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31今日SH600444股票最新净值和交易情况

2022-08-31 20:28:25 首页 > 上交所股票

杨老杨2010:

  国机通用(SH600444)这票是真垃圾,按道理业绩也不错,题材也不错。

碳中和EPC长工:

  来源:经济参考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之庞大,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蕴藏着强大的产业力量。作为占新能源车成本近一半的重要部件,动力电池的原料价格、技术路线等的微小变化都在牵动产业神经,其回收产业也显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而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能否建立在科学、高效、高质量、无害化的基础上,不仅是动力电池产业能否绿色发展的关键,也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动力电池“退役潮”倒逼回收“提档”记者 邓浩然 天津报道近些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每年数万吨的退役动力电池处理问题便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业内人士指出,退役动力电池含镍、钴、锰等重金属,如果不进行妥善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污染。总体来看,我国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虽已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应加快发展步伐,追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速度。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退役动力电池的处理问题开始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资料照片规范回收仍需加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正在倒逼退役动力电池加快回收处理的步伐。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前段时间在“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产销规模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从2012年底的2万辆,大幅攀升到今年5月底的1108万辆,自2015年起,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22年7月份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27.9万辆和319.4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市场占有率为22.1%。另外有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占全球总量的一半。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类型。其中,纯电动汽车仅用电池作为动力源向电动机提供电能驱动车辆行驶,技术相对成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虽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动力电池使用寿命与汽车整车的使用寿命并不一致。中汽数据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目前行业普遍认为,动力电池使用几年后,电池容量一般会衰减到70%至80%,难以满足车辆复杂工况的使用需求,需要退役回收处置。业界人士认为,动力电池退役后仍具有较高的残值,是市场上的“香饽饽”,基本上都能得到有效回收,但仍有不少数量退役动力电池流入小作坊等非正规渠道,带来安全和环境隐患。如何保障高效回收和高质量无害化利用,是当前行业关注的焦点。中汽数据有限公司生态业务部部长徐树杰表示,退役动力电池属于第九类危险品,如未得到规范回收处理,可能造成触电、燃爆等隐患,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威胁,比如退役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中含有镍、钴等金属元素,未经专业处理会造成重金属污染,而电解液中的六氟磷酸锂属有毒物质且易潮解生成极强腐蚀性的氢氟酸。因此,每年数万吨的退役动力电池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污染。管理升级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已研究制定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政策及标准体系,并探索建立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平台,以实现动力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制度引导和市场驱动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动力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还需要进一步升级。中汽数据有限公司生态业务部部长徐树杰表示,退役动力电池的处置主要有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两个方向,一般将余能较高的退役动力电池经检测、拆分、重组后,梯次利用于通信基站备电、储能、低速车换电等场景;不具梯次利用价值的退役动力电池,则通过以湿法冶金为主的再生利用工艺,提取锂、钴、镍有价金属等原材料。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20年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 (2019年本)》中提出,梯次利用是指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必要的检测、分类、拆分、电池修复或重组为梯次利用电池产品,使其可应用至其他领域的过程。而再生利用是指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拆解、破碎、分选、材料修复或冶炼等处理,进行资源化利用的过程。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从事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业务的企业有百余家,在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方面均有二十余家龙头骨干企业。据了解,目前全国回收的废旧动力电池中,近70%流入了这些骨干龙头企业。值得注意的是,与正规企业对电池进行全面、整体回收不同,非规范企业及小作坊回收电池的目的主要是回收其中的金属部分。同时,正规企业在电池回收过程中为达到环保标准必须投入更高成本,而非规范企业及小作坊在这方面投入要少得多,因此可以用更高价格买走电池,形成行业的不公平竞争。许多车主面对较大的价格因素时,选择“用脚投票”,这也使得正规大型企业在回收退役动力电池时处于不利地位。有业内人士指出,在退役动力电池的再生利用过程中,电池的破碎、分选工序均需控制在负压与氮气保护条件下,才能有效避免废气逸出及电池燃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也必须经处理后对外排放。但是,一些作坊式企业没有相应的污染防治设备,很难在电池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中做到无害化处理,容易造成较恶劣的影响,也影响了市场秩序。多管齐下高质量发展专家表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一个新兴行业,要以发展的眼观来看待,当前动力电池退役量在逐年快速攀升,但远未达到峰值,还应加快发展步伐,并建议在制度和约束力构建等方面加大力度。中汽数据有限公司生态业务部部长徐树杰认为,目前动力电池回收主要存在两方面难点,一是在管理层面,相关的政策法规约束力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在行业协同层面,后端回收利用企业与前端电池、汽车生产企业在电池结构标准化、通讯协议开放等方面尚未联动,退役动力电池高效利用程度不足,建议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立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加强合作、融合创新,共同推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汽数据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屹也表示,总体来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我国退役电池数量总体较少,回收利用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为应对动力电池的“退役潮”,建议从三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政策的法律层级,加强法规约束;二是进一步压实汽车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引导消费者将退役动力电池交售至规范回收渠道;三是加强梯次和再生利用技术创新支持,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动行业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国机通用(SH600444) 格林美(SZ002340) 华友钴业(SH603799)

