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7今日SH688339股票最新净值和交易情况

2022-09-07 17:09:08 首页 > 上交所股票

剑胆琴心123:

  亿华通在氢能和燃料电池中,涨幅都比较羞涩,这是最大的优势。继续加了。

Meyes:

  氢燃料电池产业链相关股份

  近期,香港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系邵敏华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研发出了一种新的氢燃料电池,不仅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在电池的耐久性方面也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为全球更广泛地应用绿色能源铺平了道路。东吴证券表示,氢能是中国由高碳能源向低碳化、最终转变为无碳化能源的第三次能源革命中重要的能源载体。交通领域是氢能需求的主要增量来源,也是实现氢能向其他领域大规模拓展的突破口,氢燃料电池汽车是现阶段实现氢能在交通领域推广和应用的切入点和关键点。

  氢能虽然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但由于技术限制,直到今天其发展仍然不温不火。多年以来,氢燃料电池依赖昂贵的铂金作为催化剂,因此生产成本高企,其商业化道路也十分艰难。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352.1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卖出291.6万辆,混动汽车卖出60.3万辆,而氢燃料电池汽车仅卖出0.2万辆。

  如今香港邵敏华教授团队减少了80%的铂金使用比例,氢能源电池将更具成本效益。他们设计了一种由原子分散的 Pt 和 Fe 单原子和 Pt-Fe 合金纳米粒子组成的混合电催化剂。其 Pt 质量活性是燃料电池中商业 Pt / C 的 3.7 倍。更重要的是,阴极中 Pt 负载量低的燃料电池(0.015 mg Pt cm -2) 依然具有出色的耐久性,在 100000 次循环后还可以保持 97% 的活性,并且在 0.6V 下超过 200 小时没有出现明显的电流下降。

  氢燃料电池系统由电堆与进气系统、冷却系统、供氢系统和电控系统等构成,其中双极板作为氢燃料电池电堆的重要组成部件,其功能主要是保证气体在电极表面的流动,将反应气体输送至膜电极,收集电流和热量,同时排出电池反应中生成的水。一般而言,在电堆成本构成中,金属双极板可占42%。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处在商业化初期阶段,2019年、2020年、2021年我国市场销售的燃料电池汽车总数分别是2737、1177、1586辆,市场规模较小且采用燃料电池系统的商用车制造商集中度高。2020年前五大燃料电池系统供应商以燃料电池系统总销售功率输出计的总市场份额达到93.2%。 亿华通招股说明书预计2035年中国氢能产业值将达到5万亿元人民币,交通运输领域氢气需求量将由2020年不足1%增至2050年40%左右。灼识预计到2025年我国燃料电池系统销量将达到51200套,5年CAGR达94.8%。2025年我国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将降至2200元/KW,相比2020年下降63.3%。

  现阶段我国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及电堆独立供应商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较早从事燃料电池行业且具备自主核心技术的发动机供应商,以新源动力、亿华通、弗尔赛为代表;另一类是近年来兴起的以国际技术引进与合作见长、具备一定批量化生产能力的供应商,以上海重塑、国鸿氢能为代表;此外还有一系列上市公司通过投资、产业链合作与技术引进等方式不断拓展燃料电池相关业务,以大洋电机、雄韬股份为代表。

  氢燃料电池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较大的研发投入。目前,虽许多企业看好氢燃料电池行业发展前景而纷纷加入研发行列,但大都未形成规模化运行,氢燃料电池业务营收占比很小,其中占比最大的为亿华通,亿华通氢燃料电池业务营收不断增长,2021年达6.29亿元,实现毛利率37.83%;该公司2021年研发投入为1.65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达26.2%,在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领域掌握了核心技术;其次是中塑集团、科威尔和雄韬股份等。

  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必然随着技术进步、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预计未来10年生产成本将降低至目前的50%。中国氢能联盟预测,203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生产成本将降至当前的1/5(约800元/kW)。到203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将具有与内燃机汽车同等的竞争力并基本接近国外先进水平。至2025年中国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达到5万辆,按1:1配套测算,未来仅是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就有超百万台的潜在增长空间,氢燃料电池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氢燃料电池产业链上市公司具体名单如下:

