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7今日SH688690股票最新净值和交易情况

2022-09-07 07:43:53 首页 > 上交所股票

我家肥楠最可爱:

  组合

  一、精选个股

  1、沧州大化600230 上涨(tdi)

  2、亨通光电 600487 上涨(光纤)

  3、华润材料 301090 上涨(pet泡沫)

  4、纳微科技 688690 整理(医药)

  5、拓邦股份 002139 上涨(储能)

  6、科思股份 300856 上涨(化妆品)

  7、双星新材 002585 上涨(pet铜箔)

  8、雪峰科技 603227 上涨(基建民爆)

  9、巨化股份 600160 上涨(氟化工)

  二、题材类

  当日新增:

  1、杉杉股份 600884 (负极)

  2、四维图新 002405 (华为合作)

山山鸿运照:

  纳微科技(SH688690) 走势太独立了,牛市不涨,熊市不跌。

九方金融研究所:

脱水回顾:

今日内容:

  Ⅰ

护航储能安全,温控行业迎高速发展?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全球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其中,全球储能产业高速发展,渐趋成熟。2021年全球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量24.4GW,是2017年的8.4倍,且其高增长态势仍在持续。

  温控系统可以保障电池在10-35℃最佳温度区间工作,有效防止热失控,并提升储能工作效率,对储能的安全、效率、寿命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温控通过降低电池间温差,可以延长寿命衰减。展望未来,长时储能、高倍率储能等严苛的工作环境,将对温控提出更高需求。基于此,储能温控系统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按技术分类,储能温控主要包括风冷、液冷、热管冷却、相变冷却等技术。其中,风冷系统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寿命长、成本低、易于实现,是目前国内主流技术路径。液冷系统散热效率高、散热速度快,在高倍率、高容量场景下优势凸显,故全球储能系统正呈现液冷加速渗透,取代风冷的趋势。相变冷却与热管冷却目前实际应用较少,尚处于实验室阶段。

  展望未来,全球储能利用率提升,温控重要性凸显,液冷将在全球范围加速渗透。

  目前,液冷温控系统价值量约为9000万元/GWh,其中,水冷主机系统占比最高,价值量在5000万元/GWh左右。风冷系统结构相对简单,价值量低于液冷,在3000万元/GWh左右,其中,压缩机、风机价值量最大,二者主要原材料为铜、钢等大宗商品。

  未来,水冷主机将趋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大宗商品价格进入下行区间,液冷、风冷系统成本有望逐步降低。预计到2025年全球电力系统储能装机量将达到213GWh。结合对液冷、风冷各自渗透率、价值量判断,预计2025年全球电力系统储能温控市场规模将达到107亿元,2021-2025年CAGR达92%。得益于液冷占比提升带来的单位价值量提升,储能温控增速将高于电力系统储能增速。

  温控行业经过百年发展,整体技术成熟度较高,行业参与者众多,均可切入储能温控行业,因此,单纯讨论进入门槛并无太大意义。行业壁垒主要体现在温度控制能力、产品定制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客户认可度等方面。目前,储能温控行业仍处发展初期,竞争格局尚未落定,在以上四方面具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企业,将在行业占据一席之地,

  国内上市公司中,英维克最早切入储能温控领域,是国内领先的精密温控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通信机房等房间级场景,以及无线通信基站、输配电设备柜等户外机柜场景,在风冷、液冷技术均有多年沉淀。2022H1,公司储能温控实现营收2.5亿元,收入占比约29%,目前已经和宁德时代、华为、比亚迪、海博思创等龙头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础,客户信任度高。

  Ⅱ

核心专利技术打破垄断,切入蓝海赛道的纳米微球领军企业!

纳微科技:

  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高精度、高性能和高附加值微球材料研发和生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建设世界领先的纳微米球精准制备和应用平台,是世界上能提供最多品种与规格微球产品的公司之一。

标签:纳米微球龙头、三大应用领域、核心专利、蓝海赛道

看点一:纳米微球龙头

公司是一家从事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研发、生产、销售及应用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立足原创,国内纳米微球领军企业厚积薄发,进入快速发展周期。

  致力于为生物医药、平板显示、分析检测及体外诊断等领域客户提供核心微球材料及相关技术解决方案。

研报菌简评:公司十五年磨一剑,致力于纳米微球领域的深入研究发展。

看点二:三大应用领域

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涵盖生物医药、平板显示、体外诊断三大应用领域。

  生物医药领域主要为药品大规模生产提供关键的分离纯化材料,同时也为药品质量检测和科学研究提供分离和分析色谱柱及相关仪器设备;平板显示领域主要产品为用于控制LCD面板盒厚的聚合物间隔物微球材料;IVD领域主要产品为诊断试剂用磁珠及微球。

研报菌简评:公司实现了三大产业布局,产品用途广泛而且多样化,有效形成产品矩阵增强自身竞争力。

看点三:核心专利

公司自主研发的单分散硅胶微球、单分散聚合物微球、手性色谱填料制备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的格局,改变了色谱填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及子公司共拥有21项专利,均为发明专利。

研报菌简评:公司依托握多项核心专利技术,打破了垄断格局,改变了依赖进口的格局。

看点四:股权激励

公司2022年1月发布股权激励计划,拟对公司管理层及核心技术人员合计136人进行激励,

  根据公司股权激励考核目标,2022、2023、2024年营业收入有望达到6.1亿元、8.5亿元、11.8亿元,同比增长37%、39%、39%。

研报菌简评:公司股权激励彰显信心,有利于凝聚团队,激发团队积极性和活力。

看点五:蓝海赛道

近年来,国产填料生产企业快速崛起,赛分科技、博格隆、纳微科技、蓝晓科技等企业先后崛起,在产品领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已经开始实现进口替代。

  凭借在领域的技术积累,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引进高端技术人员,填料领域也实现了产品突破。

研报菌简评: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公司有望获得更多的份额。

  参考资料:

  1、20220904-华鑫证券-储能温控专题报告:护航储能健康发展,温控迎高速成长

  2、20220531-德邦证券-纳微科技-688690-掌握微球制备底层技术,填料国产替代先行者

  3、20220904-长江证券-纳微科技-688690-立足原创,国内纳米微球领军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您参考和学习使用,不作为买卖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文观点由九方智投黄波编辑整理(登记编号:A0740620120007)

石榴聊财经:

  纳微科技(SH688690)

  纳微科技是高瓴资本于2019年12月通过一级市场,以22.80元/股的价格投资的一家公司,一直伴随至上市,真的是赚麻了。

  公司是国内纳米微球材料行业龙头,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几家可以同时规模化制备无机和有机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公司之一

  再看看公司财报,摸象APP数据显示,纳微科技的基本面优秀,净利率维持在50%以上,真是一家名副其实的高科技企业了

证券之星:

  高瓴资本近年来投资业绩非常亮眼,持仓动向也一直备受投资者们关注。高瓴资本是一家拥有长期全球视野的资产管理公司,主要重仓投资A股,港股,美股市场中最优秀的上市公司,选出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优秀企业。

最新持仓如下:

