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3今日SH601808股票最新净值和交易情况

2022-09-13 12:58:55 首页 > 上交所股票

E葵花驰宏分众:

  中海油服(SH601808)

  中海油服拥有完整的服务链条,业务覆盖油气田勘探、开发和生产的全过程,是全球油田服务行业屈指可 数的有能力提供一体化服务的供应商之一。

慕容衣:

  立足海洋油服,强势领跑赛道,服务链条完善的海洋油服龙头

  公司背靠中海油集团,相比国内其他油服公司,在海洋油气开发领域具备天然优势。 公司成立于 2001 年,并于 2002 年 11 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2004 年 3 月,公 司股票以一级美国存托凭证的方式在美国柜台市场进行交易;2007 年 9 月,公司在上海证 券交易所上市;

  2008 年 9 月,公司成功收购挪威海上钻井公司 Awilco Offshore ASA,进 一步扩大了钻井业务规模。

  目前已经在油服行业深耕 20 余年,服务贯穿海上石油及天然气 勘探,开发及生产的各个阶段,拥有完整的服务链条和强大的海上石油服务装备群,已经 成为全球最具规模的综合型油田服务供应商之一。

  公司的装备规模和技术水平均位居国际同行前列。通过“租管购建” 多种方式,公司 大型装备与技术装备作业能力覆盖全海域,装备实力不断增强。

  截至 2021 年底,公司运营 和管理钻井平台 57 座,其中自升式平台 43 座,半潜式平台 14 座,位居全球第 1;近海工 作船舶 150 多艘,位居全球前列;

  拥有自主研发的随钻测井、旋转导向、钻井等 400 多台 套先进的测井、定向井、固井和修井等油田技术服务设备。服务区域涵盖中国海域,并拓 展至亚太、中东、美洲、欧洲、非洲、远东六大区域。

  公司由中海油集团控股,股权结构集中。前两大股东分别为中海油集团和香港中央结 算有限公司,合计持股 88.44%。

  其中中海油集团为公司控股股东,成立于 1982 年,是经 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单位,也是国内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 企业。

  战略转型推动业务布局重塑

  从主营业务来看,公司拥有钻井服务、油田技术服务、物探勘察服务、船舶服务四大 主营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各种单项服务,也可以提供总包一体化服务。

  公司拥有多年的海上作业经验、配套的后勤基地和高效的支持保障系统,能够提供各种优质服务。

  从各业务占比来看,油田技术服务和钻井服务占比最高。过去 5 年,油田技术服务和 钻井服务从 2017 年的 76%攀升到 2021 年的 82%,成为公司的两大核心业务。

  在国际油价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公司适时调整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随着轻资产战略的推进, 两大核心业务的地位也发生了互换。

  其中油田技术服务板块占比从 37.8%攀升到 52%,而 钻井服务板块从 38.5%下滑到 30%,未来这一趋势有望延续。

  油价抬升推动业绩回暖

  从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来看,在油价的周期性波动下,近 5 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 CAGR 仍然达到 14%和 75%。

  其中 2017 年-2019 年是上一轮油价的上涨周期,上游开支 稳步增加,推动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稳步增长;

  2020-2021 年,公司业绩受疫情和低油价拖 累明显,尤其是 2021 年归母净利润出现明显下滑,一方面,受到 2020 年收到 1.88 亿美 元和解款项的高基数效应的影响。

  另一方面,2021 年部分作业项目出现推迟或调整,钻井 装备的使用率大幅下滑,公司在年末计提了 20.1 亿元的资产减值准备。

  进入 2022 年,在高油价背景下,公司业务量逐步恢复,带动公司业绩明显回暖。其 中 2022Q1 公司实现营收 67.98 亿元,同比增长 15.18%;实现归母净利润 3.04 亿,同比 增长 67.66%。

  主要得益于公司紧抓行业回暖时机,持续提升技术服务和技术产品质量,推 动各板块主要工作量、装备使用率逐步回升,其中钻井平台日历天使用率同比增加 10.1% 至 75.9%,行业复苏态势有望延续。

  从毛利率来看,除了 2021 年以外,公司毛利率整体维持上涨态势。主要是由于公司 持续开展降本增效行动,提高装备运营和服务能力。

  公司技术成果转化速度加快, 推动油田技术服务板块毛利率持续走高,进而推动整体毛利率从 2017 年的 11%抬升到 2021 年的 16.4%,相比国外巨头斯伦贝谢也处于偏高水平。

  技术板块崛起,轻资产转型加速,提升技术服务板块是油服崛起必由之路

  油田技术服务板块是公司最核心的业务,2021 年营收占比约为 52%。该板块主要为 客户提供完整的油田技术服务,涵盖油田化学、油田技术与油田生产三大类服务。

  可以进 一步细分为测井、钻完井液、定向井、固井、完井、修井、油田增产等专业服务。

  截至 2021 年初,公司固井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三,电缆测井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四,定向井+MWD 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四,技术板块实力稳居国际同行前列。