贾家俊:

  国机通用(SH600444)今天要跌停吗

碳中和EPC长工: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氢能已成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

我国氢能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趋于成熟,燃料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成本持续下降,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区域性氢能供应网络正在形成。氢能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上层规划日益明确,我国也已开始具备将氢能产业商业化的能力,产业结构逐渐清晰;目前,我国是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

  ▲图:图源网络

  但从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来看,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较之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产业创新力、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的情况,产业支撑基础性制度滞后,发展路径和形态仍需进一步探索及确立等问题和挑战。

  针对氢能产业发展的四大环 节“制、储、运、用”,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陆续推出多项相关支持政策。国内多个城市掀起了氢能产业发展热潮,各地氢能产业规划大多把发展方向落在了氢能交通方面,但是一些脱碳真正困难、需要“氢能”的领域,如轨道交通、工业等反而进展缓慢。

氢能产业链发展现状,绿氢或是氢能产业化未来

上游制氢。化石燃料制氢占比81%,工业副产氢占18%,电解水制氢占1%。我国氢气制取技术趋于成熟,满足氢能商业化需求。

  从长远发展看,蓝氢和绿氢将成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方向。氢能发展四大环节之首——氢气制取,当前的制取方式为化石原料制氢、电解水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最绿色环保的是电解水制氢,随着技术发展,绿氢成本的逐步降低,这种制氢方式也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中游储运。成本占比高,未来有望迎来产业化、技术革新、成本降低。

  氢气储存分为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及固态储氢材料储存等方式。高压气态储氢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也是应用最广的方式;低温液态储氢我国当前主要应用在航天领域,国外的应用则较为成熟、广泛;固态储氢材料储存发展目前国内外均处于研究实验阶段。

  氢气运输方式主要有气氢长管拖车运输、气氢管道运输和液氢槽罐车运输。长管拖车运输方式是我国氢气运输最常见的方式;管道运输方式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输送系统建设相对国外较为滞后,有较大的差距;液氢储运技术发展起步较晚且关键设备进口受限,导致我国液氢运输产业薄弱,液氢槽罐车运输现阶段仅用于军事领域及航天领域。

  ▲图:图源网络

下游运用。交通、工业、发电等领域。

  在交通领域,当前主要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也是现阶段实现氢能在交通领域推广和应用的切入点和关键点;我国氢燃料电池车处于商业化初期,氢燃料汽车、氢能商用车、氢能叉车、氢燃料电动车等在政策催化下国产化、降成本有望加速到来。在工业领域,氢气可作为化工原料,合成氨、合成甲醇、原油提炼等均离不开氢气。在电力行业,氢能发电可用作备用电源、分布式电源、为电网调峰。

  双碳背景下,未来交通、建筑、以及大部分工业部门都需要依靠氢能实现深度脱碳,目前主流制氢方式中,化石能源制氢与工业副产氢都有碳排放,绿氢零碳排才是未来主流。可再生能源制绿氢是主要方向,而电解槽降本路径目前基本已经清晰,随着电解槽生产规模化、电解槽容量上升、配套设施生产标准化、核心元件国产化等因素,电解槽成本下降将持续推动绿氢快速实现产业化。

氢能产业已初具商业化,产业政策逐步完善

  十四五期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增速较快,2017-2021年5年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CAGR达到18.96%,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CAGR达到 23.82%。未来不同的能源供应交运、建筑和工业领域,特别是在电力、热力、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的输配上采用不同的能源网络。 氢能可以在不同基础设施和能源之间相互转换,可利用性较为广泛。

  ▲图:图源网络

  当前,按照氢能产业链各项环节的快速发展,已初步具备商业化能力。据 IEA 预测,2021- 2050 年,氢能在全球降碳行动中的累计贡献度为 6%。

  发展氢能产业能减轻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2021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超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40%。而氢气可在交通运输等领域替代石油等传统能源,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发展氢能产业可增强能源体系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清洁能源消纳是做好风光发电的重要一环,氢气的制取、储存方式多样,可与能源体系中的不同部门相连接,利用氢能可以增强能源体系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近两年,氢能领域相关政策频繁出台,“制、储、运、用”四大环节发展路径日益清晰。我国多地发布氢能产业支持政策,涉及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加氢站建设、产业链打造等多个领域,明确产业规模和政策补贴,一批氢能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