  近期A股上市公司中报全部披露,高瓴系在A股投资的股票逐渐浮现,

高瓴系投资的大体方向依旧以碳中和、硬科技、大消费为主。

  不难看出,在二季度市场跌宕起伏的背景下,高瓴“以静制动”,对其重仓持股大都坚定持有,但也有少部分个股有所减持。整体持仓来看,格力电器、隆基绿能、宁德时代、华兰疫苗、广联达成为高瓴系投资机构的前五大A股重仓股。当然了,有一些没有触发披露规则的公司我们也是看不到的。

其中格力电器、海螺水泥、广联达、用友网络、上海机电、安图生物、八方股份、广电计量等公司股价纷纷调整至高瓴系资本持仓成本以下。

高瓴系在Q2季度增持的公司分别是用友网络、纳微科技、安图生物、华荣股份这四家公司。

  不过这里着重来看一看高瓴系增持/新进的公司,大佬加仓往往预示着看好后市投资机会。我们剔除上市公司转增股因素影响,发现

用友网络

  用友网络为高瓴年初通过定增持仓的股票。今年1月,高瓴以31.95元/股获配用友网3129.89万股,耗资约10亿元。目前用友网络跌至20元以内,高瓴定增用友网络目前浮亏近40%。

  用友网络最大的逻辑是企业的数字化进程,而依托云计算不仅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又重构了原有的商业模式。Gartner研究显示:用友网络是全球ERP SaaS市场TOP10唯一亚太厂商、也是唯一入选全球Application Platform Software15强的中国企业级SaaS厂商。

  在未来数字经济大背景下,产业数字化转型迎来历史级别催化,近年来,我国云ERP增速保持在40%以上的高增速增长,是传统ERP软件增速的10倍。未来随着SaaS ERP的兴起,国产厂商有望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实现升级转型。分析师预测如下。

纳微科技

  纳微科技是高瓴资本于2019年12月通过一级市场,以22.80元/股的价格投资的一家公司,一直伴随至上市,真的是赚麻了。纳微科技是国内纳米微球材料行业龙头,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几家可以同时规模化制备无机和有机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公司之一。

  高瓴联席首席投资官、合伙人易诺青曾表示:“江必旺创办的纳微科技,在微球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成功开发出世界领先的微球精准制备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下游层析介质的空白,还推动了世界层析介质精准制造技术的进步,为药企分离纯化介质的国产化提供了可能。高瓴将长期支持纳微科技突破微球材料产业化这一‘卡脖子’技术,推动中国生物制药企业高质量发展”。

安图生物

  安图生物此前已经提过了,作为国内化学发光IVD的头部企业之一,长期将受益于国产替代。但也头顶着IVD试剂集采的利剑,不是看的很明白。瓴仁从去年以来陪伴至今,应该有其独特的见解。

华荣股份

  华荣股份是国内防爆电器龙头,深耕防爆电器行业30余年。公司产品下游应用领域主要为油气、化工、能源、城建等,主要客户包括中石油、国家电投、中船重工、壳牌、雪佛龙、沙特阿美、陶氏化学等国内外龙头。公司市占率连续20年稳居国内第一,行业领先优势持续凸显。从近几年的年报上看,华荣一直都是国家防爆标准委员会委员,既是行业中的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日渐强化自己在供给侧的地位。

  此外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工业互联网这块,也就是利用工业大数据分析,帮助公司从制造业向智能化水平升级。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安工系统。这意味着公司后续有望从项目商转变为服务商转变,为公司带来新的业务增量。

  近段时间以来,市场持续调整,相信很多人感受到了市场先生的极端。巴菲特也曾经说过,“从事投资不需要多高的智商,你需要的是维持稳定的情绪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文末附上几句高瓴张磊在《价值》一书中提及的三个投资哲学,来平复一下在市场波动时的心情。

“靠谱分析师”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根据就完成了公司的发展前景完成了初步覆盖。

  海螺水泥(SH600585)隆基绿能(SH601012)格力电器(SZ000651)#高瓴资本持仓##高瓴资本#

-老司机驾新车-:

  纳微科技(SH688690) 更多实时纪要关注:“老司机驾新车”

1.

  问:【创业初衷】创业的初衷和驱动力如何?

  答:创业时国内市场已有优越的条件包括科技储备和专家知识储备,2011年前后,梳理公司运营流程,并明确了相关工作安排。作为创业团队需要坚信自己是最优秀的中国团队,有核心技术和团队精神,并在创业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完善,提高战略水平。

2.

  问:【未来发展】公司有通过哪些措施来整合目前的资源,更好的发挥公司价值?

  答:公司的强项是科技创新,并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在发展中,团队会与国内外的大牛积极沟通,搭建友好的合作关系,激发更多的技术创新。疫情期间,公司与美国团队合作,向其学习如何更好的扩大科技创新的价值,这是国内市场缺少的。未来公司有更大的产业布局,公司会集中精力在医疗版块,积极拓展新团队,新平台。

3.

  问:【客户量】如何保证客户会选择公司?后续如何增加客户量?

  答:客户会看中产品的质量,而质量离不开稳定的工业性生产,这在国内外都是非常重要的,总结起来就是产品质量、稳定性、安全性,这些方面都是我们的优势。国内外的潜在客户需要公司不断拓展。

4.

  问:【未来发展】半导体等领域如何规划?

  答:目前公司仍专注于医疗板块的研发,根据公司未来战略布局,也会储备半导体相关的人才团队,开展更多芯片相关业务,目前公司已和一家台湾公司达成合作,未来将拓展芯片的高端材料研发业务。

5.

  问:【价格压力】国内目前有多家填料供应商,我们是否感受到了价格压力?

  答:确实会有些同行通过低价获得小部分项目,但是这是不可持续的。填料领域还是更看重产品质量,只有产品质量好才能够和客户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业务才能够更加持久。我们的核心还是要做好产品。

6.

  问:【市场竞争】进入疫情常态后,会面临更多品牌竞争,是否还有竞争优势?

  答:疫情是机遇,当顾客无法获取外国的产品时,会选择国产的药品,顾客通常会对国产药品存在疑虑,担心国产药品的质量,而国产药品的质量标准不会低于外国产品。同时无论是否存在疫情,一旦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好的产品质量会加强顾客信心,后续的管线也会选择和公司继续开展相关的合作。

7.

  问:【客户需求】长期来看客户需求是否稳定?

  答: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的产业链一旦完善,其产能往往能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但是一旦产业链不完善,如过度依赖进口,就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因此这是公司需要去布局的。现在的发展阶段,会受到政策等原因影响,长远来看,需求量是稳定的。

8.

  问:【合作情况】目前客户合作项目的类型、规划?