  从油服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油田技术服务板块将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技术板块涉及范围广,也是国内油服企业海外突围的关键。技术水平层次最 能体现一家油服企业的服务水准,国际知名油服公司拥有高端的专有技术和知识产权。

  在 核心技术和装备方面形成高度垄断,在油价波动加剧的背景下,油服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 越激烈。

  技术服务板块涉范围广,可以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和自主技术提升摆脱对国外进 口的依赖,抢占国际高端市场,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一体化是油服行业的趋势,而技术板块是一体化的核心。近些年来,国际 油服公司不断通过并购整合拓展业务布局。

  由专业化向以技术板块为核心的一体化发展的 趋势愈发明显。而公司在一体化转型中具备天然优势,得益于中海油集团内部的整合。

  公 司具有完整的油田勘探开发生产服务链条,是全球油田服务行业屈指可数的有能力提供一 体化服务的供应商之一。

  民营油服企业的油田技术服务主要是钻修为主,技术积累不足 并且业务范围较窄,一体化的进程缓慢。

  通过建立一体化模式,可以发挥技术板块优势,整合内部资源,为公司各项传统业务 转型升级提供突破口和增值利器。

  比如修井一体化可以提供测井+酸化压裂+连续油管+泥 浆服务,钻完井一体化可以提供钻井+测井+泥浆+增产服务,满足客户多方面需求,获取 更多业务。

  从效果来看,2022 年公司有望执行一体化项目 16 个,国内 6 个、海外 10 个, 开拓乌干达和加拿大两个新市场。

  研发驱动确立公司技术优势

  依托中海油集团的资源以及“技术发展“战略的实施,公司建立了完整的研发体系。 近两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超过 4%,不仅高于国内同行业的杰瑞股份,相比国外油服斯 伦贝谢也处于偏高水平。

  其中 2021 年,公司研发投入提升到 12.55 亿元,比“十三五” 期间年平均研发投入水平(8.74 亿)增长 44%,研发支出在营收中占比达到 4.3%。

  近 5 年,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从1603人增加到1710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在2021年达到11.5%。

  公司研发投入不断转化为竞争优势,在关键技术和装备自主性方面均取得突破。形成 了 6 个专业,25 个技术发展方向,攻克 103 项关键技术,自主装备和技术的落地速度加快。

  截至 2020 年,公司拥有技术装备 805 套,相比十三五初期增加 211 套。以旋转导向钻井 和随钻测井系统、深水钻井液技术突破为例:

  自主研发的旋转导向钻井和随钻测井系统实现大规模装备。该系统代表着世界钻井、 测井技术的最高水平,是进行超深井、大位移井等高难度定向井作业的利器。

  其中旋转导 向钻井能够实时控制井下钻进方向,实现类似于“3D 版贪吃蛇”的钻具运行轨迹调整,随钻测井系统能够随时将钻进沿途的井下地质数据反馈至地面。

  由测井工程师完成即时的 信息处理和命令传达,相当于为井下设备加装了“千里眼”。可以提升油层钻遇率,大幅 降低油气田开发成本。

  由于该技术横跨 20 多个学科、涉及 1000 多道高端工艺,被三家国际油田服务公司垄 断达 20 余年,公司每年支付的服务费用高达数亿元。

  公司于 2008 年启动研发,历经 10 年攻关,成功研制 Drilog®随钻测井系统和 Welleader®旋转导向系统,成为中国第一家、 全球第四家具备随钻测井和旋转导向规模商业化能力的公司。

  目前”璇玑”系统已具备全 规格现场作业能力,装备规模较 2020 年实现翻番,在降低开发成本的同时大幅提升了公司 的作业能力。

  自主研发的高性能钻井液技术获得突破。随着海上油气勘探开发逐步向深层和超深 层地层发展,钻遇高温高压地层越来越频繁。

  海上高温高压井的开发难度非常大,一方面 要求使用高密度钻井液来平衡高地层压力和润滑钻头;

  另一方面海上高温高压井的泥线温 度一般为 0~20 ℃,而井底温度很多超过 200 ℃,钻井液的性能同时面临着高温和低温 的考验,可能会引发卡钻甚至井喷事故。

  由于技术指标要求高,以前的海上高温高压井一般采用国外油基钻井液技术。公司历 经多年自主研发,目前合成基钻井液的恒流变温度范围指标已经超越当前国际同类型技术。

  分别突破最低3和最高180的极限温度,成为全球为数极少拥有高性能钻井液技术的公司。

  2018 年,公司联合其他单位申报的“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荣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技术优势助力轻资产转型

  在技术优势的带动下,近 5 年公司轻资产战略转型成果显著。周期属性明显的钻井业 务收入占比整体下滑(减少8%),而轻资产的油田技术服务收入占比整体抬升(增加 14%)。

