优化和提升工艺技术和质量水平;正式投产后,产品生产效率、产出能力、产品质量实现 较大提升。 2021 年,T700 级/T800S 级产品实现销售收入 1.75 亿元。其中包括气瓶和热场在内清洁能 源领域成为最大的消费领域,贡献收入占比 44.38%;公司着力培育的建筑补强和工程领域 也贡献明显,占比大约为 34.23%。

  包头项目调整产品布局,民品业务有望市场快速放量。2019 年 7 月,公司宣布有拟投资 建设万吨碳纤维产业化项目。项目总投资 20 亿元,共分为三期进行建设,其中一期计划 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后改为建设 2 条原丝线和 2 条碳化线,对应 4000 吨年产能,拟于 2022 年底前开始试运行。项目未来预计形成多种丝束规格产品共存、高低端搭配的产品结构, 并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必要调整。

  包头项目最初计划用于生产大丝束纤维用于碳梁原材料,由于近几年国内可用于碳梁产品 发展速度较快,碳梁产品原材料风险降低,因此公司及时调整改为生产 T700/800/1000 级别的纤维,产线预计 2022 年底建成开始试运行。产品主要应用于光伏热场、气瓶、壳 体、建筑补强等领域,目前市场需求处于上升态势中。我们认为,伴随公司募投项目正常 投入使用并实现稳定生产,以及包头项目一期的持续推进,对应产品有望实现快速放量。

5.4.股权激励刺激科研水平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有望再增强

  2022 年 5 月 21 日公司发布公告,拟向核心骨干员工授予限制性股票 625.0 万股,占总股 本 1.21%。公司以 2022 年 5 月 20 日作为首次授予日,以 26.67 元/股为授予价格,向 137 名(原先共 138 人,1 人放弃)激励对象授予共 498.0 万股,占本次激励计划售出权益数 量 80%,本激励计划获受的限制性股票归属后不额外设置禁售期。 本次 137 名授予对象均为公司核心骨干人员(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未参与本次激励 计划),我们认为通过股权激励能够有效将公司利益与核心技术人员进行绑定,能够进一 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公司科研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光威复材(SZ300699)中复神鹰(SH688295)吉林化纤(SZ000420)

自由自在的柚子:

  吉林系:中国大丝束碳纤维的领军者

  自日本东丽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 PAN 基碳纤维研发、70 年代实现了产业化以来,碳纤 维愈发成为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材料。我国也从 60 年代就开始进行碳 纤维研发,起步较早,但筚路蓝缕,近十余年才开始陆续实现技术突破并进行产业化, 至于大丝束,更是近五年才由“吉林系”碳纤维企业实现突破。“吉林系”是指吉林市国 资委控制的碳纤维资产,主体在吉林化纤集团和吉林碳谷(吉林碳谷原为集团孙公司, 现股权架构上独立于集团,同属吉林市国资委控制)。吉林系是国内大丝束碳纤维产业 化的开创者,2008 年起步于原丝研发,2016 年开始向下游延伸,布局碳丝及复材,终 成大丝束碳纤维产业集群。本篇着重从吉林系碳纤维切入,分析中国大丝束碳纤维的发 展历程,分析行业壁垒与技术方向,同时也对中国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做未来展望。

  吉林化纤集团是化学纤维龙头,产品品类丰富。吉林化纤集团坐落于吉林省吉林市松花 江畔,由 1960 年始建、1964 年建成投产的原吉林化纤厂改制而成。公司主导产品涵盖 生物基人造丝、腈纶纤维、竹纤维、碳纤维、化纤浆粕、纱线六大系列 450 多个品种。其中生物基人造丝产能占全球产能的三分之一以上;腈纶产能 38 万吨/年,占全球产能 的 20.5%;竹纤维产能 15 万吨/年,占国内产能的 83%;纤维素化学浆粕产能 15 万吨 /年,其中棉浆产能 6 万吨/年、竹浆产能 9 万吨/年,并拥有 6 万锭纺纱生产线和以天竹 纤维为元素的服饰连锁经营,具有从原料到纤维、纱线再到服饰的完整产业链。

  碳纤维已成为集团重要利润贡献来源。2021 年吉林化纤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 131.5 亿 元,同比增长 40%;销售收入 160.5 亿元,同比增长 37%。纤维产量同比增长 5%,销 量同比增长 14%。利润也创建厂 60 多年来的历史新高,其中 42%的利润为碳纤维板块 贡献,主要源于近年碳纤维业务规模起量以及盈利能力大幅修复。近年集团主业中的粘胶纤维、腈纶等长期平均毛利率约 10%,而碳纤维盈利能力大幅修复,以原丝为例毛利 率已经从底部复苏至约 40%的水平,盈利能力已显著高于其他主业。