  制氢储氢上市公司:和远气体(002971.SZ)、潞安环能(601699.SH)、中国石化(600028.SH)、华昌化工(002274.SZ)、富瑞特装(300228.SZ)、东华能源(002221.SZ)、金能科技(603113.SH)、巨正源(831200)、鸿达兴业(002002.SZ)、中材科技(002080.SZ)、滨化股份(601678.SH)、北方稀土(600111.SH);

  循环系统上市公司:雪人股份(002639.SZ)、汉钟精机(002158.SZ);

  电堆及系统上市公司:清源股份(603628.SH);

  双极板上市公司:安泰科技(000969.SZ);

  质子交换膜上市公司:东岳集团(00189)、三环集团(300408.SZ)、同济科技(600846.SH)、德威新材(300325.SZ)、百利科技(603959.SH);

  电机及电控系统上市公司:科力尔(002892.SZ)、江苏雷利(300660.SZ)、通达动力(002576.SZ);

  催化剂上市公司:贵研铂业(600459.SH)、龙蟠科技(603906.SH);

  膜电极上市公司:道氏技术(300409.SZ);

  氢燃料电池制造上市公司:亿华通(688339.SH)、潍柴动力(000338.SZ)、大洋电机(002249.SZ)、深冷股份(300540.SZ)、雄韬股份(002733.SZ)、东方电气(600875.SH)、南都电源(300068.SZ)、美锦能源(000723.SZ)、全柴动力(600218.SH)、长城电工(600192.SH)、上汽集团(600104.SH)、蠡湖股份(300694 .SZ)、穗恒运(000531.SZ)、越博动力(300472.SZ)、腾龙股份(603158.SZ)、先导智能(300450.SZ)、科威尔(688551.SH)、动力源(600405.SH)。

相关概念股:

  长盈精密(300115.SZ):公司在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领域掌握了核心技术,其在氢燃料电池金属极板领域正在为国家重大装备客户承接相关研发任务,已基本掌握了氢燃料电池金属极板的关键技术,且形成了研发和生产所需要的设备配置、工艺条件和相关技术开发的人才团队,得到部分氢燃料电堆企业的初步认可。

  亿华通(688339.SH):是氢燃料电池系统龙一,2020年市占率为34.8%,已与宇通客车、北汽福田等合作,2021年底,发布了额定功率达到240kW的燃料电池系统产品。

  雄韬股份(002733.SZ):子公司雄韬氢瑞拥有华南地区首条氢燃料电池电堆全自动化生产线

  雪人股份(002639.SZ):在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链上已布局两块业务,一是氢气制取与加氢站建设运营相关设备,二是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集成,包括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空压机及氢气循环泵等。

持续性比生命更重要:

  今天力源科技在答复自己氢能源方向的实力的时候是这么说的:公司已掌握了膜电极、双极板、氢燃料电池电堆、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整机系统等四大领域的核心技术,成功研发了高性能车用膜电极、高耐腐蚀性金属双极板、车用燃料电池电堆以及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实现了多维度的产业链研发和生产能力。

  力源科技拥有的燃料电池相关技术人员是只有11人的,由此可以知道一切技术的掌握者是侯博,侯博在爱德曼是担任首席科学家,履历如下:

  2017年受邀加入浙江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全面负责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的研发,1年内完成膜电极生产线、金属双极板生产线的建立,完成电堆组装工艺开发和电堆系统的研发,开发了净输出30、35、40、60、80kw的燃料电池发动机,并目全部通过了国家汽车检测中心强制性检测,与整车厂合作共有8款燃料电池车通过了国家工信部公告。

  可见,力源科技没有吹牛,目前只等回复问询函,通过可转债,再造一个爱德曼,而且是技术更成熟的加速版爱德曼。

  给予力源科技1年目标市值50-60亿,终局思维背靠吉利

  力源科技(SH688565) 亿华通-U(SH688339) 雄韬股份(SZ002733)

敬城:

  近日,北京知识产权局依据《北京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认定与管理办法》(京知局〔2020〕171 号),开展了 2022 年北京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申报和评审工作。经初审、形式审核、专家评审和公示,亿华通被认定为2022年度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单位。

  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单位认定是北京市政府为深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首都知识产权战略,对创新能力成果突出、知识产权战略意识深入、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主营业务拥有核心专利的企事业单位予以的高度肯定。

  亿华通曾在2020年被认定为北京市知识产权试点单位,经过两年的发展现被认定为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单位,是对亿华通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的技术创新、产研结合等方面的充分认可和强力背书,更是为亿华通在未来继续坚持以技术为企业立身之本的发展战略,持续推动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研发,开展商业化示范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亿华通会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做好产研结合工作,以期能够将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能力,共同推进产业协同,助力新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

持续性比生命更重要:

  力源科技(SH688565) 小小公司掌握燃料电池核心技术,下一个传艺科技 科信技术?