  答:目前客户与我们展开合作后,通常会在后续开展相关系列产品的合作。公司致力于解决客户的问题,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于大客户的问题会逐一击破。市场上很多公司有很强大的销售团队,公司的销售团队虽然不是最豪华的,但公司目前拥有优异的研发团队,未来公司会升级营销模式,更好的对接客户。

股惑仔之路:

  道通科技(SH688208) 今日26.66买入2200股道通,本来是挂个吉利价格,没想到砸下来成交了,谢谢主力。更没想到的是江苏北人(SH688218) 涨得更多,不管怎么说,做T也只能在认知范围内做。低位筹码努力拿稳吧。另外昨天清仓纳微科技(SH688690) 500股后今天上午还补回了200股,再跌再买。

石鼓园:

  纳微科技(SH688690)供货期2个月延长到10个月,生物制药上游耗材频遭“卡脖子” 网页链接“之前我们公司有一个正在推进中的临床二期项目,到了要报批的时候,在生产阶段做临床药品制备过程中,根据工艺优化的要求,色谱填料的规模突然要从150L放大到1000L,库存根本不够。我们临时去采购才发现,原先我们用的某进口品牌色谱填料的出货期,已经拉长到了半年以上,而此前的货期只要4-6周。”业内人士陶维红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填料是药品制备下游纯化环节中最关键的原料之一,由于迟迟无法采购到足够的填料,这一项目一度被搁置长达半年以上。

纳微科技(SH688690):

  纳微科技9月5日大宗交易平台出现一笔成交,成交量15.00万股,成交金额1210.20万元,大宗交易成交价为80.68元,相对今日收盘价折价0.80%。该笔交易的买方营业部为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友谊路证券营业部,卖方营业部为东吴证券股份有... 网页链接

果子巴巴:

  纳微科技(SH688690)总感觉不如中复神鹰

英才杂志:

  本文作者 | 张贺

  翻看8月份的机构调研统计,曾经近乎刷屏的医药/医疗公司已经难觅踪影。除了一直处于机构调研前沿的迈瑞医疗,去年中上市的纳微科技同样获得不少机构关注。在8月的两次调研中,这家上市首日较发行价大涨超12倍的公司共接待了377家机构,其中包括79家私募。

  严格来说,入选工信部第二批“专精特新”名单的纳微科技并不属于医药行业,但其超过8成的收入来自生物医药,而且在生物医药核心环节突破了“卡脖子”技术。更关键的是,纳微科技的业绩处于高速增长当中,2022H1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153.73%。

  认识纳米微球材料

  纳米微球是直径在纳米和微米尺度范围的球形粒子,其重要应用是色谱。色谱技术是目前分离复杂组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几乎是生物制药分离纯化的唯一手段,直接决定了药品的纯度和质量,也是主要的生产成本。在单克隆抗体生产中,分离纯化环节成本即占整个生产成本的 65%以上。

  色谱柱是色谱系统的心脏,色谱填料又是色谱柱的核心材料,二者被誉为色谱“芯”。色谱填料就是具有纳米孔道结构的微球材料,其粒径在微米尺度范围内,而色谱填料上的孔径则以纳米衡量。色谱性能取决于填料形貌结构、粒径大小、粒径分布、孔道结构、比表面积等参数。

  作为生物医药、平板显示、分析检测及体外诊断等领域不可缺的核心基础材料,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制备涉及化学、物理、生物、材料等多门学科专业知识与前沿科技,壁垒较高,与光刻机、操作系统、激光雷达等一同被《科技日报》列为制约中国工业发展的35项“卡脖子”技术。当前色谱填料领域主要由GE Healthcare、日本Tosoh、Bio-Rad、安捷伦等大的跨国公司所主导。

  生物医药是纳米微球的主要应用领域,其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纳米微球材料需求的天花板。据 Frost&Sullivan 报告,全球生物药在单抗类产品市场增长的推动下,预计从 2019 年的 2864 亿美元增长至 2024 年达到 456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9.8%。其中,中国生物药市场发展迅速,预计 2018 年至 2023 年复合增长率为19.4%,届时将达到6357 亿元。

  实现1/35的突破

  纳微科技自设立以来,专注于高性能纳米微球的制备和研究,突破并掌握了微球精准制备底层技术,实现了不同基质微球材料制备中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的精确控制,孔径大小、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积的精准调控,表面性能和功能化的调控以及产业化生产应用。

  突破“卡脖子”技术,研发投入自然不能少。2018-2020 年纳微科技研发投入分别为 2611万、2939万、3327万元。完成上市的2021年,投入研发费用大幅增长至 6609.66 万元,占营收比重为 14.81%。截至 2022年6月底,纳微科技共有研发人员185人,较上年同期增长65.18%,占员工总数的25.52%。

  有了研发做依托,在业内进口色谱填料微球的粒径分布变异系数一般超过10%的情况下,纳微科技已经可以做到3%以下。而且填料基质种类覆盖齐全,是全球少数可同时生产硅胶、聚苯乙烯、聚丙烯酸酯和琼脂糖或葡聚糖等四种性能互补填料的公司之一。

  此外,纳微科技还是全球少数几家可以同时规模化制备无机和有机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公司之一,除了在苏州工业园区拥有12000平米左右的研发、生产基地外,在常熟还建有18000平米左右的生产基地。部分产品出口至韩国、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表明公司产品可同时满足客户对产品质量、数量及稳定性三方面要求。

  2017 年以来,纳微科技的客户群体不断扩充,恒瑞医药、上海复星、江苏豪森、丽珠集团等均是公司客户,且采购金额也呈扩大趋势。2021H1,公司色谱填料及层析介质产品客户 289 家,较上年同期增加 61 家;2022H1,该数字就增加至388 家。其中,应用于药企正式生产或三期临床项目的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产品销售收入约 0.82 亿元,占本期填料和介质产品收入的 41.05%。

  除了生物医药,纳微科技还大力布局平板显示和体外诊断,实现了液晶面板控制盒厚的关键材料——间隔物微球的突破,打破了长期以来只有日本少数几家公司可以生产的局面。当然,纳微科技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生物医药,2021年收入占比达到87.95%,2022H1在体外诊断业务收入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该数字才降为82.2%。

  在自研之外,纳微科技也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2022 年上半年纳微科技先后收购英菲尼、RILAS 和赛谱仪器等三家公司。其中,苏州英菲尼主要从事检测及纳米科技领域的技术开发及服务;RILAS 主要为美国药企以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色谱分离纯化服务;赛谱仪器则主营蛋白纯化系统。

  以上三笔收购,帮助纳微科技加强了在磁珠微球材料的研发,拓展了北美市场,实现从色谱填料、色谱柱拓展到蛋白纯化设备,加快耗材、仪器设备一体化。

  业绩高速增长

  A股CDMO板块在过去两年股价表现十分亮眼,背后是我国生物药产业发展的支撑。处于国产替代阶段的色谱填料,自然受到产业发展和国产替代的双重红利,纳微科技的业绩也确实迎来快速增长。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苗的推广及进口填料供应周期的拉长,给国产填料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

  2020年,纳微科技实现营业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58.05%;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210.31%,达到7269.28万元。2021年,纳微科技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维持了较高增速,分别同比大增117.74%和158.75%。

  2022年上半年,纳微科技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77.41%和153.73%,达到2.94亿元和1.65亿元,净利润增速远高于营收。当然,在剔除上述三家公司合并口径以及投资收益的影响后,纳微科技上半年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降至66.25%和72.01%。不仅逊色于合并后,而且低于去年全年。

  在近几年业务扩张的同时,纳微科技的销售毛利率维持在80%左右,2022H1为81.22%。不过未来高毛利率可能会受到挑战。浙商证券预计,受蛋白纯化设备毛利率拉低影响,纳微科技2022 年全年毛利率会略有下滑。