  吉林系碳纤维产业起步于原丝,后布局碳丝及复材,终成大丝束碳纤维产业集群。吉林 市为中国早年重要的碳纤维研发中心,但苦于长期未能产业化突破,于 2008 年交由吉 林化纤集团进行原丝研发与生产。在原丝实现巨大突破后,集团也在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从原丝延伸至碳丝,再至复材制品,再到下游应用。在大丝束碳丝领域,吉林市于 2016 年与精功集团合资设立吉林精功,于 2020 年接管方大江城并改名为国兴碳纤维,集中 吉林化纤集团之力扩建国兴碳纤维。在小丝束碳丝领域,以凯美克为主体建设高性能小 丝束产线。在碳纤维复材领域,吉林化纤股份也在以上市公司为生产主体进行产能建设。根据“十四五”规划目标,吉林系碳纤维将形成 20 万吨原丝、6 万吨碳丝的生产能力。根据当前规划情况,吉林系碳纤维远期可达到 33 万吨原丝生产能力、10 万吨碳化生产 能力、以及 7.5 万吨复材加工生产能力,碳纤维板块产值力争达到 500 亿元。

  吉林化纤股份:从粘胶长丝龙头,到碳纤维行业新星

  吉林化纤股份为吉林化纤集团子公司,公司当前主要以粘胶纤维的生产和销售为主,具 备 8 万吨粘胶长丝、12 万吨粘胶短纤产能,其中粘胶长丝产能位居全球第一。除原主 业粘胶纤维外,公司正在打造成为集团碳纤维产业的上市平台(主要为碳丝+复材)。公 司 2021 年收入与利润主要为粘胶纤维贡献,碳纤维尚未形成收入,预计 2022 年起碳 纤维将有所贡献,未来成为公司主导业务。

  碳纤维业务:碳丝+复材产业集群的雏形已现

  集团拟将旗下的上市公司吉林化纤股份打造成为碳纤维上市平台。吉林化纤股份主要承 接碳纤+复材资产,而原丝资产上市公司吉林碳谷。吉林化纤股份的业务进展如下:1)公司于 2021 年 2 月公告全资子公司吉林凯美克筹建年产 600 吨小丝束碳纤维生产 线,现已于 2022 年 6 月 15 日达产。2)公司子公司吉林宝旌(原称吉林精功)主要生产大丝束碳纤维,公司于 2021 年 9 月 购买吉林宝旌 31%股权,持股比例从原 18%提升至 49%。3)公司于 2021 年 11 月发布定增公告,拟投资建设年产 1.2 万吨碳纤维复材拉挤板项 目(配套 1 万吨碳丝),进一步向碳纤维产业链下游迈进。4)2022 年 3 月 18 日,吉林化纤集团出具承诺,将采取包括将国兴碳纤维控股权注入 上市公司在内的符合国有资产监管、证券监管的相关措施,当前集团新建的大丝束碳丝 产能主要以国兴碳纤维为生产主体,这部分资产未来也有望注入公司体内。

  吉林化纤股份相关的碳纤维资产情况具体如下:

  (1)吉林国兴碳纤维(未来拟注入吉林化纤股份)

  吉林国兴碳纤维主攻大丝束碳丝环节。吉林国兴碳纤维有限公司于 2008 年 12 月成立, 原名中钢集团江城碳纤维有限公司,2013 年 11 月后由方大炭素控股,改名吉林方大江 城碳纤维有限公司。在方大炭素控制时的股权结构为:方大炭素持有 70%股权,吉林炭 素持有 30%股权。吉林市国资委与方大炭素进行了多次产业合作磋商,双方达成战略合 作关系,2020 年 5 月 8 日正式划归吉林化纤集团,实际控制人变为吉林市国资委,吉 林化纤集团集聚资源支持国兴碳纤维发展。

  国兴碳纤维经营大幅改善,产能迅速扩张。国兴碳纤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亏 损、资不抵债的状态,同时还面临着多起诉讼执行案件,致使国兴碳纤维历史负担沉重。自吉林化纤集团控股以来,对国兴碳纤维进行了生产改造,同时在管理、经营等方面也 均有改善,生产经营略有好转。此前国兴碳纤维产线规模较小,集团将原产能 500 吨/ 年碳纤维生产线升级至约 1000 吨/年水平,后续持续大幅扩产,如提出 1.5 万吨碳纤维 项目的产线规划,2021 年 8 月份开始逐步释放产能,截至 2022 年 6 月吉林国兴碳纤 维产能已经达到 18000 吨/年。

  国兴碳纤维扩产设备主要来自精功科技。精功科技为吉林宝旌前控股股东精功集团的子 公司,其长期与碳纤维生产加工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具备丰富的设备研发与制造经验。根据精功科技公告,吉林国兴碳纤维自 2020 年 12 月以来,陆续与精功科技签署了 9 条 碳化线的供应合同,合计 14.1 亿元。2020 年 12 月与 2021 年 2 月所签的 5 条线已于 2021 年末交付。根据吉林化纤集团官网新闻,2021 年 10 月所签的 4 条线在今年以来 已有 3 条线开车,分别是:2022 年 5 月首条 35K 风电专用大丝束碳化线,6 月首条 35K 预浸料专用大丝束碳化线,7 月末首条 35K 高压气瓶缠绕专用大丝束碳化线。根据精功 科技公告亦可验证,截至最新公告日 7 月 16 日已交付 2 条线。由于设计为 35K,可实 现年产能预计可达单线 3000 吨,四条线全部交付后国兴总产能将达到 2.5 万吨/年。