  雄韬股份(SZ002733) 科信技术(SZ300565)

持续性比生命更重要:

[吃瓜]

  问询函的时候交易所已经提出质询,你一个11人的研发团队说自己掌握了一堆核心技术,可以看看公司打算如何回复了力源科技(SH688565) 雄韬股份(SZ002733) 亿华通-U(SH688339)

Notseen:

  力源科技(SH688565) 雄韬股份(SZ002733) 亿华通-U(SH688339)

  氢能今天上午终于动了,有朋友会说昨天氢能板块就不错,但事实上昨天上涨的品种主要逻辑是天然气,供热,热泵类品种,叠加了氢能概念而已。昨天晚上的氢能车8月数据其实很一般,没啥超预期的地方。市场应该是预期密集的产业政策和各地方规划下的对未来的乐观预期吧。说回力源吧,力源这波A杀所谓大V推荐,杀猪盘的风声不绝于耳。也正常,大部分都是趋势投资者,总要给A杀找点理由。我觉得大家应该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分析能力,无论是谁推荐,自己去判断逻辑是否正确就行了。对自己的交易负责,无偿分享给你信息的人肯定是没错的,买卖自由呀。今天力源分时的水下缩量,水上放量拉升是有阶段底部特征的。其实要说我最担心的是市场主流资金不把它当氢能燃料电池看待,但雄韬股份拉升上板过程中,力源形成了正反馈。雄韬炸板迟迟没回封的情况下力源没有快速回落,看来资金是认可它逻辑的。只要逻辑没问题那剩下得了就交给时间吧,希望下午不要回落太多,收盘反包昨日阴线,也就站上5日线了。加油

花城漫步:

  通威股份(SH600438) 盛新锂能(SZ002240) 亿华通-U(SH688339) 一直跌一直买。涨起来就不买了,即便还有钱。

  这就是挥泪播种,有一些反人性,但长期来看是普通人战胜市场的唯一选择。

  这周准备写两篇行业文章,聊聊#固态电池# 和#虚拟电厂#

江边城外君:

  百济神州这些看不到什么时候能盈利的股我绝对不会买了,没钱他们会去干啥?要么增发呗,总市值上来了,有业绩了也股价不会涨,要么就贷款呗,但银行额度早就用完了,要么就卖资产砍业务呗,那还有成长性吗还能投资吗。类似的还有亿华通,国盾量子,寒武纪。

碳中和EPC长工:

  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期间,“氢能经济发展论坛”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忠钦作主旨发言。

  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为125亿吨/年,到2030年预计将达到130亿吨/年,到2060年,在碳中和场景下则要实现不超过15亿吨/年。从130亿吨到15亿吨的变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较大,碳排放量较高。以2020年为例,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49.8亿吨标煤,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0亿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能源系统变革,需统筹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要打通关键环节,逐步实现能源低碳转型。

  这其中包含五方面的转变的和创新:新能源将从补充能源逐步走向主体能源,化石能源将从主体能源走向保障性能源,再电气化有望成为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可再生燃料与零碳电力将形成重要组合,能源开发从资源禀赋导向要走向技术创新导向。在这个过程中,氢、电协同降碳将是重要举措。未来氢能与电力协同互补将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达到约20%的占比,成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氢气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在2030年碳达峰的前提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超3700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将占比5%。在2060年碳中和背景下,我国氢气年需求量将达1.3亿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达20%,在工业领域占比达60%,交通领域占为32%,其他领域占比为8%。