  在业绩快速增长的拉动下,纳微科技2022H1销售净利率达到57.16%,为历史最高,较上年同期提升17.71个百分点;加权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4.82%,较上年同期提升3.42个百分点。

  不过,iFinD数据显示,上半年纳微科技的营业周期达到571.05天,较2021年同期增加了160.28天;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58.27天和2.01天。但是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却较上年同期大幅缩短了64.1天,为95.26天。说明公司流动资金和存货周转效率下降,同时又需要额外的资金来支付给供应商。

  来源:同花顺iFinD

  不仅如此,截至2022年6月底,纳微科技应收账款余额1.47亿元,占上半年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49.8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纳微科技为了取得更多的市场,在资金上做了不小让步。

  考虑到上半年的疫情和供应链压力,资金周转的情况也不难理解。好在目前纳微科技还有4.21亿元的货币资金,且负债率仅有18.69%(2022H1),暂时没有太大压力。

  1.5亿股的解禁

  相比于财务方面,来自解禁的压力对于纳微科技来说更实在。IPO时,纳微科技共有22家首发股东。其中IPO前1年新增了8家机构股东,包括高瓴益恒、苏州纳合、红杉智盛、上海药明康德等。

  2022年6月23日,也就是上市一周年之际,纳微科技有高达1.09亿股首发股东限售股份解禁。目前个人股东宋功友、高管胡维德和机构股东苏州工业园区新建元生物创业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华杰(天津)医疗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正处于减持状态。

  不仅如此,到今年12月27日,还将有3716.67万股首发股东限售股份解禁。再加上2023年1月12日即将解禁的302.59万股定增股份,前后7个月的时间,纳微科技共有约1.5亿股解禁,占总股本近4成。

  解禁洪流加上部分股东迫不及待的减持,必然会给纳微科技股价带来不小压力,对于公众投资者来说,这个风险不容忽视。

  募资扩张,人才引进

  当然,股东如何选择,上市公司很难干预,能做的只是经营。从今年上半年的收购可以看出,纳微科技在充分利用上市后资本市场的优势来发展自己,这个优势自然也包括募资。

  面对持续增加的下游需求,纳微科技先于今年6月完成了1.97亿元的定向增发,又于8月底发布了不超过6.7亿元的可转债募资预案。根据预案,纳微科技拟将其中的4.75亿元用于年产600吨生物层析介质和2吨手性药物分离纯化项目,剩余的1.95亿元则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除了募资扩产,纳微科技对于人才的吸引和重视也在上市后充分体现了出来。在IPO时,纳微科技核心技术人员仅有创始人江必旺、陈荣姬夫妇及董事林生跃,到2021年年报时又增加了刘劲松和刘晓东两人。

  来源:纳微科技招股说明书

  上市一年内,纳微科技陆续引进陈武博士、何学梅博士、周新博士等多位行业顶尖技术专家,在生产端引进具有国际知名制药企业管理经验的雒家良博士领导质量和生产体系提升工作。

  更为引入注目的引援是今年5月1日接替实控人江必旺任总经理的牟一萍。据纳微科技介绍,牟一萍具有超过二十年生命科学领域的丰富经验,曾任职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全球副总裁兼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GE 医疗集团生命科学部大中华区总经理等职务,打造了堪称业界一流的售前售后团队。

  在招股书中,纳微科技直言,公司生产规模较小,品牌效应较弱。而从上市后尤其是今年以来的动作可以看出,纳微科技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所带来的优势,以期改变曾经的劣势,实现更快的发展。

  长期看我国生物制药行业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CDMO产业从欧美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也将为纳米微球带来不小的市场需求。但是也应该看到,新冠疫苗所带来的行业高景气势头正在过去,生物制药行业的投融资热度也有所波动,这意味着下游的需求并不是线性增长,而是波动的。

  而对于纳微科技来说,目前的所有动作,都是为了把新冠疫苗所打开的进口替代的一小扇门进一步推开。

纳微科技(SH688690):

  纳微科技: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来三年(2022-2024年)股东分红回报规划 网页链接

纳微科技(SH688690):

  纳微科技: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会议资料 网页链接

纳微科技(SH688690):

  纳微科技: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会议规则 网页链接

未来智库:

  (报告出品方:长江证券)

  立足原创,国内纳米微球领军企业

厚积薄发,进入快速发展周期

  纳微科技成立于 2007 年,是一家从事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研发、生产、销售及应用服 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为生物医药、平板显示、分析检测及体外诊断等领域客户提 供核心微球材料及相关技术解决方案。 十五年磨一剑,公司于 2021 年 6 月 23 日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2008 年,公司建成苏 州市纳微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于 2011 年通过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据 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和常熟设有生产基地,面积分别为 12000m2和18000m2,苏州基地主要负责生产研发,常州基地负责大规模生产。

  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涵盖三大应用领域:1)生物医药;2)平板显示;3)体外诊断。 生物医药领域,公司主要为药品大规模生产提供关键的分离纯化材料,同时也为药品质 量检测和科学研究提供分离和分析色谱柱及相关仪器设备;平板显示领域,公司主要产 品为用于控制 LCD 面板盒厚的聚合物间隔物微球材料;IVD 领域,公司主要产品为诊 断试剂用磁珠及微球。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江必旺、陈荣姬夫妇。截至 2021 年末,江必旺直接持有公司 16.16% 股份,通过深圳纳微、苏州纳研和苏州纳卓间接持有公司 30.20%股份,合计控制公司 46.36%股份,与陈荣姬同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经营业绩亮眼,营收及净利润高速增长。2017 年以来,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增 长显著,2017-2021 年两者 CAGR 分别高达 67.2%与 98.0%。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 收入 4.46 亿元、同比增长 117.7%;实现归母净利润 1.88 亿元,同比大增 158.8%。值 得注意的是,2021 年,公司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主要系生产营运效率提升所致。 2022H1 经营业绩持续向好,未来发展预期乐观。2022H1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94 亿元, 同比增加 77.4%;实现归母净利润 1.65 亿元,同比大幅增加 153.7%,其中包含收购赛 谱仪器产生的投资收益 0.52 亿元,剔除该因素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74.5%。

  营收端:生物医药类产品和服务占比最高,具体结构呈现多元化。2021 年,公司生物医 药领域实现营收 3.90 亿元,占营收比例为 87.4%;平板显示及体外诊断领域分别占比 营收 8.4%和 3.5%。公司生物医药领域产品种类丰富,包含亲和层析介质、离子交换层 析介质、聚合物色谱填料等多种产品。利润端:高毛利产品(亲和层析介质)占比显著提升。由于亲和层析介质等产品定制化 程度较高,制备难度大,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因此这类产品毛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值 得注意的是,公司亲和层析介质的营收占比已由 2018 年的 1.5%提升至 2020 的 18.6%, 增长极为显著(2017 年亲和层析介质占比较大原因是客户定制产品销售金额较大)。

  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期间费用控制较好。公司毛利率一直维持在 80%左右的水平,2021 年达到 83.9%。基于公司产品结构的优化及期间费用的控制,公司的净利率由 2019 年 的 16.5%大幅增长至 2021 年的 42.0%,增长 25.5 pct。分拆公司的期间费用,我们发 现由于近年来营收增长较快,而管理费用增幅远小于营收增幅,因此 2018 年以来,管 理费用率出现显著下降。