  远期产能有望达到 8.5 万吨。吉林化纤集团拟以吉林国兴碳纤维为生产主体,继续投产 6 万吨碳纤维项目。该项目已于 7 月初启动施工,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总投资 103 亿元,计划建设 18 条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碳丝生产线,将主要生产 35K 以上大丝束碳纤 维。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 87.7 亿元,利税 17.3 亿元。预计国兴碳 纤维远期产能将达到 8.5 万吨。

  (2)吉林宝旌(吉林化纤股份非控股子公司,持 49%)

  吉林宝旌为吉林系与精功系合作果实。吉林宝旌炭材料有限公司原名吉林精功碳纤维有 限公司,2016 年在浙江省和吉林省政府支持下浙江精功将其碳纤维生产线扩产项目北 迁至吉林,吉林市国兴新材料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 49%,浙江精功控股有限公司持股 40%,绍兴众富控股有限公司持股 11%。后浙江精功控股与绍兴众富控股将股权陆续转 让至浙江精功碳纤维有限公司,持股 51%;吉林市国兴新材料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将股权 陆续转让至吉林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化纤股份持股 49%。2020 年 12 月后,精功系 碳纤维资产被宝武系接管,浙江精功与吉林精功也更名为浙江宝旌与吉林宝旌。

  吉林宝旌专攻大丝束碳纤维,近年来产能迅速扩张。吉林宝旌主要从事 25K-50K 大丝 束、低成本碳纤维的研发、生产、销售,设计年产 8000 吨大丝束碳纤维项目,1#线 2000 吨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 2018 年 2 月投入生产,2#线、3#线、4#线分别于 2019 年 6 月、 2020 年 8 月、2020 年底投入生产,当前具备年产 8000 吨碳纤维能力。公司下游应用 广泛,客户稳定,计划在 2025 年底前形成年产 12000 吨碳纤维产能,以满足风电、气 瓶缠绕、车辆轻量化、轨道交通、海洋装备等工业领域的应用需求。

  (3)吉林凯美克(吉林化纤股份全资子公司)

  吉林凯美克专攻高性能小丝束。吉林化纤集团长期以大丝束产业见长,在小丝束产业化 上有所欠缺,现计划以吉林凯美克为主体发展高性能小丝束。吉林凯美克化工有限公司 成立于 2014 年,原主要从事醋酐等生产研发,后于 2019 年开始停产改造,计划引进 国际国内先进设备,生产 1K、3K 小丝束特殊领域应用的碳纤维,形成年产碳纤维 600 吨的产品规模,总投资估算 1.98 亿元,同时吉林凯美克将继续保留亚硫酸氢钠的生产。截至 2022 年 6 月 15 日,吉林凯美克年产 600 吨小丝束碳纤维项目的两条生产线开车 成功,并已度过爬坡期实现满产。

  粘胶纤维业务:粘胶长丝龙头,地位长期稳固

  粘胶纤维主要应用于纺服领域。粘胶纤维是纺织纤维的一种,属化学纤维中的再生纤维 素纤维(人造纤维),其原理是让植物中的纤维素重新析出而进行纺丝。粘胶纤维上游主 要为棉花、木片和竹片生产的溶解浆,下游为纺服行业。粘胶纤维产品具有吸水性好, 柔软透气,可降解可再生,抗皱褶能力强,光泽度好的优势,表现出较好的悬垂性,上 身舒适,不会出现静电。以粘胶纤维为代表的再生纤维素纤维产品的亲肤性、透气性等 优于以石油化学品为原料的合成纤维,但从全球产量来看,再生纤维素纤维占比仍较低, 仅占 6%,合成纤维、棉两者占据主要地位。

  粘胶纤维主要分为长丝与短纤,长丝更近丝绸,产量较少价格更高。粘胶长丝主要用于 丝绸方向,粘胶短纤维主要用于棉纺方向。粘胶长丝又叫“人造丝”,是天然真丝的替代 品,具有光滑凉爽、透气、抗静电、染色绚丽等特性,在主要纺织纤维中含湿率最符合 人体皮肤的生理要求,主要应用于高端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粘胶短纤俗称“人造棉、人 棉或粘纤”,与天然棉很像,具有“出于棉而优于棉”的特点,其生产原料资源丰富,具 有吸湿性好,易于染色,织物穿着舒适的特点,粘胶短纤既可纯纺为人棉纱,亦可与棉 花、涤纶短纤等混纺,制得混纺纱。当前粘胶纤维产量中以短纤为主,2021 年我国粘胶 长丝产量约 16.1 万吨,粘胶短纤产量约 387 万吨。短纤的价格也长期低于长丝,当前 粘胶长丝价格约 4.3 万元/吨,短纤价格约 1.5 万元/吨,长丝价格约为短纤的三倍。