  例如,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到2025年,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建成3—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在交通领域带动二氧化碳减排5万吨—10万吨/年。

  近10年来,我国氢能相关企业注册量不断增加。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氢能相关企业2675家。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增氢能相关企业276家,同比减少18.34%。2019年新增氢能相关企业467家,同比增长52.12%。2020年新增499家,同比增长6.85%。2021年新增680家,同比增长36.27%。

  随着国家鼓励政策紧密出台、地方政府加紧全产业链谋划布局,以及企业投资热度持续高涨,氢能产业尤其是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推动氢能向更深、更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氢能的经济可适用、企业可盈利、应用示范可持续、各类基础设施可融合、投资和金融可议价等深层次的问题,依然是摆在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无论是技术研发创新、应用项目落地,还是企业发展都离不开金融投资的支持。国机通用(SH600444) 亿华通-U(SH688339) 长安汽车(SZ000625)

乡下头牵牛:

  任先生带崩大盘以后,连续4天震荡,9月份多空就会分出胜负,拭目以待,从大周期来看,多头占优。预计未来几个月比较忙,牛叔计划中线布局,对牛叔来说,短线中线没区别,重点是你选择的交易周期。

  操作:新介入600444,其余两个持有一段时间了,静待花开。

趋势雷达:

  600亿元!150GWh!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开工

  据第一锂电网消息,日前,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项目开工活动在湖北宜昌夷陵区龙泉镇举行。据悉,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项目总投资600亿元,规划建设150GWh锂电池产能,项目分四期建设,其中一期建40GWh产能。全部建设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050亿元,税收6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0个,形成集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模组PACK和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年工业产值超过千亿的大型新能源锂电池生产基地。

  一、康盛股份

  公司主要从事家电制冷配件业务和新能源汽车业务,家电制冷配件业务的主要产品为:一是冰箱、冷柜等家电配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二是空调用热交换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三是冰箱、冷柜等制冷配件的进出口业务。在锂电池领域,公司参股的普兰纳米建成了从材料到器件的超级电容器和钛酸锂电池生产线,总投资超过一亿元。

  二、杭电股份

  公司主营业务是缆线、导线、民用线、光棒、光纤、光缆。主要产品为涵盖从高压、超高压到中低压的各类电力电缆、导线、民用线缆及特种电缆。在锂电池领域,公司拟以全资子为投资主体,在江西省南昌市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约50亿元建设年产5万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超薄铜箔项目。

  三、启迪环境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固废收集处置全产业链及水务生态综合治理领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环境治理整体解决方案。公司的主要产品为自来水业务、固体废物处理业务、污水处理业务、再生资源处理业务、市政施工、环保设备安装及技术咨询业务、环卫服务业务、融资租赁业务。在锂电池领域,司参股子公司桑顿新能源,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电动车等主要产品及其配件的研究、开发、制造、销售及废旧电池回收。根据桑顿新能源相关公开信息,当前年产锂离子电池8Gwh,正极材料3万吨,其中三元材料2万吨、磷酸铁锂6000吨、锰酸锂4000吨。

  四、冠城大通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电磁线生产销售、房地产开发、新能源锂电池及电解液添加剂生产经营,主要产品有电磁线、电解液添加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房地产开发、房地产销售。公司控股子公司福建冠城瑞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进行锂电池系列产品的设计、生产与制造,经营范围包括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电池模组、充电器、储能电池及电源管理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

  五、英联股份

  公司是一家以快速消费品为核心领域,专业从事“安全、环保、易开启”金属包装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公司现已形成覆盖食品(含干粉)、饮料、日化用品等多应用领域,包括数十种外形尺寸、七百余种型号的金属易开盖及配套底盖产品体系。在锂电池领域,公司与皇家瓦森柔性包装公司皇家瓦森公司签署了《锂电池铝塑膜联合开发协议》,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经友好协商,拟共同合作开发一种适用于电动汽车电池及其他应用的电池箔。

  六、国机通用

  公司主要从事流体机械相关业务和塑料管材业务,主要包括流体机械相关的产品研发及制造、技术服务与咨询、工程设计及成套等业务和塑料管材的研发、生产、销售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为制冷空调、压缩机、泵、阀门、密封件、风机、节能环保设备、过滤与分离机械、包装专用设备等。在锂电池领域,全资子公司合肥通用环境控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参与的》萃取法提取千吨级高纯氯化锂及锂同位素分离成套装备及技术》被推荐为安徽省科技奖一等奖候选对象。

  @今日话题康盛股份(SZ002418)国机通用(SH600444)