深耕底层技术,微球平台化展现实力

打破垄断,创新能力领跑全球

  公司自主研发的单分散硅胶微球、单分散聚合物微球、手性色谱填料制备技术打破了国 外长期垄断的格局,改变了色谱填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 公司及其子公司共拥有 21 项专利,均为发明专利。核心研发团队实力雄厚。公司研发团队由董事长江必旺博士亲自带领,截至 2021 年末, 公司共有研发人员 129 人,占员工总数的 24.1%。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包括江必旺博士、 陈荣姬博士、刘劲松博士、刘晓东博士、林生跃先生。

行稳致远,研发投入稳步提升

  创新驱动,公司研发投入稳步提升。作为研发驱动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在研项目丰 富,研发投入稳健增长。随着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增加,研发费用在过去四年显著提升, 2021 年研发投入达到 0.66 亿元。2018 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高达 31.7%,近两年由 于公司营收大幅提升,研发费用率被摊薄。与行业内其他公司相比,公司研发投入优势 显著。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为 14.8%,远高于同行业其他公司平均水平 11.0%。

  为满足未来产品的迭代需求,公司前瞻性地开发具备更高性能的纳米微球介质,目前主 要在研项目包括九项,涉及色谱填料、显示材料、体外诊断三大领域。

  技术储备深厚,以微球为核心打造产品矩阵

  色谱填料由具有纳米孔道结构的微球材料构成。纳米微球材料的粒径通常在微米尺度范 围内,而其孔径则以纳米衡量。色谱填料性能取决于纳米微球材料的形貌、结构、粒径 大小和分布、孔径大小和分布、材质组成及表面功能基团。由于色谱填料的参数众多, 导致其规模化生产难度极大。以硅胶色谱填料为例,除公司外,全球可以大规模生产用 于高端制药分离纯化的硅胶色谱填料微球的公司只有日本 Osaka Soda、日本 Fuji 和瑞 典 Kromasil。 色谱填料性能的改善源于对纳米微球参数控制能力的提高,纳米微球表面的改性和功能 化是色谱填料分离模式的基础,其功能基团性质、种类及密度均会影响分离的选择性。

全球首创,精准调控微球参数

  用于制备目标分子分析和分离纯化的液相色谱填料微球的主要基质有三大类: 1)多孔二氧化硅(硅胶):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耐溶剂性,孔道结构及比表面积容易 控制,优异的耐热性能,其表面富含硅羟基易于键合改性,主要缺点是化学性质不稳定; 2)天然碳水高分子(改性纤维素、葡聚糖、琼脂糖等):具有亲水强,能减少对生物分 子的非特异性吸附等优点,主要的缺点是机械强度差,溶胀体积大,流速慢等; 3)合成高分子(交联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酯等):化学性质稳定,通过聚合方法易 获得不同硬度、不同孔径、不同大小的微球,但缺点是亲水性较差,近年来对高分子微 球的亲水化改性使其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有望成为后来居上的色谱全能冠军。

  纳微科技微球基质种类覆盖齐全。据公司 2021 年年报披露,纳微科技是全球少数可同 时生产硅胶、聚苯乙烯、聚丙烯酸酯和琼脂糖/葡聚糖四种性能互补填料的公司之一。

  公司的技术团队开发出全新的边溶胀边聚合种子法,用于制备单分散的聚合物微球。相 比于传统的多步种子溶胀聚合法,该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无需多步溶胀工艺,大大简 化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使得公司可以高效率、低成本、大规模生产出单分散聚合 物色谱填料;2)突破很难做大粒径聚合物微球的局限性,使得公司可以生产更大尺寸、 更多孔径规格、及更多材质组成的单分散聚合物色谱填料。

  层析介质粒径大小和粒径分布是影响层析分离的重要参数。填料粒径越小,填充柱的柱 效越高,在相同选择性条件下,分离度也越高;粒径分布越均匀,装柱越容易、柱床越 稳定、柱效越高、流速越均匀、洗脱越集中、分离效率越高、流动相用量越少,柱与柱 重复性也越好。 公司首创的单分散微球制备方法可以精准调控微球大小及均一度,制备粒径分布为 1.7- 50 μm 的、高度均一的微球。变异系数 CV 是评价色谱填料粒径分布的物理量,CV 越 小粒径分布越窄。公司的单分散硅胶色谱制备技术合成后不需要筛分工艺,一次成型就 可满足变异系数 CV 小于 3%,而现有市场的球形硅胶产品即使是经过复杂筛分工艺, 其 CV 仍大于 10%。

  孔径大小、比表面积及孔隙率也是评价生物分离纯化介质的重要参数之一。层析色谱分 离主要是分子与介质表面官能团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层析介质有效比表面积是影响 其吸附载量的主要因素,而内孔表面积主要由孔径大小、孔隙率来决定。孔径越小比表 面积越大,但如果孔径太小,目标生物分子进不去,属于无效孔径;孔径太大,比表面 积也会降低。因此,对于不同分子量大小的生物分子,最优的孔径大小也不同。 公司可以在生产中精准控制微球孔径大小、结构及比表面积。公司可提供孔径大小为 6- 160nm 的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及孔径大小为 10-400nm 的聚合物微球色谱填料,能够 满足小分子、大分子与超大分子分离纯化的需求。

  硅胶色谱填料具有耐酸碱性差的性能缺陷。硅胶在 pH<2 条件下键合相容易脱落,pH>8 时硅胶基质会溶解,无法长期用于酸性或碱性条件下的分离,需要频繁酸碱再生的工艺 条件。美国 Waters 公司率先开发出有机杂化硅胶来提高其耐酸碱性能及其使用寿命, 同时降低表面硅羟基效应,减少其对碱性物质拖尾作用。 纳微科技研发出 UniHybrid 耐酸碱性杂化硅胶系列产品,在保留高机械强度的同时,产 品耐酸碱能力显著提升。UniHybrid 杂化硅胶极大地延长了超纯硅胶色谱填料的使用寿 命,使得使用范围从 pH=3-8 拓宽到 pH=2-12。

多种表面修饰,产品种类丰富

  为了实现不同的分离模式,还需要在微球孔道表面修饰不同的特殊基团,比如:1)离 子交换色谱:在微球表面键合带电荷的离子功能基团,根据相反电荷相吸而相同电荷排 斥的原理,可以把带不同电荷的分子分开;2)反相色谱:在微球表面键合不同疏水性质 的烷基基团,利用分子的疏水作用力不同来进行拆分;3)亲和色谱:在微球表面键合对 某种分子具有特异性吸附的官能团,这些基团只与具有某种特征分子有吸引力,以达到 将其从其它众多分子中单独分离出来的目的。

  纳微科技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开发出多种官能团修饰的单分散聚合物层析介质微球,产 品覆盖了离子交换、疏水、Protein A 亲和等多种层析介质,极大地满足了生物分子高效 分离纯化的要求,是生产单分散聚合物色谱填料产品种类和规格最多的公司之一。