  粘胶长丝行业集中度较高,公司优势主要集中在粘胶长丝。粘胶长丝全球产能集中在中 国,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数据,近年来全球粘胶长丝总产能约为 28 万吨左右,其 中中国产能占比达到 75%以上,生产企业主要有吉林化纤、新乡化纤、宜宾丝丽雅等, 公司具备 8 万吨粘胶长丝产能,规模位居全国及世界第一。公司业务结构中也长期以粘 胶长丝为主,2016-2019 年粘胶长丝收入占比均维持 80%左右,2021 年粘胶短纤占比 有所提升,粘胶长丝占比降至约 60%。粘胶长丝格局已然稳定,龙头市场控制力较强。2010 年,工信部出台《粘胶纤维行业准 入条件》,明确禁止新建粘胶长丝生产线。除了头部几家如吉林化纤、新乡化纤等,其他 化纤企业因产能落后和环保等原因,已陆续退出了市场,未来行业也难有新进入者,龙 头企业市场控制力将进一步增强。粘胶长丝在 2014 年后供需格局保持稳定,市场价格 长期处于 3.7-3.8 万元/吨的水平,盈利能力波动也相对收窄。

  吉林碳谷:国内首家实现大丝束原丝产业化

  吉林碳谷为吉林系碳纤维原丝生产上市平台。吉林碳谷于 2008 年 12 月设立,原为集 团子公司奇峰化纤的子公司,2015 年 6 月股权独立于集团,由吉林市国资委通过吉林 国兴新材料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控股。吉林碳谷于 2016 年 11 月挂牌新三板,2021 年 11 月转板北交所。公司主要从事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原奇峰化 纤 20 年腈纶制备基础上进行研发、摸索,创造性发明了 DMAC 为溶剂的湿法两步法原 丝生产技术与工艺,打破国际碳纤维巨头在原丝生产技术上的垄断情况。

  大丝束原丝成为公司核心业务。公司将 24K/25K/48K 产品划分为大丝束,过去三年大 丝束原丝销量占比总原丝销量的比例约 57%、79%、75%。其中,2019-2020 年 25K 收 入约 2.0、3.7 亿元,占比碳纤维原丝收入的 67%、64%。公司下游主要是风电领域, 风电叶片主要使用 24K 及以上的碳纤维,大丝束碳纤维(≥24K)性价比高的优势使其 在风电叶片领域成为大势所趋。

  依托腈纶工艺实现原丝的突破

  吉林化纤集团承接起吉林市碳纤维产业化重任,吉林碳谷由此成立。吉林市自 60 年代 起进行了多年碳纤维研究,其间成果颇丰,但一直没有产业化突破。吉林市政府和科技 部门分析原因后发现,国外知名碳纤维生产厂家前身多为腈纶生产企业,于是 2008 年 吉林市决定把原丝生产项目交给吉林化纤集团,集团在子公司奇峰化纤之下成立吉林碳 谷公司,专门负责碳纤维原丝的研发与生产。吉林碳谷原丝生产技术与奇峰化纤同源。奇峰化纤原为港股上市公司,于 2017 年退市。奇峰化纤是全球腈纶纤维龙头,总产能 38 万吨,约占全球总产能的 20.5%,占我国总 产能的 50%,其采用二甲基乙酰胺(DMAC)湿法二步法纺丝技术,主导产品包括腈纶 短纤、腈纶丝束、腈纶毛条、腈纶长丝四大系列 690 多个品种。碳纤维原丝工艺与腈纶 工艺密不可分,吉林碳谷以 DMAC 为溶剂的湿法两步法原丝生产工艺即源于奇峰化纤。

  吉林碳谷以小丝束原丝的研发入手,于 2016 年实现 12K 中丝束的产业化。2008-2016 年,公司专注于攻关小丝束碳纤维原丝,并成功实现了军工级别的 1K、3K、6K 等小丝 束产品,该类产品碳化后可实现 T400,在此技术基础上,公司继续研发了 12K/S 类中 小丝束碳纤维原丝,于 2016 年逐步实现了 12K/S 的产业化稳定生产,碳化后可部分达 到 T700 的水平。

  吉林碳谷于 2017 年研究大丝束原丝,2019 年起逐步实现产业化。吉林碳谷于 2017 年 开始研究 48K 大丝束碳纤维原丝,借鉴 24K 碳纤维原丝生产经验,对原液流程实施再 造,对关键装备技术进行升级;2018 年 7 月,公司先后攻克了线密度控制难、水洗效果不均匀、原丝强度不稳定等难题,成功地研发出了 48K 碳纤维原丝的聚合、纺丝工艺 技术,形成了千吨级 PAN 基 48K 碳纤维原丝技术工艺包,批量试生产出 48K 碳纤维原 丝,并于 2019 年完成首批 120 吨 48K 大丝束原丝出口订单,开创国产大丝束碳纤维原 丝出口先河,实现中国 25K-50K 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化。纺速、良率等持续提升,产品性能指标已于国际龙头水平相当。相较于干喷湿法纺丝工 艺,湿法纺丝工艺纺速较慢。公司致力于通过提高喷丝孔孔径、纺丝液黏度等方法提高 湿法纺丝速度,基础纺速从 2018 年的 75m/min 提升到 2020 年的 100m/min,单线产 能不断提升。另外,公司在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也注重产品品质的把控,经过长期研发、 摸索,将毛丝的占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满筒一级品率从 2018 年的 82.23%提升到了 2020 年的 93.15%,逐步实现大丝束原丝的稳定规模化生产。