开封老涨:

  我刚刚调整了一下雪球组合 同步实盘(ZH3125235) 的仓位。

  止损国机通用,加仓龙源技术

股票段子:

  国机通用(SH600444)一个叫 碳中和EPC长工的,每天霸屏发国机通用的信息,其实信息又跟国机通用没有关系。

  一看就是托

股东利益:

  人家是专业人士,你不懂别乱说。氢能源国机通用是关键。

杨老杨2010:

  国机通用(SH600444)还是有点货的,就是这货444不咋地而已。

碳中和EPC长工:

  麻省理工研发新技术可分离稀土等多种稀有金属 成本降低95%且更环保

  前瞻网

  2021-12-20 21:04

  关注

  一种加工稀土和其他关键金属的新方法可以将它们从其他材料中分离出来,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成本。

  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加工方法,可以更容易地从矿石和可回收材料中分离出稀土等稀有金属,从而有助于缓解从手机到汽车电池等各种基本金属中可能出现的短缺。

  冶金学教授Antoine Allanore和研究生Caspar Stinn在一种叫做硫化的化学过程中进行选择性调整,成功地从混合金属材料中分离出稀有金属,比如锂离子电池中的钴。

  根据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他们的加工技术允许金属保持固体形式,并在不溶解材料的情况下被分离。这就避免了传统但昂贵的需要大量能源的液体分离方法。研究人员制定了56种元素的加工条件,并对15种元素进行了测试。

  他们在论文中写道,最新的硫化方法可以将金属分离的成本从混合金属氧化物中降低65%到95%。与传统的液体分离相比,他们的选择性处理还可以减少60%至90%的温室气体排放。

  这些发现提供了一种缓解对钴、锂和稀土等稀有金属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方法。这些稀有金属用于制造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和发电风车等“清洁”能源产品。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21年的一份报告,自2010年以来,随着使用这些金属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每单位发电能力所需的矿物平均数量增加了50%。

  在这一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的化学反应是对一种含有金属氧化物混合物的材料进行反应,形成新的金属-硫化合物或硫化物。通过改变温度、气体压力以及在反应过程中加入碳等因素,发现可以有选择地产生各种硫化固体,这些固体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物理分离,包括粉碎材料和分类不同大小的硫化物或使用磁铁分离不同的硫化物。

  他们还利用新技术将镝(一种用于从数据存储设备到光电子器件等应用的稀土元素)从稀土硼磁铁中分离出来,或者从氟碳铈矿等矿物的典型氧化物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下一步是证明该技术可以用于大量的原材料,例如,从稀土开采流中分离出16种元素。Allanore说:“现在已经证明,我们可以同时处理3个、4个或5个矿流,但我们还没有处理现有矿流的实际规模,以匹配部署所需的规模。”

  研究人员已经建造了一个反应堆,每天可以处理大约10公斤的原材料,目前正在与几家公司就这种可能性展开对话。国机通用(SH600444) 格林美(SZ002340) 华友钴业(SH603799)

打猎捕鱼:

  国机通用(SH600444)专注氢能二十年

  合肥通用院拥有国内最权威的140MPa超高压循环氢疲劳测试系统。

  国机通用功成研制出(氢能)潜液式液氢循环泵,是氢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此前一直被国外垄断

瓶口阀技术成为需要不断突破的“卡脖子”领域,国机通用

  储氢瓶企业产品由III型35MPa向IV型70MPa升级以及未来向低温液态储氢发展,的在控制阀领域的领先研发优势将迅速实现技术自主,进口替代。

国机通用掌握90Mpa氢气隔膜压缩机的核心技术

  并在年报披露了已承接了膜式压缩机安全监测业务,这是个大事,安全在加气站最关键,证明这公司已把这个膜式压缩机技术掌握了才能搞出这个监测系统。

碳中和EPC长工:

  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起步:锂回收率已超90% 资源保障有底

  “今年上半年,我们动力再生公司做了9000多吨(电池),超过了去年一年的量。现在仓库里废电池堆满了,正在扩产。”近日,在格林美(武汉)城市矿产循环产业园,格林美副总经理、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动力再生”)董事长张宇平向上海证券报记者介绍。

  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召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工作座谈会,由综合利用骨干企业介绍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及再生利用技术攻关、商业模式创新等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将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支持柔性拆解、高效再生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实施行业规范管理,提高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水平。

  “现在市场可以说是非常火爆,很多资金涌入,大家都看到了千亿级的市场规模,看到了星辰大海。但另一方面,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产业其实刚刚起步,这个行业技术难度大,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推进,全产业链协同起来,真正实现从绿色到绿色。”张宇平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跑到了全球前列,但资源短缺等问题也很突出,循环再利用则可以补上资源短缺的短板。