  在这个过程中,燃料电池有望成为重要突破口。我国在制氢、加氢站布局等方面制定了相关的路线图,氢的存储和运输成本将会降低。

  目前,全球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5万辆,我国保有量为1万辆左右。预计到2030年,全球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超1000万辆,我国将超200万辆。目前丰田已经在全球生产了1.8万台的燃料电池汽车,占全球总量的36%。在北京冬奥会上,丰田提供了200多台燃料电池汽车,还在各应用场景中提供了40余万套备用电池。此外,韩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也很快,目前为止共生产销售燃料电池汽车2.2万辆,还向德国、瑞士销售了数百辆燃料电池重卡。到2030年,重卡产量将超6万台。美国虽然不生产燃油电池汽车,但2021年,美国生产了约3.5万辆燃料电池叉车,占全世界燃料电池叉车的90%。

  当前,我国汽车保有量约为3亿辆。其中,重卡保有量占汽车总保有量的2.6%,但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却占了47%。1辆49吨重卡的碳排放量相当于40量小轿车的碳排放量。燃料电池应用中,重卡是突破口。重卡功率大、续航长、总成本高,可以充分发挥燃料电池优势。重卡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运营里程长、线路固定,使得加氢站的建设相对容易。

  目前有三种模式可加速燃料电池重卡商业化进程。一是国家示范城市群补贴模式,二是风光电资源补贴模式,三是低成本氢的纯商业化模式。

  2020年,国家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将北京、上海、广东作为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河南、河北作为第二批城市群,每个城市群给予18.7亿的补贴。针对49吨卡车,第一年度补贴是109万/辆,逐年退减至第四年补贴为75万/辆。希望通过类似的补贴政策,到2025年,可实现燃料电池汽车价格与柴油车相当。

  就山西而言,山西是世界上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其炼焦煤保有储量占全国总量的60%。2021年山西焦炭产量接近1亿吨,占焦炭总产量的20%,位居全国第一。

  山西的煤焦冶电可带动40万辆重卡的应用,形成煤炭物流网络。因此,建议山西要打好“全国最具优势氢气价格”和“全国最大重卡应用基地”这两张牌,集聚全国智慧,引进优质企业,构建全国高水平的技术链和产业链。同时,建议山西制定氢能发展的鼓励和奖惩政策,引导企业自觉使用氢能重卡,推动“氢化山西”,打造全国最大的氢能重卡应用基地。国机通用(SH600444) 京城股份(SH600860) 亿华通-U(SH688339)

碳中和EPC长工:

  什么非“氢”不可?专家解读

  人民网

  2022-09-03 22:33人民网官方帐号

  关注

  “把氢能作为关键突破口,对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体系转型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毛宗强在接受“强观察”栏目采访时表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氢能产业呈现积极发展态势,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随后,《“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相继发布,氢能产业迎来重要机遇。

  “氢能是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过渡的绝佳枢纽”

  “在多个领域中,氢能的参与至关重要,甚至非‘氢’不可。”毛宗强表示,在清洁能源中,氢既可作为工业原料也可作为能源载体,且来源广泛、清洁无污染、安全性可控,是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过渡的绝佳枢纽。

  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但清洁能源替代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通盘谋划。我们坚持先立后破、有序推进。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载体,在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常,根据生产来源和制氢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人们将氢能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这三种类型。当前,我国氢主要来源为化石能源,制氢过程中有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属于灰氢;同时,我国还有大量的工业副产氢,即蓝氢;绿氢则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得到的氢气,从源头上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是纯正的绿色新能源。

  毛宗强表示,当前灰氢制备工艺成熟、成本低廉,可以借此优势先扩大氢能应用市场,随着技术的成熟及产业化发展,预计2025年后,灰氢逐步向蓝氢和绿氢过渡,至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下降到与化石能源制氢成本相当的程度,可推动实现绿氢的规模化、产业化应用。

  “实现氢能高效生产和使用,打造新经济增长点”

  氢能可在石油炼化、煤化工、钢铁冶金、电力系统、储能、交通运输、民用建筑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毛宗强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基础,各方面积极性高、商业进程快,可以按照“交通领域推广为先导、核心技术突破为关键、氢能基础设施为支撑、氢能供给体系紧密衔接、其他行业应用梯次跟进”的路径,逐步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

  去年8月,我国将上海、北京、广东3个城市群列为全国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今年2月,河南、河北示范城市群获批加入,“3+2”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格局形成。毛宗强认为,多地都具备示范城市群条件,可以在“3+2”基础上再次扩大到7至9个示范城市群,同时鼓励城市间氢能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率先实现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区域贯通,更好地发挥氢能交通的减碳作用。