  产能扩张与持续降本为核心驱动

  一是产能扩张。公司 2021 年末具备 4.5 万吨柔性化产能,预计 2022 年将新增柔性化 产能 4-6 万吨,即 2022 年底达到 8.5-10.5 万吨产能,计划至 2025 年末达到 20 万吨、 远期达到 33 万吨原丝产能。公司下游客户集中于精功系(当前为宝武系,包括吉林宝 旌、浙江宝旌)、江苏恒神、国兴碳纤维、宏发纵横等。在碳纤维民用需求旺盛的推动下, 下游普遍大幅扩产,公司扩张的原丝产能顺应下游趋势。

  二是持续降本。吉林碳谷过去几年碳纤维原丝生产成本持续下降,至 2020 年单位生产 成本下降至 1.74 万元/吨,其中直接材料占约 60%左右。近年单位直接材料成本、制造 费用、能源成本均呈下降趋势,一是由于原材料及能源单耗下降;二是碳纤维大丝束原 丝规模效应显著,其他成本和费用的摊薄效应明显。未来随着公司产能进一步扩张,设 备逐渐实现国产化,且生产工艺进一步优化,成本和费用摊薄效应将更加明显。

  对大丝束的思考:壁垒在何处,技术向何方?

  大丝束的本质是通过扩大单线产能、降低成本以实现更广泛的碳纤维应用。我们通常把 大于 24K 的碳纤维称为大丝束碳纤维(1K 代表一束碳纤维中有 1000 根丝),在相同 的生产条件下因单束碳纤维的丝数更多,故生产环节较难控制,通常性能弱于小丝束, 但可以提高碳纤维单线产能,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更大规模的工业应用。近年大丝 束销量占比呈现提升趋势,2021 年全球碳纤维需求结构中,大丝束销量占比约 44%, 小丝束销量占比约 56%。大丝束当前应用领域主要为风电、汽车等,从全球市场平均售 价来看,风电、汽车等大丝束应用较多的领域均价也相对较低,如全球风电领域碳纤维 均价约 10.9 万元/吨,主要以 T300 级 24K、48K、50K 等产品为主。

  原丝为大丝束的核心壁垒

  原丝为大丝束的核心壁垒,难点体现在产品稳定性与生产效率:一是原丝质量。原丝制备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物理化学缺陷会遗传给以其为原材料制备 的碳纤维,进而影响碳纤维的质量与性能。大丝束碳纤维由于高通量,存在很多复杂的 技术与工程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一是一致性,纤维数量更多,保持每根纤维的一致性 更难;二是毛丝问题,纤维数量越多则毛丝会越多,需要把毛丝的占比控制在合理范围 内,否则碳化环节毛丝可能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导致纤维分子结构中的某些键断裂 等现象发生。

  二是原丝的高效生产。聚合环节为原丝的核心壁垒所在,使用两步法更优。在保证质量 的前提下,大丝束原丝生产的核心为以低成本实现大产量。从纤维的母体聚合物的生产 所采用的主要有溶液聚合(一步法)、水相悬浮聚合(二步法)两类。两步法为悬浮水相 聚合工艺,可实现连续进料,其工艺可以允许使用更大的聚合釜,水相中反应更均匀, 同时反应耗时较短,因而可以实现更大产量。此外,配方也为两步法的壁垒之一。当前 国内掌握两步法的为吉林碳谷,其可以实现更低成本的生产以及更迅速的大幅扩产。

  碳纤维原丝工艺与腈纶工艺密不可分。当前碳纤维主要为 PAN 基(聚丙烯腈基)碳纤 维,其生产需要 PAN 原丝,而 PAN 原丝需要强大的腈纶长丝生产技术做支撑。PAN 原 丝与腈纶长丝同属于聚丙烯腈原料,不同是 PAN 原丝和腈纶长丝的各项技术要求有所 不同,如 PAN 原丝要求更大的分子量(为实现更高模量),要求自然垂度(否则预氧化 碳化工段以熔断),要求更低的断丝率(影响预氧化碳化且造成并丝互缠影响收卷)等。

  低成本与高性能为未来方向

  大丝束未来发展方向的核心是持续降低成本与提高性能。历史上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对 现有材料的不断替代永远是进行时。一个新材料从发展初期至广泛应用,往往伴随着成 本与售价的持续下降,玻纤的发展即是如此,大丝束发展的首要方向即是持续降本,未 来降本主要方向或来自于:1)工艺升级带来的单位能耗和单位原材料的下降;2)设备 国产化;3)规模效应。此外,大丝束制备较难,当前尚难以稳定到 T700 及以上强度, 因此也制约了大丝束在部分场景的应用,未来随着工艺进步性能提升,大丝束碳纤维或 也将在储氢瓶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对中国大丝束碳纤维产业的未来展望

  需求爆发将推动大丝束高速增长

  大丝束碳纤维需求近年呈爆发之势,风电贡献主要需求增量。全球风电叶片需求从 2016 年的 1.8 万吨增至 2021 年的 3.3 万吨,年复合增速为 13%;国内风电叶片需求从 2016 年的 0.3 万吨增至 2021 年的 2.25 万吨,年复合增速为 50%,贡献了最主要需求增量, 当前已占国内需求的 36%。在风电行业高景气之下,叠加大机组下碳纤维渗透率有望不 断提升,需求爆发将推动大丝束持续高速增长。此外,汽车也为大丝束应用的另一重要 领域,当前渗透率仍低,未来随成本下降应用有望加速,将在远期贡献广阔增量。