  特别是 2018 年和 2019 年,油田技术服务板块营收增速均接近 50%,而同期钻井业务收 入增速分别为 16%、40%,使得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

  一方面由于油价反弹推动上游资本 开支大幅提升,公司各板块业务量大增,但是钻井板块业绩被日费率下滑所拖累。

  另一方 面,公司在定向随钻和电缆测井等技术上取得突破,产业转化加速,对业绩提升明显。

  按照公司“技术发展”战略,未来油田技术板块占比将超过 70%,这将赋予公司两大 优势:

  公司周期属性减弱,抗油价波动能力增强。油田技术服务板块是公司的核心板块, 能够提供测井、钻完井液、定向井、固井、完井、修井、油田增产等油田技术专业 服务。

  由于油田技术服务以技术服务为主,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占比仅 7%,相 比钻井板块的 30%明显偏低,在油价低迷时避免了设备利用率低引发的大额资产 减值准备等问题,周期属性逐步减弱。

  随着轻资产转型的继续推进,公司毛利率明显提升。由于技术板块涉及核心技术更 多,更能发挥公司的研发优势,这也使得技术板块的毛利率明显高于其他板块。

  过 去几年来,该板块毛利率逐渐攀升,从 2017 年的 21.5%增加到 2021 年 29.3%, 带动公司整体毛利率从 11%增加到 16.4%。

  这一方面得益于技术进步以及自主科 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实现突破,可以减少装备采购成本。

  另一方面得益于自 修的增加以及分包比例的下滑,以前由于技术原因不能做的业务,只能分包给其他 公司来做,通过降低分包比例以及增加自修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提升毛利率。

  日费率有望改善,钻井板块回暖,钻井板块与国际油价相关性强

  钻井板块是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2021 年营收占比约为 30%。公司钻井板块规模位 居世界首位,共运营、管理 57 座钻井平台、5 套模块钻机等装备。

  过去 5 年来,公司钻井 规模逆势扩张,从 2017 年的 43 座逐步增加到 2021 年的 57 座,其中自升式平台更是从 32 座大幅增长到 43 座。

  截至 2021 年底,公司的钻井平台有 37 座在中国海域作业,9 座 在国际地区作业,8 座正在待命,3 座正在船厂修理。

  公司拥有丰富的海上钻井作业以及高温高压井作业经验,可为客户提供作业水深 15-10000 英尺、钻井深度 15000-30000 英尺的钻探服务。

  由于钻完井服务需要购置和租用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等设备,因此钻井 板块属于重资产业务。

  油价波动对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油价下跌会导致 上游开支下滑,降低钻井板块业务量,从而影响业绩。

  另一方面,油价下跌会使得设备利 用率下滑,引发大额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其中 2017-2019 年,油价持续抬升,公司作业量 饱满,钻井板块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处于低位。

  近两年则完全相反,导致 2021 年计提了 20.1 亿元的资产减值准备,进一步拖累业绩表现。

  从历史数据来看,国际油价与钻井板块营收具有较强相关性,并且油价的影响有一定 滞后性。具体来看,2010 年以来,国际油价共经历两轮周期:

  第一轮周期,2010-2014 年,国际油价整体保持上涨态势,并在 2014 年上半年达 到 115 美元/桶的高位,公司钻井板块营收从 2010 年的 95.5 亿元攀升到 2014 年的 177 亿元。

  毛利率达到 43.3%。接着 2014-2016 年,油价高位回调到 2016 年初的 30 美元/ 桶附近,拖累钻井板块营收在 2016 年下滑到 65.2 亿元,毛利率跌为负值。

  第二轮周期,2016-2019 年,国际油价底部反弹,并在 2018 年达到 71.6 美元/ 桶的高位,公司钻井板块营收在 2019 年达到 108.4 亿元的高位,毛利率 11.7%(2020 年 剔除收到 1.88 亿美金讼诉和解收入)。