  据国家动力电池溯源平台数据分析,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再生利用企业已资源化回收处置6.4万吨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已处置7016吨废旧动力电池,并以此生产了780MWh的梯次产品。与此同时,基于动力电池产销量和生命周期,预计到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达到108万吨。

锂回收率已超90%,资源保障有底

  从多家从事动力电池再生利用的企业提供的数据看,目前锂回收率已超过90%。有预测称,到2050年,依靠锂资源的回收就可以满足动力电池储能行业对锂盐的需求,进而形成锂资源自足内循环和零新开采的局面。

  “邦普循环镍钴锰的回收率已经达到99.3%,锂的回收率达到90%以上。”在宜宾举行的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矿产资源并不是产业发展的瓶颈,电池里面绝大部分材料都可以循环利用。邦普循环是宁德时代控股子公司,也是国内领先的废旧电池循环利用企业。

  “从行业来看,技术问题可以说已经得到了解决。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19年本)》规定再生锂、镍、钴的回收率不得低于85%、98.5%、98.5%。据我所知,一些龙头企业的锂回收率已经达到90%。”江西一家从事动力电池再生利用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第一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华友钴业、格林美、邦普循环、光华科技和赣州豪鹏等5家企业入选,这也被业内称为“白名单”或“正规军”。截至目前,白名单企业已有47家,其中近20家拥有再生资质(部分企业拥有多个资质)。

  据张宇平介绍,动力再生的钴镍回收率均已达到99%,锂的回收比例目前在90%至92%之间,目标是提升到95%。以公司目前的回收率测算,一吨废旧电池的再生价值可以达到约2.4万元(以当前金属价格计算),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券商研究员看来,高价值金属回收率的逐步提升,龙头公司试验产线的成功运营,为动力电池再生产业的复制扩张提供了基础,也为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方面,动力电池回收在环保方面也有硬性要求。电池正极材料中的重金属会升高环境的PH值,处理不当会产生有毒气体。此外,动力电池中含有的多种金属、电解液会危害人体健康,如钴元素可能导致人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耳聋、心肌缺血等症状。

  另一方面,随着锂电池的需求量大幅增长,资源短缺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据推算,到2030年,全球锂需求量将达到179万吨/年,大约是目前全球产能的4倍,加之电池原材料的价格也在逐渐升高,电池材料的回收对于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十分有利。

  在此背景下,再生资源则可以提供长期的保障。长江证券相关研报认为,预计2030年通过回收获得的锂、镍、钴分别占同期需求量的31.4%、26.8%、29.3%。亿欧智库更是作出了锂资源战略规划的“三部曲”预测:2030年实现“锂达峰”,2040年实现锂自足,2050年实现锂内循环。即到2040年,我国的锂资源将实现国内开采和使用的自给自足。到2050年,仅依靠锂资源的回收,就可以满足动力电池储能行业对锂盐的需求,最后形成锂资源自足内循环和零新开采的局面。

15分钟完成检测筛选,梯次利用起步

  梯次利用的市场前景极其广阔,但目前暂时还处于商业探索期。由于当前标准体系与商业模式尚不清晰,预计未来2至3年仍将处于政策规范与商业化探索期,2025年后则有望迎来大幅增长。

  资源循环再生无疑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然而,与大众通常的认知不同,在专业人士看来,再生只是电池“用完”后的最后一步,在此之前,要尽可能地进行梯次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否则就不是节能的,也不是环保的。”

  张宇平打比方说,一个优秀的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参加不了最顶级的赛事了,但也没有必要就此闲下来,还可以做很多其他的工作。“电池也一样,我们费了那么多功夫,把电池做得那么好,用一次就不要了吗?换个场景,完全可以再用嘛。”

  梯次利用是指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必要的检验检测、分类、拆分、电池修复或重组为梯次产品,使其可应用至其他领域的过程。依据电池容量的衰减程度,一般分为电池包使用(电池容量大于或等于80%)、电池组梯次利用(电池使用容量处于60%至80%)和单体电池梯次利用(可用容量衰减至20%至60%)等三个阶段。

  一方面,难度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退役电池究竟还能不能用?这就需要识别判断。相比于新电池,退役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之间差异较大,在梯次利用前需要对电池状态的价值进行判断,并评估其剩余寿命和安全性。其次,要怎么用?这背后也需要电池分选技术、重组技术以及更先进的电池管理技术等支撑。再次,面对一致性更差的电池组,品质和安全如何保障?在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前,这些问题都需得到彻底解决。

  另一方面,梯次利用的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如在工程机械、低速车、叉车、储能电站、UPS甚至包括农机、无人机等细分领域都可应用。