  风电催动大丝束市场放量崛起

  风电叶片主要材质为复合材料,碳纤维复材开始崭露头角。在风电发展的 100 多年时间 内,叶片材料先后出现了木材、布、铝合金等。但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高比强度、可设 计性强的复合材料成为商业级叶片的主体制造材料,而风电领域也成为复合材料最重要 的应用领域之一。风电机叶片是一个复合材料制成的薄壳结构,一般由叶片大梁、腹板、 外蒙皮组成,复合材料在整个风电叶片中的重量一般占到 90 %以上。复合材料叶片最 初采用的是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体系,直到今天这仍是大部分叶片采用的材料。但随着风机功率增加,叶片长度增大,自身重量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具备高强 高模、低密度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开始崭露头角。当前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叶片中主要用于 主梁或分段叶片连接区域,承担主要载荷,2021 年全球风电碳纤维用量约为 3.3 万吨。

  风机大型化趋势下碳纤维渗透率提升为核心增长逻辑。传统的叶片制造材料主要为玻璃 纤维复合材料,而当叶片长度超过一定值后,全玻璃钢叶片重量较大,性能上也有较多 不足,或会出现共振问题、扭转问题等。玻璃纤维已经无法满足风电叶片大型化、轻量 化的要求。而碳纤维复合材料比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更低的密度,更高的强度,其突 破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极限,而且可以保证风电叶片在增加长度的同时,重量大 大降低。在当前风机持续大型化趋势下,碳纤维渗透率将持续提升。

  拉挤碳板用于主梁已成为主流。当前叶片用碳纤维中,约 90%以上以拉挤板形式应用于 主梁。国外最早将拉挤碳板应用于叶片,迄今已有十多年批量应用经验,如风电龙头 Vestas 采取拉挤工艺,大幅降低了碳纤维叶片的成本,引领风电叶片进入碳纤维时代。国内部分厂商已在新叶型上完成拉挤碳板试制,业内拉挤碳板新叶型研发加快。近两年 中材科技、时代新材、中复连众、艾朗等叶片厂家以及主机厂三一重工、明阳电气、上 海电气等都陆续发布了使用碳纤维或碳玻混合拉挤大梁叶片。除拉挤碳板工艺外,风电 叶片碳纤维还应用织物灌注和预浸料两种工艺,但对比拉挤碳板劣势较为明显,未来或 被拉挤碳板替代。

  当前国内风电碳纤维用量主要为加工碳梁出口。当前全球使用碳纤维风电叶片的主机厂 主要是 Vestas,而国内风电碳纤维需求亦主要源自为 Vestas 代工生产拉挤碳梁,主要 生产企业为光威复材、江苏澳盛、江苏上纬等。2016-2019 年国内风电装机量相对平稳, 但碳纤维需求仍大幅增长,主要为供应 Vestas 的加工碳梁出口越来越多。2021 年我国 风电领域碳纤维需求约 2.3 万吨,据测算出口需求约 1.9 万吨,出口占比 83%。

  装机增长与渗透提升共振,碳纤维迎来需求崛起的突破口。《风电北京宣言》为风电发 展提出明确目标,国务院也提出要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基地建设,未来装机总量增速可期。同时,随着对低风速风区开发的重视度增强,以及对海风的持续开发,风电机组往大功 率发展的趋势加速,对叶片长度的要求更高,碳纤维的渗透率也将持续提升。当前总需 求中,出口需求占比重较高,未来随着国内渗透率提升,至 2025 年出口需求占比预计 下降至 45%。最终,2025 年中国风电碳纤维总需求有望达到 6.8 万吨(包括出口),年 均复合增速 28%,对应市场空间 74 亿。

  汽车市场贡献远期广阔空间

  碳纤维最初主要用在超跑、赛车等高端车型。碳纤维价格昂贵,最初在汽车领域主要应 用于超跑、赛车等豪华车型,该类车型拥有高性能要求以及低价格敏感度的特点。碳纤 维在高端车型中主要用于车身框架、底盘等主体部分,而中端车型目前只会在少部分零 部件使用碳纤维材料。

  宝马率先在中端车大量使用碳纤维。新能源车一直存在续航不足的痛点,解决方案分别 为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钴路线”和以宝马为代表的“碳路线”。纯电动车的主流思路是以 锂电池为核心,尽可能做大锂电池组的容量,这也是特斯拉、比亚迪等选择的路径。而 宝马认为如果采取一个合适、保险的电池组,只要将车的重量降低到一定的程度,那么 该电动车依然可以跑出一个可以接受的里程数。宝马早在 2009 年开始布局碳纤维,与 西格里(SGL)成立合资公司生产汽车用碳纤维,后于 2013 年首次推出大量使用碳纤维的 i3 电动汽车。每辆 i3 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质量在 120 公斤到 150 公斤之间,每年产 量约为 3 万辆。受限于碳纤维成本高昂,新推车型碳纤维用量折中。由于成本及销量问题,BMW 大量 采用碳纤维的车型 i8、i3 分别于 2020 年、2022 年停产。2021 年,BMW 推出 iX 车 型,这次宝马对碳纤维的使用更加稳健,利用铝材和碳纤维组建 iX 的车身构架,其中铝 材为主要骨架,碳纤维使用在侧围、车顶框架、前围、后窗框架、后围等部位进行补强。