  接着 2020 年油价跌落谷底,虽然 2021 年油价逐步反弹,但是由于资本开支影响的滞后性,2021 年钻井板块营收仍然维持下滑态势。

  叠加 由于装备的使用率偏低计提 20 亿元的资产减值准备,使得当年毛利率仅有 0.3%。

  从周期性的角度来看,随着本轮油价复苏的持续,逐步增加的资本开支将在 2022 年以后逐步显现,公司钻井板块业绩有望提升。

  从平台日费率和平台使用率的角度来看, 公司这两项指标也有望在 2022 年以后逐步提升,带动钻井板块业绩复苏。

  油价复苏带动平台日费率改善

  从过去几年油价与平台日费率的关系看,在油价大幅波动的情况下,日费率会呈现一 定的相关性。

  比如 2014-2016 年,油价从 99 美元/桶的历史高位回调超过一半,钻井平台 日费率也出现断崖式下跌,从 18 万美元降低到 9.2 万美元。

  随后几年,油价每年的波动幅 度均小于 20 美元/桶,钻井平台日费率波动范围较小。

  考虑到 2022 年布伦特油价重心有 望达到 100 美元/桶附近,相比 2021 年 71 美元/桶的均值明显提升,平台日费率也有望突 破之前的震荡区间。

  高油价会使得深海勘探业务增加,提高单价较高的半潜平台的作业量,从而提 高整体日费率。一般而言,自升式钻井平台可自行升降,适合在浅水作业,日费率相对较 低。

  2021 年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日费率为 7 万美元/天。而半潜式钻井平台并不像自升式钻 井平台那样停留在海床上,其工作甲板坐落在巨型驳船及中空的支柱上,因此适合深水钻 井工作。

  作业水深达到 10000 英尺,日费率较高,2021 年半潜式钻井平台日费率 13.5 万 美元/天,是自升式平台的 2 倍左右。

  公司在 2021 完成了装备结构优化,其中渤海 7 号、渤海 10 号等钻井设备转型,同时新租赁 4 艘高端钻井平台,其对日费率的贡献也将 增加。我们认为,公司未来半潜平台的利用率有望提升,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高油价提升深海勘探经济性。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的未来在海洋,而海上油气增储上 产的未来在深海。能源研究和商业情报公司 Rystad 表示。

  目前深水油气的盈亏平衡点已经 低于美国页岩油,预计 2021 年至 2025 年,海上油气开发项目数量将达到 592 个,相比 2016-2020 年期间的 355 个明显增加。

  公司深海钻井技术日趋成熟。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公司相继攻克深水、 高温、高压领域开发难题,形成了一整套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体系。

  比如“深海一 号”大气田于 2021 年 6 月正式投产,是我国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 海上深水气田。

  公司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 981”提供了前期的钻井作业,同 时,公司深水 HEM 钻井液、全液体低水化热水泥浆体系也为“深海一号”大气田的开发提 供了助力。

  国内业务支撑平台使用率提升

  从油价与公司钻井使用率关系来看,两者变化趋势相近。油价抬升以后,上游勘探开 支提升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于平台使用率的提升有望在 2022 年得以体现。

  根据公司一季报,2022Q1,公司钻井平台作业 3922 天,同比增加 631 天,增幅 19.2%。其 中,自升式钻井平台作业 3239 天,同比增幅 26.1%。

  钻井平台日历天使用率同比 增加 10.1%至 75.9%。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日历天使用率同比增加 16 个百分点至 83%

  依托国内业务的强劲支撑,公司钻井平台使用率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21 年 全球钻井平台使用率创近几年的低位。

  公司依托国内业务优势,优先保障国内工作量, 比如 2021 年公司 37 座在中国海域作业,9 座在国际地区作业。

  2019-2020 年,在中 国海域作业设备只有 28 座,这也使得平台使用率在油价低于 60 美元/桶时,公司钻井使用 率并未继续下滑。

  即使在疫情爆发的 2020 年,平台利用率仍然比国际同行高 10%以上, 比国际同行抗风险能力更强。

  政策与油价助推,油服底部复苏,政策为油服行业保驾护航

  从能源安全角度来看,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格局使得原油以及天然气的 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2021 年国内原油产量 1.99 亿吨,同比增长 2.2%。

  原油表观消费量高达 7.04 亿吨,2011-2020 年期间的年复合 增长率高达 4.5%,可见国内原油产量增速远不及消费量增速,这也使得原油对外依存度由 2011 年的 55%上升至 2021 年的 72%,增长幅度 17%。

  与此同时,中国石油剩余技术 可采储量基本徘徊在在 35-36 亿吨附近,增速较为缓慢。在全球地缘政治日趋复杂的背景 下,国家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增储上产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因此,国家近年来出台多项政策能源安全保驾护航。具体来看,政策目标主要表现在 两个层面:

  加速国内矿权流转,从而提升勘探的范围。比如 《关于 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要求开展油气探矿权竞争出让试点, 探索积累实践经验,稳步推进油气勘查开采管理改革。

  加大上游投资,提升勘探的强度。比如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要求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提高油气自给能力。政策端的不断加码也为国内油 服行业的回暖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在相关政策的驱动下,国内油气企业不断增加油气勘探开发资本支出,为满足国内油 气需求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2019 年以来,在国家相关部委主导下,国内主要油气公司纷纷 制定七年行动计划,包括中石油《2019-2025 年国内勘探与生产加快发展规划方案》、中 海油《关于中国海油强化国内勘探开发未来“七年行动计划”》。

  受此推动,2020 年,中 国油气勘探投资额达 710 亿元,相比 2016 年投资额增加 34.5%;油气开发投资额为 2,249 亿元,相比 2016 年投资额增加 68.7%。