  手性拆分是药物制备过程中难度极高的关键步骤。手性分子是指与其镜像不能互相重合 的分子。这种对映体分子的关系就像人的左右手一样,互为镜像但无法重叠,因此这种 对映体分子就叫做手性分子。虽然对映体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能一致,但当这一对分子与 具有手性结构的生命体结合时,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作用。 20 世纪 60 年代的“沙利度胺反应停事件”就是由于未将药物进行手性拆分而酿成的惨 祸。被格兰泰公司推向市场的沙利度胺是外消旋化合物,其中的(R)-构型化合物具有抑 制妊娠反应和镇静作用,而(S)-构型化合物则有致畸性。因此,将一对对映体分子分离 就显得尤为重要。

  手性色谱是重要的手性分子分离手段,手性色谱的制备需要在微球表面修饰直链淀粉和 纤维素。一个有效的手性色谱填料应当具有能够快速分离对映体、测定对映体的纯度、 尽可能适应多种类型对映体分离的特点。所有手性色谱填料中,纤维素和直链淀粉型填 料使用最为普遍。目前,全球用于手性药物大规模分离纯化的手性色谱填料由日本 Daicel 公司垄断。 纳微科技经过长期研发创新,解决了直链淀粉生产供应及涂覆工艺问题,其生产出系列 UniChiralⓇ手性色谱填料及产品,分离性能达到国外公司同类材料的水平。公司可以在 手性分离纯化方面为客户提供分离纯化整体解决方案,具备对毫克级、公斤级甚至百公 斤级手性原料拆分的能力。

  生物药纯化市场扩容,进口替代小荷尖角

色谱填料是生物药制备关键,下游需求旺盛

  色谱技术,是现代工业中最重要、最有效的物质分离技术之一。液相色谱技术以液体为 流动相,当混合组分随着流动相从装有色谱填料的柱子一头进入、向柱子另外一端流动 时,混合组分中各个成分物质因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与色谱填料作用力不同,导致各 组分物质在在柱子中的迁移速度有差异,最终各组分按顺序从柱子另外一端流出,从而 实现各组分分离的目的。色谱技术分离复杂组份条件温和、适用范围广,被广泛应用于 工业分离纯化,应用领域囊括了医药制造、食品安全、环境监测、材料、石油化工等。

  研究和制备高效的色谱填料(色谱固定相)是提高色谱分离效率的关键。随着液相色谱 技术的发展,对复杂样品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和高通量分离分析的要求不断提高。这 极大地推动了新型色谱填料的开发,使其具备了高通透性、高机械强度、良好的生物相 容性和分离效率。 色谱填料的发展经历了无定形硅胶、全多孔球形硅胶、手性色谱填料等几个阶段。在发 展初期,通常使用粒径在 100 μm 以上的无定形硅胶,传质速率慢、柱效低;20 世纪 70-80 年代中,发展出了全多孔球形硅胶,并且发展了高压匀浆技术解决了填料的填充 问题,提高了液相色谱的柱效,极大地扩充了液相色谱的应用范围。进入 20 世纪 90 年 代后,各种针对不同领域的高通量色谱柱和手性色谱柱纷纷出现;在 21 世纪初期,还 出现了适用于超快速分离的整体柱。

  液相色谱填料种类繁多,分类方式不尽相同。根据材料性质的不同,可将填料分为无机 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等;根据色谱分离模式和机理的不同,可将填料分为离子交换填 料、亲和填料等;根据材料骨架结构的不同,可将色谱填料分为球形填料和整体柱填料。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物药销售迅猛发展。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18 年全球最畅 销药物 TOP10,囊括 9 种生物药,销售总额为 769 亿美元,占 2018 年十大畅销药物 总销售收入(866 亿美元)的 88.8%,具体包括 7 个单克隆抗体和 2 个融合蛋白药物。

  受益于终端需求的稳健增长,全球生物药市场持续繁荣。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全球 生物药市场规模从 2014 年的 1944 亿美元增长为 2021 年的 3412 亿美元,CAGR(2014- 2021)为 8.4%;预计 2030 年将扩大至 6651 亿美元,CAGR(2022E-2030E)为 7.6%。中国生物药蓬勃发展,纳米微球层析柱需求强劲。我们认为国内生物药发展的催化剂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生物药专利的集中到期,各类生物类似物迎来蓬勃发展 阶段,药物可及性进一步提升;2)肿瘤免疫等新兴疗法的兴起,各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及双抗、多抗类药物层出不穷,中国生物创新药迎来高速发展期。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从 2014 年的 1167 亿元增长为 2021 年的 4644 亿元,CAGR(2014-2021)为 21.8%;预计到 2030 年将扩大至 13198 亿元, CAGR(2022E-2030E)为 11.6%。

  生物药的研发生产包括上游的发酵与下游的分离纯化。上游工艺主要包括细胞复苏、传 代、发酵生产。过去十多年来,基于基因工程获得突飞猛进的进步,细胞培养的表达量 从原来的不到 0.5 g/L 到现在普遍达到 5 g/L,有的甚至超过 10 g/L,使得上游细胞培养 成本大幅度降低。

  下游工艺主要包括膜过滤及多步层析分离纯化。与上游十多倍生产效率提升相比,下游 分离纯化技术进步明显滞后,导致下游工序成为生产瓶颈。下游工艺的先进性决定了药 品质量、药品生产效率和药物成本,也成为生物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层析是生物药下游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刚需属性凸显,将迎来高景气发展周期。 制药与生物科技目前已成为色谱填料最大的细分应用市场,受益于庞大的研发生产需求、 严格的纯化标准、以及大型研究型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北美成为目前色谱填料的最大 市场;而亚太地区由于生物制药研究持续进步,单抗及生物类似物在研品种逐渐增多, 目前为全球色谱填料增速最快市场。 根据 MarketsandMarkets™统计及预测,色谱填料 2019 年全球市场规模为 21.2 亿美 元,到 2024 年将增长至 29.9 亿美元,CAGR(2019E-2024E)为 7.16%;其中,亚太 地区 2019 年色谱填料市场规模为 4.9 亿美元,到 2024 年将增长至 7.6 亿美元,CAGR (2019E-2024E)为 9.39%。

  全球色谱填料行业格局相对稳固,市场集中度较高,行业 CR3 达到 50%。由于色谱填 料的高科技属性,产品之间的差异化也会对色谱、层析的效率产生影响,因此在细分产 品领域,均存在头部企业:1)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领域,GE Healthcare、Tosoh、BioRad 是色谱填料主要制造商,上述企业的产品管线齐全,拥有较强的产品研发实力。此 外,市场上主要色谱填料供应商还包括 Merck、Danaher、Agilent 等。2)中小分子分 离纯化领域,日本 Osaka Soda、Fuji 及瑞典 Kromasil 为主要生产厂家,主要以硅胶色 谱填料为代表的无机色谱填料为主。