  参考铝替代钢的进程,碳纤维在汽车轻量化上大有可为。汽车轻量化一直是进行时, 参考铝合金在北美汽车用量的演变,单车用铝量从 1990 年的 75 公斤提升至 2020 年的 208 公斤。碳纤与玻纤等复合材料在汽车中的用量也逐渐增加,玻纤更适合制成汽车非 结构件、装饰件,而碳纤维适合运用在车身结构件。当前碳纤维在结构件中应用较低, 未来远景空间广阔。

  产能多点开花,后进者开始涌现

  大丝束碳纤维行业产能有所扩张。随着技术进步以及需求爆发,除吉林系外,较多公司 已经开始了大丝束碳纤维布局,部分也配套原丝布局,如上海石化、宝武碳业、兰州蓝 星、新创碳谷等。随着国内大丝束市场进入者逐渐增多,产能不断跟进,中期维度供应 紧张的情况有望缓解,大丝束碳纤维价格中期也有望逐步回落至合理水平,也将打开更 广阔的应用空间。

  海外大丝束碳纤维价格与国内差距较小。我国进口碳纤维主要来自日本、韩国、美国、 墨西哥、匈牙利等,合计占据进口量的 90%以上。选取进口大丝束型号稳定的墨西哥与 匈牙利的进口均价作为国际大丝束不含税到岸价格(相当于国际大丝束龙头卓尔泰克的 价格,卓尔泰克工厂在墨西哥与匈牙利),最新 6 月价格约 110 元人民币/kg,若考虑增 值税(13%)和关税(17%)约 145 元人民币/kg,而国内大丝束同期约 140-145 元人 民币/kg,8 月初降价后约 130-135 元人民币/kg。值得说明的是,海外大丝束碳纤维企 业亦开启扩产计划,如疫情后东丽收缩航空领域业务,看好风电等领域应用增长,大幅 对卓尔泰克进行扩产,在 2021 年实现了 6000 吨产能的投产,同时又开启新一轮 6000 吨产能的投产,将在 2023 年达到 3.5 万吨大丝束的产能规模。

  上海石化——依托腈纶工艺,自主研发大丝束

  上海石化为中石化旗下石油化工化纤企业。上海石化于 1993 年 6 月成立,实际控制人 为国务院国资委,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综合性石油化工企业之一,也是中 国重要的成品油、中间石化产品、合成树脂和合成纤维生产企业。公司主要产品分为四 个大类:石油产品、化工产品、合成树脂产品、合成纤维产品等。依托腈纶产业优势,2018 年成功突破 48K 大丝束技术。2005 年,上海石化腈纶研究所 碳纤维技术开发室成立,开启攻关碳纤维;2012 年 9 月,上海石化自行开发的国内独 有的 NaSCN 湿法工艺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2016 年 5 月,开始 48K 大丝束原 丝工业化研究试验;2018 年 1 月,形成了千吨级 PAN 基 48K 大丝束碳纤维成套技术 工艺包,同年 3 月试制出 48K 大丝束碳纤维并贯通工艺全流程,同年 5 月装置已累计 生产原丝 4286 吨,生产碳纤维 709 吨。

  48K 大丝束新项目投产在即。2020 年上海石化拟投入约 35 亿元人民币建设 2.4 万吨/ 年原丝、1.2 万吨/年 48K 大丝束碳纤维项目。上海石化新开工项目采用自主开发的聚丙 烯腈基大丝束原丝及碳纤维技术,工艺路线为硫氰酸钠(NaSCN)连续溶液聚合湿法纺 丝、氧化、低温炭化等,建设 2 个原丝系列、3 个氧化炭化车间,每个车间配置 2 条 2000 吨碳纤维生产线。公司目前拥有 1500 吨/年小丝束碳纤维生产能力,新项目于 2021 年 1 月开工,一期 6000 吨已投产在即,全部建成后公司将形成 1.35 万吨碳纤维产能。

  宝武碳业——承继精功,背靠宝武

  背靠中国宝武,致力于碳基新材料发展。宝武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宝武钢铁集 团“一基五元”战略中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成为中国新型炭材料行业领先 者”为愿景,致力于碳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宝武碳业的主要产品为:1、焦油精制产品, 包括炭黑、沥青、针状焦及其他油类副产品等;2、苯类精制产品,包括纯苯、甲苯、二 甲苯等;3、碳基新材料,包括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负极材料、石墨电极等。宝武碳业 当前具备约 211 万吨焦油加工能力、25 万吨苯加氢生产能力、15.3 万吨针状焦、52.6万吨改质沥青生产能力。在碳基新材料领域,宝武碳业已具备 1 万吨碳纤维、10 万吨 石墨电极以及 2.3 万吨负极材料生产能力。公司当前主要收入为焦油精制产品,碳纤维 2021 年收入占比约 12%,但是由于碳纤维业务毛利率高于焦油精制(碳纤维为 26%, 焦油精制为 8%),故碳纤维仍是重要利润来源,约占 2021 年毛利的 28%。