  随着七年行动计划的稳步推进,预计国内 上游勘探开发投入将进一步提升,对于油服行业提供支撑。

  后疫情时代高油价格局有望延续

  油服公司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上游公司的勘探开发投资,而原油价格会影响上游公司的 勘探开发投资意愿,因此油价波动对于油服公司的业绩影响较大。

  我们认为,短期来看, 此前由 OPEC+以及美国页岩油达成的供需相对平衡的格局已被打破,国际油价的涨跌已经 由地缘政治局势主导。

  中长期来看,全球经济复苏推动需求快速增长,而欧佩克与美国页 岩油增产不及预期,未来两年油价有望维持高位运行。

  受俄乌冲突影响,全球经济与石油需求增速放缓

  从历史上来看,全球的石油需求与 GDP 具有较高的关联性。虽然油价受供给的影响较 大,但是整体当经济恢复时,油价也会有较强的基本面支撑。同时在低油价时,对于需求 的刺激也较强。

  2000-2020 年间,全球石油的需求增速平均为 0.8%:其中 2003-2007 年 间,全球经济增长较快,期间石油的需求年均增速为 1.9%

  2015-2017 年间,由于低油 价带来的需求增长,期间石油的需求年均增速为 1.8%;而 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经济 增速放缓,带动石油需求同比下滑约 10%。

  目前石油的下游应用中,约 20%是用于化工品, 60%以上会用于燃料用途(交通运输),但是未来原油用于化工品的比例将会提高。

  受战争影响,IMF 下调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同时主流机构均下调对 2022 年 全球石油需求预测。过去两年,新冠疫情是影响全球及各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全球 经济受到重创。

  进入到后疫情时代,受疫情管控措施缓解以及主要经济体采取经济刺激措 施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有望逐步复苏。

  但今年以来,由于受到俄乌冲突影响,大宗商品 价格上涨,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并推升通胀。

  IMF 大幅下调 2022 和 2023 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 3.6%, 较此前预测值分别下调 0.8 和 0.2 个百分点,这也将带动石油需求有所缩窄。

  IEA、EIA 和 OPEC 三大主流机构在 2022 年 4 月发布的月报中,均不同程度的下调了对于 2022 年全球 石油需求的预测:

  IEA 预计 2022 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 190 万桶/天至 9940 万桶/天; EIA 预计 2022 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加 240 万桶/天至 9980 万桶/天;

  OPEC 预计 2022 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为 370 万桶/天至 10050 万桶/天。其中 EIA 对于 2022 年全球石油需 求的预测下调幅度最大,较上月预测下调约 80 万桶/天。

  预计 2022 年 Brent 油价中枢在 100 美元/桶,受地缘政治影响,短期保持高位震荡。

  根据 OPEC 预计,2022 年全球石油需求同比增长 370 万桶/天至 10050 万桶/天,供需紧 平衡的态势仍然有望维持,对中长期油价形成支撑。

  中长期来看:原油供给增长有限,俄罗斯原油供应出现缺口

  俄罗斯作为全球第二大产油国,受英美能源制裁影响较小。根据 EIA 数据,2020 年, 俄罗斯原油和其他液体燃料的产量为 1048 万桶/天(其中 990 万桶为原油),出口量约为 493 万桶/日。

  其中近一半流向以德国、荷兰和波兰为主的欧洲国家(48%),亚洲和大洋 洲占比 42%。从具体出口国家来看,中国是俄罗斯原油和凝析油的最大客户,占比 31%, 而美国和英国占比非常低。

  短期内欧盟对于俄罗斯油气制裁无法落地,但仍对其形成冲击。从对俄能源制裁情况 来看,由于美国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程度远低于欧盟。

  因此美国更容易做出决定,其率先 在 3 月 8 日宣布,禁止进口俄罗斯石油、液化天然气,同时禁止美国个人和实体对俄罗斯 能源行业的新投资;

  欧盟能源对俄依存度高,其进口天然气中约 40%、进口原油中约 30% 来自俄罗斯,因此欧盟各国在限制俄罗斯油气问题上分歧明显。

  短期内欧盟针对俄罗斯的 石油禁运或无法落地,但是中长期来看,随着欧盟逐渐削减对俄罗斯油气的依赖,俄罗斯 油气出口或受到明显冲击。

  俄罗斯原油海运与管道运输均受到影响,合计减少约 200 万桶/天原油供应。目前,俄 罗斯通过油轮出口原油受到较大影响,同时通过 CPC 管道出口的原油也受到一定影响。

  海 运方面,据美国能源情报出版集团预计,俄罗斯原油出口受到影响的规模约在 150 万桶/ 天。黑海领域原油最大运力在 250 万桶/天,目前受影响运输量在 150-200 万桶/天左右。