层析纯化成本占比高,或将推动进口替代

  分离纯化是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疫苗、胰岛素、多肽等生物药的主要生产成本所在。 以单克隆抗体的生产为例,下游分离纯化环节成本即占据整个生产成本的 65%以上。随 着我国持续推进医药产业改革,“医保控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药品带量采购” 等政策陆续出台,对制药企业的成本控制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产层析介质价格优势显著,进口替代东风已至。以 Protein A 亲和层析介质为例,全 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色谱填料制造商 Cytiva(原 GE Healthcare)产品的平均价格为 12.8 万元/L,其产品在 175 个循环后可保留 95%初始功能,单循环价格为 732 元/L。而测算 得公司产品的平均价格仅为 2.7 万元/L,其产品在 150 个循环后可保留 90%初始功能, 单循环价格仅为 178 元/L。同样,Cytiva 离子交换介质平均价格为 2.0 万元/L,而公司 产品平均价格仅为 0.7 万元/L。

  国产层析介质性能优异。在基质、粒径、载量、最大耐受压力、pH 稳定性等性能方面, 国产层析介质与进口层析介质之间已无显著差异,甚至部分产品参数优于进口介质。

  光电显示&IVD:有待开发的蓝海市场

微球是光电显示核心部件,应用场景广泛

  平板显示应用广泛,TFT-LCD 是现阶段的主流显示技术。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平板 显示器被广泛应用于电视、电脑、手机、数码相机、MP3、仪表设备等领域。目前,全 球显示器件行业已经进入“平板化”阶段。作为平板显示技术的一种,TFT-LCD 因其一 系列突出的技术优点,产业化程度和市场接受度最高。 全球大尺寸面板出货量自 2017 年起恢复增长。智能手机、电脑、液晶电视的大尺寸化 趋势是推动 TFT-LCD 平板需求面积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由于面板价格下跌叠加需求 增加,全球大尺寸面板出货量自 2017 年起恢复增长。2021 年实现大尺寸面板出货量 9.8 亿片,同比增长 9.3%。

  纳米微球在平板显示领域应用广泛:1)单分散、粒径高度均一的微球材料可作为间隔 物控制液晶盒厚,起到支撑上下基板的作用;2)导电微球可均匀分布在热固化性树脂 中,形成各向异性导电膜,是连接芯片和面板的关键材料;3)光扩散微球涂到光学膜的 表面或均匀地分散在基板中,可以将点光源变成面光源,是背光源膜组的重要部件。 应用于显示材料中的纳米微球需满足极高的质量和性能要求,如高度的粒径精确性、极 窄的粒径分布、优异的机械强度、光滑的表面性能、极高的洁净度和极低的金属杂质等, 因此制备技术壁垒较高,长期依赖日本进口。

  在显示材料的微球产品领域,公司打破了日本企业的长期垄断,成为可以同时生产以二 氧化硅和聚合物为基质的间隔物微球的公司。同时,公司凭借其世界领先的微球精确制 造技术,将日本厂家需要的 6 个月生产周期缩短为一个星期。 公司目前光电微球产品以间隔物塑胶球为主,同时可以提供间隔物硅球、导电金球、黑 球及其他特种微球。公司的光电微球产品具有如下优势:1)微球粒径非常均一,变异系 数 CV 小于 3.5%;2)微球单分散性好,无重叠或团聚;3)微球纯度高,无污染;4) 微球机械强度高;5)微球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耐寒性以及耐化学品性。

体外诊断的关键材料,微球亦大有可为

  体外诊断产品又称为 IVD(In-Vitro Diagnostics)产品,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 的样品(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的各类试剂、材料、工具、 装置、设备或系统。目前临床诊断信息的 80%左右来自体外诊断,该方法已经成为人类 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持续快速增长。据 EvaluateMedTech 统计与预测,2017 年全球体外 诊断市场实现 526 亿美元销售收入,在医疗器械的众多细分领域中占比 13.0%,预计该 比例将于 2024 年提升至 13.4%。

  在体外诊断领域,高性能微球对于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具有重要意义。IVD 微 球产品管线丰富,种类繁多。磁性微球是化学发光的关键材料,乳胶颗粒是免疫比浊的 关键材料,荧光编码微球是液相生物芯片的关键材料。公司从 2007 年开始体外诊断用 微球的研发,历经十年开发出化学发光诊断用单分散磁性微球等产品,并于 2020 年完 成相关专利的申请,目前该项目已处于中试阶段。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详见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舍1978:

  -0.38%,

  集中操作一只,

  留两只不操作的,

  其他的都清了。。。

  等有好的机会,

  再建仓新的标的。

  中复神鹰(SH688295) 纳微科技(SH688690) 华峰测控(SH688200)

妙观察:

  这两天看一个生物医药企业供应商的供应商的项目,突然间有感而发,觉得从这些年做生物医药投资的角度,不光可以管窥自己的升级迭代之路,也可以窥见这个产业在中国的升级路线图:

  一、不同阶段看的项目反应了行业的变迁

这里面看的不同项目其实更多的是体现了生物医药行业在中国的不断迭代和升级之路。

  回想13年前,职业生涯开始于一家药厂,干了几年后到北京市地面上最大的一家引导基金,然后又再到这个行业一线的投资平台。

一方面,一级市场这两年开始大量关注医药行业上游装备和耗材(我更愿意称之为“工业母机”)的事情。

  最开始在药厂投资平台(现在所谓CVC,2008年左右):主要看的都是血液制品(懒汉庄稼),医药商业,发酵或者半合成的原料药这种傻大黑粗的东西。2011年以后,看的都是一些me2的东西,如贝达药业、健能隆、甘李药业、前沿等等;再后来开始有一些微创新、仿创药,比如开拓药业、派格生物、海创医疗等等。16、17年开始,我们中国自己的fastfollow也开始搞得有声有色:细胞治疗、基因药物出来没几年就有非常高估值的公司出来(或者说短时间内就被资本玩坏了),最近这1-2年,我有个特别明显的感触,就是一方面,我们在和美国人一起在做最前沿的技术平台,比如protac,外泌体、核酸;

  二、外在的项目变化所反映的内在逻辑

医药工业的升级逻辑和普通工业门类类似,当消费水平和技术水平进步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要求有足够强大的配套产业支持。

  建立“足够强大的配套的产业”的过程,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个重工业化的过程。事实上,任何工业不能都不可能凭空存在,都是需要配套产业支持的。中国最开始的(大略上理解为郑药监以前)制药行业是以小分子药物和极少数生物制品的为主的。这个时代本身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都很差,制药工业依靠发酵工业和精细化工工业的配套水平就可以支持。但随着行业技术水平的进步,化学药物不再满足于相同的物质成分,进而对晶型、缓控释、体内溶出提出要求,生物药出现了抗体、基因药物等之前从未有过的治疗思路。这些新的要求必然要求更先进的配套体系。

任何行业只要建立了自己的工业母机体系,就会走上一个不断强化迭代的正反馈的路线。

  但随着行业技术升级越来越快,以前高大上的药物逐渐变得异常廉价,之前仿制药为主的企业完成了技术积累开始大规模创新,依靠实验室级别的革新+国外输入已经无法满足这个行业对于配套产业需求了。这个时候制药行业就十分迫切的需要本土的配套供应商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待这个供应商体系在各个方面逐步完成和成熟以后,实际上就相当于建立了自己的工业母机体系,到那个时候,你就会提出自己的标准。因为所有的产业标准并不是依据产品特性决定,而是依据生产这些产品的工业母机的技术能力,或者说技术特点来定的。

  最近我们所看到的一些项目,比如乐纯等,在这个产业链上都有所体现。(乐纯刚刚和石四药集团宣布了合作)

  图片上传中......