  一些示范项目的成功运营,也增加了梯次利用从业者的信心。去年7月,南京地区100台顺丰电动三轮车参与了顺丰集团与华友钴业合作开展的铅酸电池换锂电池测试项目。测试结果显示,梯次利用锂电池相较普通铅酸电池重量轻、动力强、续航长、充电速度快,目前已安全行驶50万公里。

  据华友钴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公司打造了“城市智慧能源互联网梯次利用”服务模型,积极推进物联网、智慧城市、新能源储能等领域的梯次锂电池应用,包括5G无人物流车、外卖或快递电动车、城市环卫电动车、通信备电产品、冷库备电、数据库备电、储充一体化等应用场景,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60多个城市运营。

  需求引导着市场供给,也激励了技术的进步。“现在我们15分钟就可以完成检测,按照传统的办法,每个电芯要3个小时。”张宇平介绍,基于前期搜集的动力电池大数据,公司尝试构建了多个数据模型,通过神经网络来自动判别识别,提高检测效率。通过“体检”的电芯,将会与同等规格的“小伙伴”,被重新组装成新的电池包,进行梯次利用。

  巨大的经济价值,是推动行业进步的源动力。华友钴业总裁助理、华友循环总经理鲍伟介绍,回收行业通过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使锂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的成本降低了20%以上。

  “梯次利用暂时还处于商业探索期。”一位接受采访的券商研究员介绍,由于当前标准体系与商业模式尚不清晰,预计行业未来2至3年仍将处于政策规范与商业化探索期,2025年后则有望迎来大幅增长。

以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从绿色到绿色

  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国有先发优势。动力电池产业,中国产能占据全球一半以上,规模优势明显,技术上也处于全球领先。如果再把回收再利用这个环节做好,就可以形成完整的循环产业链闭环,真正实现从绿色到绿色。

  行业前景广阔,梯次利用示范效应逐步获得认可,再生技术已取得突破,但背后面临的问题也不能忽视。“从回收体系的建设,到拆解和梯次利用,最后到再生,几个大的环节,可以说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有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近两年受锂电上游原材料价格大涨等因素影响,一些看到“钱景”的资本大量涌入,“不能急功近利,而是需要扎扎实实做好产业生态。”

  记者综合多位采访对象的观点发现,产业发展的压力或者动力至少来自三方面。

  首先,海外已经出台相应的法规。欧盟新电池法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到2030年,新电池法要求电池生产中Co(钴)、Ni(镍)、Li(锂)的再生材料使用量占比不得低于12%、4%、4%;到2035年,Co、Ni、Li的再生材料使用量占比不得低于20%、12%、10%。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池企业也必须加大再生材料的使用,加强相应的供应链建设,不然就会被挡在门外。”亿纬锂能相关负责人称。2021年8月,亿纬锂能与格林美签署《10000吨回收镍产品定向循环供应合作备忘录》。自2024年起,格林美承诺向亿纬锂能供应每年1万吨以上的回收产出镍产品,合作期限自产品供应开始延续10年,且可根据需要进行数量增加和合作期限的延长。

  其次,从国内的产业现状来看,原生资源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镍、钴资源储量较小,与我国巨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不相匹配,目前九成以上的镍、钴资源仍需进口。虽然锂的储量相对镍、钴资源较为充足,但面临锂矿开采难度大、矿品品位低等因素的制约,锂资源产能有限,导致目前七成以上的锂资源仍需进口。

  此外,受原材料涨价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国内资本大量涌入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行业,不仅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还会破坏生态。据统计,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关企业注册量增长至2.4万家。GGII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锂电池理论退役量达51.2万吨,实际回收废旧锂电池29.9万吨,这意味着大批废旧电池流入了并不具备处理能力的中小企业手中。

  “行业还没完全发展好就开始‘内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日前表示,要谨防回而不收、收而不用、收而滥用等问题。

  “一定要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做研发,真正提升技术来推动行业的进步。”张宇平说。据他介绍,动力再生目前聚集了10多名博士,围绕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和再生等进行技术攻关。“以锂为例,如果回收率能提升一个百分点,每吨(废旧电池)的再生价值就可以提升几千元。”

  而回收率的进一步提升,还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比如从电池设计时就考虑到后续的回收问题。8月3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在武汉召开“动力电池可制造易回收的技术研讨会”,产业链上的数十家企业共同探讨将循环理念植入电池设计制造等生产环节,提升产品的一致性,降低回收再利用的难度。