  主要有三个重要原油港口受到影响:俄罗斯乌拉尔原油从 Novorossiysk 港口出口,哈萨克 斯坦 CPC 原油通过管道输送,以及阿塞拜疆的原油从东岸出海。

  管道运输方面,哈萨克斯 坦 CPC 原油运输管道因受到风暴损坏,预计将导致原油出口减少 100 万桶/天。

  极端情况下,随着北约对俄罗斯制裁力度进一步增大,短期内全球可能会出现 200-300 万桶/天的原油供给缺口,而欧佩克以及美国页岩油的增产进度将决定全球原油的再平衡情 况。

  欧佩克增产意愿不足

  过去 10 年美国页岩气的崛起使得 OPEC 在全球原油供应中的占比不断下滑(从 40%以 上下滑到目前的 37%),但是 OPEC 仍然是影响原油供应最重要的一级,其增产意愿不足和 增产能力受限对于供应市场影响较大。

  一方面,OPEC 成员国财政平衡油价长期处于高位,增产意愿不足。根据 IMF 数据, 2020 年 OPEC 主要成员国实现财政盈亏平衡对应的油价约为 150 美元/桶,预计 2022 年 为 100 美元/桶附近。

  这也意味着部分成员国财政平衡油价更高,他们对于进一步增产的意 愿更低。因此,在油价不断突破近几年的高位之际,OPEC 自 2021 年 10 月以来减产执行 率始终大于 100%且不断上升,今年一季度的减产执行率维持在 120%附近。

  另一方面,OPEC 成员国剩余产能的释放受到一定的制约。根据 IEA 数据,OPEC+剩 余产能 400 万桶/日,其中绝大部分剩余产能集中在沙特(200 万吨左右)、阿联酋(100 万吨左右)、伊拉克这三个国家。

  然而,伊拉克和沙特境内石油设施均面临袭击风险。比 如近期,沙特能源部表示,胡塞武装的袭击正在影响沙特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履约能力,未 来产能提升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此外,中东部分油田的衰减加快,未来增产空间也较为 有限。

  美国页岩油增产受限

  美国页岩库存井降至历史低点。页岩油短期内的产量来自完井,未来的产量来自于新 钻井。2021 年 5 月油价恢复以来,美国页岩油完井数量持续回升,而新钻井复苏较缓,库 存井 DUC 不断减少。

  根据 EIA 数据,2022 年 3 月,美国 DUC 数量为 4273 口,环比减 少了 114 口,处于近几年的低位。说明过去页岩油产量恢复主要依靠消耗库存井,未来页岩 油生产将更多依靠新钻井。

  这就导致资本开支的投入,短期内无法体现在产量的增长上。 因美国原油产量较钻机数有约半年的滞后期,预计 2022 下半年页岩油产量将有一定提升。

  业务转型,叠加股东看重现金流与分红,美国页岩企业资本开支增幅有限。中长期的 产量需要关注美国页岩油增产情况。但是过去一年页岩油维持资本开支纪律,产量增速放 缓。

  历史上,当国际油价超过 65 美元/桶时,页岩生产商会立即释放产量,对油价形成一 定制约作用。但是经历了 2020 年的暴跌甚至负油价之后,美国页岩油企业恪守资本开支纪 律,即使油价上涨,扩张较为谨慎。

  考虑到美国页岩油企业近几年纷纷开始向新能源业务 转型,同时股东更加看重现金流和分红,预计资本开支增加幅度有限。

  考虑到未来四年是页岩油企业债务到期相对集中的时期,面临较为严峻的偿债压力, 预计页岩油企业中长期资本开支将继续保守。

  通过对美国 9 家主要页岩生产企业现金流分 析,2021 年 Q4 油价上涨,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改善;但是融资现金流没有明显改善,说明企业融资仍有成本压力。

  未来若增加资本开支,叠加股东分红意愿强烈,企业现金流将承 担一定压力。

  国内业务支撑强劲,海外业务成长可期,中海油为国内业务拓展提供支撑

  中海油在国内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公司是国内海洋领域最大的油田 服务公司,因此绝大部分业务承接自中海油。

  根据主要客户销售情况来看,前五大客户对 中海油服的业绩贡献高达 85-90%,而中海油对公司营收贡献在 80%附近,因此中海油的 资本支出的持续增长对于公司业绩影响较大。

  在油价复苏背景下,中海油有意愿维持较高的资本支出。2019 年以前,中海油尚 未制定“七年行动计划“,其资本开支的变化主要受到油价涨跌的影响。

  其中 2016-2019 年,上一轮油价逐步复苏,布伦特原油均价从 45 美元/桶上涨到 64 美元/桶附近,中海油资本开支也水涨船高,从 500 亿元上涨到 800 亿元。

  在国家能源安全背景下,中海油持续增加上游支出至关重要。随着国内陆地常规油 田开发进入开发生命周期衰退期,海洋油气成为未来增储上产的主要来源 。

  其中 2020 年,中海油国内海上原油增产 240 万吨,占三大石油公司国内增量的 80% 以上,已经成为国内增储上产的主力军。

  2019 年,中海油发布“七年行动 计划“,提出到 2025 年中海油的勘探工作量和探明储量翻一番。虽然受疫情影响, 2020 年投资有所下滑,但是根据中海油 2022 年经营计划。