  碳纤维业务承继自精功集团,十四五期间将大幅扩产。宝武碳业的碳纤维业务主要源于 精功系,公司与 2020 年 12 月收购了收购了精业新材 51.69%股权、浙江宝旌 49.74% 股权、宝旌复材 45.81%股权,进军碳纤维行业。公司主要生产 T400 系列 12K、24K、 25K 的 PAN 基碳纤维产品,广泛应用于风电叶片、预浸料、建筑补强等领域,2021 年 产量突破万吨,为 10079.30 吨,销量为 9952.84 吨。根据宝武碳业的“十四五”发展 规划,将建设 6 万吨碳纤维原丝项目和年产 1.8 万吨的碳丝项目,其中已于 2021 年投 产了一条 2500 吨的碳化生产线。

  与万华化学合资设立宝万碳纤维,进军大丝束原丝。宝武碳业与万华化学合资设立“浙 江宝万碳纤维有限公司”以运营“绍兴柯桥原丝项目”。宝万碳纤维注册资本 8.5 亿元, 全部为现金出资,其中宝武碳业出资 4.335 亿元,持股 51%,万华化学持股 49%。该 项目于 2022 年 3 月开始建设,一期计划在 2023 年底建成,2025 年底实现全部规划产 能。当前公司原丝主要外采自吉林碳谷,公司自吉林碳谷采购金额为 8.3 亿元,该年碳 纤维业务营业成本约 9.8 亿元。宝万原丝项目建成后,有利于公司实现从原丝到复材的 全产业链生产,降低外采原丝的成本。此外,万华化学也是宝武碳业的第三大股东,其 于 2021 年 8 月参股宝武碳业,当前持股比例为 4.12%。除宝武碳业外,太钢集团的子公司山西钢科亦为宝武系碳纤维成员。山西钢科成立于 2012 年,专注于高性能 PAN 基碳纤维的研发生产,自中国宝武于 2020 年 12 月收购 太钢集团 51%以来,山西钢科也成为宝武系碳纤维一员。山西钢科已形成了高强型、高 强中模型、高强高模型等三大系列高性能碳纤维产品体系,覆盖了国内高性能碳纤维领 域主要品种。山西钢科已建成 3 条全流程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设计产能合计 2400 吨 /年,是国内高性能碳纤维主要供应商之一。今年山西钢科将建成投产具有 260 种约 20 万件复合材料部件生产能力的生产线,形成碳纤维与复合材料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新 格局。今后太钢将继续投资建设两条 2000 吨的生产线和一条试验线,“十四五”末将实 现年产 6000 吨高端碳纤维,远期达到万吨产能。

  新创碳谷——宏发系复材资源加持,进军上游碳纤维

  新创碳谷为宏发系复合材料产业的实控人所创。新创碳谷成立于 2020 年,注册资本 1.5 亿元,实控人为谈昆伦,其旗下拥有宏发纵横、新创智能、新创航空、华复轨道、新创 汽车、检测实验室等多家全资控股、参股公司。宏发系拥有 38 年的复合材料装备制造 经验、24 年的轻量化复合材料市场经验,逐渐形成了以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为基础,涵 盖“复材设计、复材生产、智能装备、检测测试”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产品广 泛应用于风电、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领域。新创碳谷开启从原丝、碳丝、复材的全链条大丝束投产计划。2020 年,新创碳谷投资 50 亿元在常州建设碳纤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原丝产能 3.8 万吨,大丝束碳纤维 1.9 万 吨,大丝束碳纤维复合材料部件 2.8 万吨,年销售预计超 100 亿元。当前公司已建成 1.2 万吨碳化线产能。

新三板报:

吉林碳谷(836077)

  财通证券发布《建筑材料行业投资策略周报:保交楼加码限购放松,关注产业链龙头估值修复》研究报告,碳纤维领域,近期吉林化纤集团 50K 高产能高性能大丝束碳化线一次开车成功,为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全球首条整体超宽炉体的碳化线,单线年产能可达到 3300 吨。伴随着 15000 吨碳纤维项目的满线满产运行,吉林化纤现有碳化产能 3.5 万吨;未来,吉林化纤将加快推进 15 万吨原丝、6 万吨碳丝、1.2 万吨复材等 40 万吨碳纤维全产业链项目建设进度,享受行业红利期。建议关注海外需求景气的出口型玻纤企业龙头中国巨石和长海股份,碳纤维领域建议关注吉林化纤、和中复神鹰。(研究员:毕春晖)

证券之星财经:

  截至2022年9月14日收盘,吉林化纤(000420)报收于4.35元,下跌2.9%,换手率1.47%,成交量31.78万手,成交额1.39亿元。

  资金流向数据方面,9月14日主力资金净流出649.33万元,游资资金净流出1.17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入650.49万元。

  近5日资金流向一览见下表:

  该股主要指标及行业内排名如下: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7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3家,增持评级4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6.68。

  注:主力资金为特大单成交,游资为大单成交,散户为中小单成交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来自黑龙江的老蜜蜂:

[一坨屎]

  吉林化纤(SZ000420)股价涨一点,吹涨的一大堆,每天发利好如何如何,股价一跌,全跑没影了,真是恶心

我在火星吃西瓜:

  吉林化纤(SZ000420)垃圾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