  “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国有先发优势。动力电池产业,中国产能占据全球一半以上,规模优势明显,技术上也处于全球领先。如果再把回收再利用这个环节做好,就可以形成完整的循环产业链闭环,真正实现从绿色到绿色。”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动力电池材料的循环再造,是推动我国从新能源产业大国走向新能源产业强国的关键,只要规范有序发展,前景光明、空间广阔。国机通用(SH600444) 华友钴业(SH603799) 格林美(SZ002340)

碳中和EPC长工:

  氢能汽车还有多远?这个大会释放多个利好

  上海证券报

  12小时前

  90评论

  8月27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2)主论坛在北京、海南两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7日的主论坛发言时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进一步支持协同创新。技术创新始终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将鼓励汽车产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资本技术对接,加快产业创新应用,聚焦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车用操作系统、高精度传感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等前沿领域,支持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合体,实现融通发展,合作共进。”辛国斌说。

  值得注意的是,8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探索氢燃料电池等应用,推进新型储能技术与供配电技术的融合应用。

  氢燃料电池汽车也成为本次大会热议的话题,来自中外汽车和产业链企业高层看好氢能在汽车领域发展。多位专家对上证报记者表示,氢能汽车应用的节奏有望加快。

  学界代表欧阳明高院士:氢燃料电池技术突破有望深入到材料层次

  对于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环节的技术创新,攻克关键技术难点,逐步降低成本。其次,从工业副产氢,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到完全可再生能源制氢逐步过渡,实现氢燃料电池规模化应用。另外,以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大规模商业示范为龙头来拉动,挖掘氢能全产业链的商业价值。

  “2021年,中国市场典型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水平跟丰田和巴拉德是差不多的,但是在寿命方面有些差距,包括金属板的电堆,石墨板的电堆。但几条技术路线都取得了突破。” 欧阳明高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近期典型的示范工程就是北京冬奥会。这充分证明氢能是一项安全的、可实用化、可商用化、可规模化的技术。

  欧阳明高介绍,截至2022年6月份,中国已经有超过1万辆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今后几年是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最重要的窗口期。但是欧阳明高也指出,目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既包括燃料电池的效率、寿命和成本等问题,也包括膜电极等技术自主突破、基础设施、储运等问题。

  “比如说碱性电解的隔膜,我们现在都是700微米的隔膜,很厚,电阻很大,孔也太大,造成氢、氧的互串,一部分运行氢串漏就超标,必须在隔膜上实现突破。” 欧阳明高说,当前的技术创新核心环节,氢燃料电池、电解装置需要率先突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延长寿命,而且要从系统层次逐步地深入到材料层次。

  对于氢能的价值链,欧阳明高直言,目前氢能的战略价值已经被认识,所以催生了氢能热。但目前亟待开发的是氢能的商业价值,商业价值的源头就是绿氢的经济性,未来以绿氢制备的商业价值为源头来推动,以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大规模商业示范为龙头来拉动,就可以带动氢能全产业链的发展。

  展望未来,欧阳明高表示,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全球氢能利用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累计减少800亿吨,2050年当年减少70亿吨,而未来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绿氢要到8000万吨以上。“所以氢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革命性技术。”

  企业界代表亿华通张国强:市场规模提升将大幅降低成本

  作为国内氢燃料电池企业的代表,亿华通董事长张国强指出,燃料电池汽车被誉为是柴油汽车最好的替代者。2018年中国柴油车的总量是2103万辆,占汽车保有量9.1%,年耗柴油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未来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燃料电池技术耦合发展,把这些车辆都替代为零排放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届时燃料电池至少可以实现每年15亿吨的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

  “我们预判,在2021年到2025年产业进入规模化,市场总规模应该到50万辆,到2030年应该达到或者超过100万辆。”张国强说,为满足不同阶段市场应用需求,氢燃料电池系统将走向轻量化、高集成、长寿命、低成本,强环境适应性,进一步增强续驶里程,未来70兆帕将成为主流。

  张国强还提出,中国企业已经基本掌握了氢燃料电池的核心技术,后期随着量的增长,整车等成本会以指数级下降。亿华通预测,当市场规模达到100万辆,成本就可以大幅降低。亿华通-U(SH688339) 国机通用(SH600444) 长安汽车(SZ000625)

碳中和EPC长工:

  两部门:持续推动氢能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氢能科技 2022-08-28 07:30 发表于河北

  26起至28日,2022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北京、海南两地举行。在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举办的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论坛上,国家能源局与科学技术部有关负责人均表示,将持续推动氢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已发布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重点开展的技术创新任务和路线图,强化短板技术攻关和前瞻性技术创新,通过集中攻关一批,实验示范一批,应用推广一批,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在北京、上海等五个城市群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以技术装备创新为引领,带动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 向海平:我们必须围绕氢能全产业链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前瞻性技术和原始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重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