  资本支出预算总额为 900-1000 亿元人民币,其中与油服密切相关的开发和勘探占比接近 80%。

  未来 3 年,公司的净产量目标为 600 -610、 640-650、 680 -690 百万桶油当量,在增 储上产的带动下,公司国内的工作量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撑。

  海上天然气和陆地非常规气的开发也将为公司国内工作量提供保障。虽然长期 来看,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将逐渐取代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 石能源。

  但是太阳能、风能等能源面临开发成本偏高、供应不稳定等问题,并且化石能源 内部也存在差异,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排放相对较低。

  天然气燃烧时的 CO2 排放量约为煤炭和原油的 60%和 75%,因此,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 内,天然气都将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此背景下,2010-2021 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复合增长 11%,增幅远高于全 球平均水平,预计到 2050 年前后,天然气消费才会逐步达峰。

  公司将继 续加大天然气勘探力度,规划将天然气产量占比从 2020 年的 21%提高到 30%左右。对 于公司长期的工作量提供新的助力。

  深海天然气开发力度加大,海洋天然气剩余技术可 采储量占中国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的 52%。但国内海洋天然气整体探明程度 平均为 7%。

  总体而言,海洋天然气储量增长仍处于早期阶段,增长潜力仍然很大。 另外,我国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储量丰富,约为数百亿吨油当量。

  2017 年、2020 年我国南海神狐海域两次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实现了从 “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重大跨越,未来 10 年有望向商业化开采迈进。

  随着深海天然气开发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公司深水作业量有望持续增长。

  除了聚焦海洋油服业务,陆上煤层气等非常规气业务也将带来增量。从产业效益和 生态环境保护来看,开发煤层气不仅可以有效防治煤矿瓦斯事故,提供优质清洁能源。

  开发煤层气能够大大降低煤炭开发过程中的甲烷排放,而甲烷温室效应是 CO2 的 20 多倍,煤层气的开发对于实现“双碳”战略意义重大。

  2012-2021 年 全国煤层气产量从 34 亿立方米增长到 104 亿立方米,CAGR 高达 13%。其中山西省 2021 年产量达到 89.5 亿立方米,占 2021 年煤层气总产量的 85.48%。

  而中海油中联公司专注于非常规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销售业务,已在沁水盆地和鄂 尔多斯盆地东缘建成两大生产基地。

  2021 年 12 月,中联公司天然气日产量首次突破 1400 万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 40%,增速居全国煤层气企业第一。

  公司依托中海油的煤层气 业务,可以提供从前期地质研究、钻完井、压裂试气、试采到后期储层改造的一体化服务。

  钻井服务方面,目前已在山西、陕西两省的非常规油气田完成致密砂岩气直井、定 向井与水平井钻井 60 多口、累计钻井总进尺逾 10 万米;

  完成深煤层气直井、定 向井及煤层气 U 型水平连通井钻井 15 口,累计钻井总进尺逾 2 万米。

  技术服务方面,公司具备在陆地致密气与煤层气井进行压裂、酸化压裂及其它增产 作业的服务能力。

  目前,已在山西、陕西两省的非常规油气田完成致密砂岩气直井、定向井压裂 32 口(77 层)、水平井压裂 4 口(34 段)、煤层气井压裂下泵逾 150 口。

  国际化战略助力海外业务蓬勃发展

  依托国际化、区域发展战略,公司持续优化海外市场布局,海外业务版图持续扩大。 公司具有较为成熟的全球服务网络,持续稳定的关联市场保障及全球业务布局开拓能力,公司全球化运营稳步推进。

  目前服务区域遍及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国内主要石油巨头以 及康菲、道达尔等主要国际石油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

  根据公司规划,未来将 围绕亚太、中东、远东、欧洲、美洲、非洲六大产值贡献区,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将 海外收入比重从目前的 16%提升到 50%以上。

  从全球市场来看,三大国外油服企业由于起步早,技术储备与客户资源丰富,一体化 程度更高,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国内企业主要依靠利润率低、差异化不明显的钻 修井业务,而定向、固井、钻井液、测井等依靠技术优势的高附加值服务较少,导致全球 市场占有率偏低。

  我们认为,在钻井行业洗牌以及公司自主技术提升的背景下,公司有望 凭借装备规模和一体化优势,推动海外业务贡献持续提升。

  钻井板块将在全球行业洗牌中持续收益。2020 年全球疫情引发油价暴跌,全球海 上钻井合同大量被取消,多数钻井装备转为待命状态,部分老旧钻井装备被就地拆解转为 报废。