  三、站在工业母机角度,来看待未来CRO/CXO的终极形态?

(一)过往我所观察的角度

最一开始中国的CRO公司运作的模式和包工队没本质区别。

  从本质来看当时的他们非常类似于会计师事务所(可能现在也是如此)。就是牛逼的老板在国外的大药企或者知名机构干过,社交能力也很强,有很强的的拿单能力。最一开始这些临床CRO说白了就是跟着医院一起去访问一下患者,整理一下数据,本质上这些活跟审计没什么不同,更多是体力活。总之一句话——合伙人拿单,审计狗干活。

  因此我当时看到这类公司的第一个感觉是这种公司不适合搞成公司制。因为这类公司的生存之道是要有不断的单子进来,然后内部管理好运营下去。但是每个老板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就需要有不断的单子可以进来。那如何吸引这样有单子的人呢?就需要给到这些人一些股权或者话事权。这种机制走到极限,其实就是四大这种形式,每个人进来,只要有单,你就是合伙人。公司要定什么事,由合伙人大会投票来定。

然后反过头来验证,当时药明康德在美国上市时候,李革是老板,他当时的股比是多少呢?我印象中最低被稀释到百分之一点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我的判断是对的。如果这种公司本身是靠出去拿单分给底下人做,那你这种公司治理的方向就是一个合伙人制的企业。

(二)从工业母机的角度观察CRO/CXO公司

但是我们现在换一个视角,把CRO公司从一个工业母机的体系里来理解。

  刚才我们说到,任何行业,一旦发展出了自己配套体系(或者说供应链体系)就一定会形成相应的行业标准。因为CRO公司是要服务于制药工业的,10年前或15年前我们国家的医药工业标准其实是低的令人发指,或者说压根没有标准体系。当时郑药监推的地升国被人狂骂,但是历史的看,升了国标好歹有个统一的标准可以管理,不升的话各地方的药物审批标准那可真是一言难尽。在这种缺乏体系的环境下催生出的CRO,必然只是一个干体力活的包工队。谁拉来业务谁就能当包工头。

所以应该是对新的分子生物学成果在临床上的应用最敏感的业态。

  但是新的环境下玩法会变得很不一样。新药开发面使用的方法随着科学进步实际上是在非常快速的迭代的。这里我举个例子。十五年前针对肿瘤的CDX模型是主流方式,但CDX模型实际上预测力是非常差的。后来就有人开发了预测性更好的PDX模型,最近几年在临床上被广泛的接受。因此伴随新的实验方法被不断提出,相关的实验、数据准在也在快速迭代。在这种情况下,CRO公司就需要向更高级的形态进化。CRO公司可以说是绝大部分新药临床实验的接口,天然具有大数据优势。所以他们不应该像会计师事务所一样,在相对固定的准则下进行机械劳动。而是应该研究和总结新的实验方法、乃至开发新的实验工具,根据新的方法和工具提出新的实验标准。能够创新实验方法,提出新的标准体系的CRO公司才是未来最牛逼的CRO公司。

  整个这个过程,其实是运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产业,产业所处的阶段是不断变化的,产业的痛点也是不断演进的。和所有行业类似,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也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的逻辑。最开始是在旧的产业体系内出现点状技术进步,利用点状技术进步和针对旧的产业体系进行小修补做出的一两个创新产品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技术进步由点及面,到一定程度必然推动整个产业体系进行升级,这个时候就会看到这个行业工业母机的爆发机会。只不过生物医药产业比较特殊,在我从业的12年间极度浓缩的走完了正常产业环境下30-40年应该走的路。以至于少数品种为王的时代还没结束,体系升级的时代已经悄然到来。有时候想想灵芝孢子粉(上海绿谷)、埃克替尼(贝达药业)和国产PD-1(恒瑞医药、君实生物、信达生物)居然差不多是一个时代的产品,真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在国内的环境下投资,思路变换或者说洗脑的速度一定得足够快才行。

  上证指数(SH000001)创业板指(SZ399006)深证成指(SZ399001)

  @今日话题

好吃宝宝:

  //@妙观察:纳微科技按照今年底的EPS的动态PE,大概100倍多一点点。奥浦迈,按照今年底的PE,给了90倍。这两个在产业链上谁不可替代是非常明显的,后者明显高估了,我觉得按照目前纳微锚定的估值,给奥浦迈70倍顶天了。且不说澳思康,还有好多个一级市场做菌株构建的项目。纳微科技(SH688690) C奥浦迈(SH68...

妙观察:

  纳微科技按照今年底的EPS的动态PE,大概100倍多一点点。奥浦迈,按照今年底的PE,给了90倍。这两个在产业链上谁不可替代是非常明显的,后者明显高估了,我觉得按照目前纳微锚定的估值,给奥浦迈70倍顶天了。且不说澳思康,还有好多个一级市场做菌株构建的项目。纳微科技(SH688690)C奥浦迈(SH688293)

石鼓园:

  纳微科技(SH688690)我是这么理解的,关于微球的国内市场规模,没有权威的统计,根据中信建投行业研究报告显 示,2021 年至 2030 年,全球层析介质市场规模预计从 32 亿美元增长到 85 亿美 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1.47%;我国层析介质市场规模预计从 41 亿元增长到 144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4.98%。中信建投对于2030年前的增速的预测,有配合可转债发行的意图,可能有些偏高,结合前期与投资者互动的内容,纳微科技整个微球的市场占有率,国内是5%左右,也就是3.49亿÷5%等于69.8亿,中信建投这个41亿只是层析介质的市场规模,结合整个中国生物医药市场的增速,相对于公司上市前的招股说明书上的市场规模的确是非常大的的一个天花板的提升,我感觉只需要知道整个微球市场的市场规模的天花板应该是比较高就好,市场的竞争格局也比较好,纳微科技相对于国内竞争对手领先的身位还比较大,有隐形冠军的样子,漏斗型的订单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逻辑,在药物研发的临床前期临床一二期订单中的占比在增大,这就为后期临床三期到中试放大再到量产的指数级的增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撑,常熟项目提供了中期增长,嘉兴项目提供了长期增长,国内生物医药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底层的逻辑,前期65元的增发价格提供了安全垫,我在想年底的增发股的解禁上市,不但不会对二级市场造成冲击,可能还会有机构做高股价以有利于解禁的可能,整体来说纳维科技稀缺性,确定性,成长性都有,按照A轮领投的天汇资本说法:与其他多数生物医药产业链上游企业不同的是,色谱填料的使用伴随终端产品从临床前研究到I-III期临床开发和商业化生产与销售及新适应症的拓展,并且随着终端产品的推进,对色谱填料的采购也呈指数级上升,加上对终端产品的质量影响较大,占成本也较高,属于高频次消费且与核心工艺息息相关,因此具有“高粘性+高价值+高壁垒+高增长”和“长周期”的“四高一长”的耗材属性,这决定了纳微科技的与众不同之处。纳微股价从上市的最高价到现在也几近腰斩,底部横盘微微放量,应该有缓慢抬升的可能,以上就是我对纳微科技一点粗浅的理解。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