  科学技术部有关负责人同时表示,交通领域用能占全国总用能源的11%,目前大部分为化石燃料,碳排放也占全国碳排放的11%左右。因此,要瞄准关键节点,全链条布局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张雨东:依托国家重大活动,推进大规模燃料电池示范运行,今年北京冬奥会、残奥会期间,有超过1200辆燃料电池汽车在冬季严苛环境下持续稳定运行,实现全球规模最大的绿氢功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国机通用(SH600444) 京城股份(SH600860) 鸿达兴业(SZ002002)

碳中和EPC长工:

  【人物介绍】陈学东:与“压力”较劲

  政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2022-08-26 10:04

  陈学东院士在氢能实验室调试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氢气循环疲劳测试系统

  “压力容器是一种包含着危害性化学介质、承受一定压力的壳体,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学东举例说,从家庭使用的液化气罐,到航空火箭燃料箱、深海探测器,特别是石油、化工领域各种反应器、塔器、存储器,都属于压力容器。

  陈学东院士在氢能实验室与青年工程师进行高压储氢容器氢循环疲劳性能测试技术交流

  陈学东院士在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查看高压气瓶爆破断口

  由于有限的空间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压力容器制造、管理不到位,就容易发生爆炸,从而引发中毒、火灾、环境污染等事故。多年前,我国80%以上压力容器依赖于进口,万台设备年事故率曾高达4.0,即1万台压力容器在一年中有4台发生事故,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陈学东院士在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观察焊接接头高温变形原位测试试验结果

  如何拧紧压力容器的安全阀,把压力牢牢地控制起来?面对这道亟待解决的难题,科技工作者肩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1986年,陈学东大学毕业进入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前身——原机械工业部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便从此开始与压力较劲,一直从事压力容器和管道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维护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

  陈学东院士在实验室查看承压设备材料高温蠕变性能试验情况

  在陈学东看来,解决压力容器难题的关键突破口,一是先天的制造质量,二是后天的维护水平。“我国专门设立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并专门制定了特种设备安全法,规范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使用安全管理。我们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既要为压力容器的生产制造提供标准规范,又要开展各种维护、检验、评价技术的研究,确保压力容器安全服役到预定寿命。”陈学东说。

  陈学东院士与青年科技工作者分析焊接接头非均匀蠕变变形规律

  在不同时期,我国对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有着不同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科技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控制管理带缺陷的压力容器,降低事故率;20世纪90年代,我国从中东大量进口含硫含酸较高的原油,解决强腐蚀、高应力共同作用下的压力容器的安全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本世纪初以来,随着现代工艺不断进步,压力容器需要承受高温、深冷、复杂介质腐蚀等极端服役条件,并向超大直径、超大壁厚、超大容积等极端尺度方向发展。

  陈学东院士在材料理化实验室指导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承压设备失效分析工作

  极端条件下的重要压力容器,关乎大型煤化工、液化天然气集输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我们的核心任务!”陈学东说。他和研究团队迎难而上,历时数年,成功解决了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与制造难题,实现了百万吨乙烯工程大型低温球罐、液化天然气集输工程大型深冷液化天然气储罐等重要压力容器的首台套国产化研制。2014年,“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与维护”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陈学东院士长期专注承压设备工程科学技术研究,不断攻克极端条件重大承压设备设计制造与维护关键技术难题

  陈学东院士以“储氢装备”为主题,为在读研究生作学术报告

  “现在,我国重要的压力容器基本上不再依赖进口,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万台设备年事故率降到0.08,达到世界最好水平。”陈学东说,在压力容器事故发生时,只要有需求,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能够6个小时到达华东地区任何地方,24小时到达全国任何地方。“我们全天候待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助处理事故,调查事故原因,从而减少事故损失,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陈学东院士在扫描电镜实验室指导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乙烯裂解炉管渗碳机理研究

  发挥“传帮带”作用,陈学东院士时刻关心青年科研人员课题研究进展

  我国提出,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作为科技工作者,陈学东既充满信心,也感到“压力山大”。“未来,压力容器将向高端、绿色、智能、安全的方向发展。我们要系统梳理当前高端制造业存在的短板、弱项,不断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努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并跑乃至领跑。” 陈学东坚定地说。

  院士名片

  陈学东,1964年8月生于安徽省铜陵市(籍贯福建福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安徽省科协副主席,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国家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特种设备工程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在极端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与维护、大型石化装置长周期运行风险评价与控制、苛刻环境压力容器安全评价与诊断、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设计制造、氢能储运装备开发与性能测试评价等方面取得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

  原标题:《【人物介绍】陈学东:与“压力”较劲》国机通用(SH600444) 京城股份(SH600860) 蓝科高新(SH601798)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