  装置和人员闲置给行业带来巨大的运营负担,导致国际海洋钻井平台巨头 Diamond Offshore Drilling、Noble Corporation、Valaris 纷纷宣布破产。

  截至 2021 年底,全球 自升式平台签约率仅 7%,半潜式平台签约率仅 13%。而从公司公布的国内外钻井合同动 态来看,2022 年公司的工作量提升明显。

  一方面得益于国内业务的支撑,公司钻井板块逆 势扩大规模。2020 年运营管理的钻井平台数量增加 3 座达到 57 座,跃居全球首位。

  另一 方面,公司在 2021 完成了装备结构优化,其中渤海 7 号、渤海 10 号等钻井设备转型,同 时新租赁 4 艘高端钻井平台,未来有望抢占更多海外市场。

  自主技术提升加快海外业务拓展。近几年,公司技术转化不断加快,自主技术和高 端装备比例不断提升,未来将更多的参与国际投标,技术板块对海外营收的贡献逐步加大。

  一方面,公司技术实力逐步获得国外市场的认可,以技术板块为核心的一体化项目逐步增 加,比如自主研发的“璇玑”旋转导向及随钻测井系统已具备全规格现场作业能力,并成 功进入海外市场形成持续作业能力;

  公司成功获得东南亚钻完井液服务合同,顺利启动并 成功完成东南亚陆地固井项目作业等。另一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的设备对海外的销量增加。

  比如电缆等设备销往印尼、中东等地区,随着公司“璇玑”旋转导向及随钻测井系统智能 化生产线建成投产,未来将逐步打开海外销售渠道,进一步提升业绩空间。

  在上述因素的推动下,近两年公司海外业务拓展顺利,其中 2021 年,公司新签海外合 同及补充协议百余份,新签海外合同金额同比增长 11%,实现海外合同量质齐升。

  预计 2022 年新签海外合同金额延续增长态势, 涉及中东、亚太、欧洲、非洲等区域,未来仍然有较 大的成长空间。

  盈利预测

  油田技术服务板块:在“七年行动计划“的推动下,中海油资本支出持续增长,对于 公司国内工作量支撑强劲。而随着自主技术和装备的比例提升。

  未来将更多的参与国际投 标,有望在亚太、中东和美洲等市场获得更多的一体化项目。预计未来三年营收增速为 15%、 15%、10%。

  钻井板块:随着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公司国内外业务量逐步恢复,推动平台使用率有 所增加。高油价会使得深海勘探业务增加,提高单价较高的半潜平台的作业量。

  从 而提高整体日费率,推动钻井板块业绩反弹,假设未来 3 年钻井平台日历天使用率分别达 到 75%、76%、77%。预计未来三年营收增速为 15%、10%、5.2%。

  船舶服务板块:船舶事业部能够为客户提供起抛锚作业、钻井(平台)的拖航等多种 船舶作业服务,以满足作业者的不同需求。

  随着勘探开发项目的增加,船舶服务板块有望 迎来增长空间。预计未来三年营收增速为 13%、13%、8%。

  物探勘察板块:公司自主研发“海亮”拖缆采集装备和“海途”拖缆综合导航系统实 现商业化生产应用,提升了作业效率。

  随着国内外项目增加,将为物探勘察板块带来稳定 的收益。预计未来三年营收增速为 13%、13%、8%。

宽客-顺势天成:

  中海油服(SH601808)

西方石油(OXY):

  智通财经APP获悉,数据显示,本周五晚些时候,一份联邦文件中报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BRK.A.US)将其在西方石油(OXY.US)的股份提高到26.8%,高于截至8月8日的20.2%。此前该公司上个月获得了美国监管机构的批准,可以购买这家石油巨头... 网页链接

murday:

  中海油服(SH601808) 中国海油(SH600938)

  马克,小思。

  新旧能源之争到今天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没有旧能源的支撑,新能源那点可怜又真实的发电量填不了旧能源的坑,最后给你一个谁都用不起的电价,到处运动式的拉闸限电➕极端气候的DBUFF的情况下,工厂和居民电都不够用还能给你开电动车?~连美国加州这种富裕的地方都缺电了,不能说匪夷所思,只能说俄乌战争带来了更高级的能源去全球化,只要制裁不解除,在供给层面就是结构性的缺失。

  所以现在传统能源行业的空方力量已经不是期货价格、新能源革命和甚至什么经济衰退没人用石油了,拜托旧能源不够的用了情况下你还有的电能用吗?就是新盖核电厂至少也要三年左右时间吧,不然欧洲最发达德国的电价今年能涨17倍?有核电的法国今年能涨7倍?

  最后对传统能源业真实有杀伤力的空头力量只剩下疫情了。而多头力量则是长期化的对俄能源制裁➕附带的金融交易制裁➕西方阵营为了能源安全在去全球化的情况下完成石化能源的自我供给。毕竟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现实需求摆在每个人的脸上,新旧能源10年内还是要长期共存。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