  实现氢能的高效生产和使用,打造新经济增长点。毛宗强表示,一方面要重视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制氢,支持绿氢在化工、冶金领域的应用,促使用氢量巨大的工业领域节能降碳;一方面可构建新型氢能电力系统,发挥氢储能的特点,在输出时“宜氢则氢,宜电则电”,并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其它新兴科技相结合,创造绿色、低碳、智能化的新型产业。

  “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氢能经济体系”

  “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着力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行布局,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氢能经济体系。”毛宗强称,此举将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支撑。

  “强观察”栏目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在能源发展规划中提出要以氢能为重点,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与创新:6月,北京市印发《“十四五”时期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提出统筹推进京津冀区域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布局;8月,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制定印发《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旨在建设国际一流氢能产业创新高地……

  “当前,碳中和目标促使各国的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无碳化与清洁化的方向转变。氢能能够成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结构转型与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综合解决方案。”毛宗强强调,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拓展中国的海外氢能合作,打造国际氢能循环体系。

  毛宗强建议,一方面打造国际氢能循环体系,加强与氢能产业强国的技术交流,促进双方的氢能贸易,推动中国绿氢及先进氢能设备与技术出口,共同制定氢能国际标准,利用氢能产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的合作,推动基于氢能技术的可再生能源先进技术研发、产业化以及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另一方面,建立国内氢能循环经济体系,着眼于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重点推动绿氢在钢铁、石化、化工以及重载交通等传统高耗能行业的应用,为上述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路线选择国机通用(SH600444) 亿华通-U(SH688339) 京城股份(SH600860)

亿华通-U(SH688339):

  亿华通-U:亿华通 关于召开2022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的公告 网页链接

瑞和堂:

  曾经看“北美崔哥”的头条视频,说美国一哥们,上班挣工资,除去吃穿住用行,剩下的钱都买了特斯拉的股票。更厉害的是,每年都买,一直买了10年。然后在2021年前后,股价暴涨之际,全部抛出。再然后以不到50岁的年纪宣告退休。

  我总觉得的这个故事太过匪夷所思,一是特斯拉的股票的潜力确实大;二是这人的定力胆识也是天赋异禀。为了找到答案,我利用周末翻了翻冷湖先生做的《埃隆.马斯克传》,看完之后,我更对那个美国投资人产生了敬佩。因为,特斯拉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充满了风险。技术风险从设想到现实,一步一个坑;供应链从不完善到完善;资金压力几乎从未解除……我不知道这个人的定力从何而来……但确实惊人。

  所以,你买一个科技创业公司,到底买的是什么呢?怎样为一个有颠覆产业生态潜力的企业估值呢?PE,PB,PS?

  思来想去,恐怕还要从更基本的层面去想问题。

  一,资本市场是否支持科技创新。马斯克的商业构想如果失去美国资本市场的支持,恐怕是寸步难行的,马先生给资本市场画饼的能力非同一般,但他也用惊人的毅力和胆识,回报了资本市场,或者说践行了他的梦想。资本市场和科技型创业者达成了默契,使得马先生几次能够起死回生。美国的资本市场就是这样支持疯子般创业者的科技创新!

  二,技术思路和产业逻辑。SpaceX的成功,最终源于NASA向民营公司释放了太空货物运输和载人运输的需求,释放需求是因为自己无力承担昂贵的发射成本同时又不想在太空竞争中落后。而马斯克的元素论发现,材料成本只占火箭研发成本的2%,这就意味着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有广阔的用武之地,他可以给航空航天沉闷的管理体制带来突破,进而大规模的缩减成本。后来他能在争夺NASA订单中胜出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与此。所以新技术的产业逻辑,落脚点是成本。竞争力就是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迅速的降低成本!特斯拉的成功也是印证这一点,技术的理想,在特斯拉创业初期吸引了宗教般的狂热。但是在最初,由于管理失控,单车的制造成本是20万美元,而对外售价是8.5万美元。这就有点搞笑了,卖的越多赔的越多。于是才有了特斯拉整合供应链,建造超级工厂等等事情。

  三,说是企业家精神吧。这个是核心,但不想多说了,因为我们作为投资者恐怕大多数人买股票,都不知道那个公司的老板长什么样,就更不要说看不看得到企业家精神了。只能通过做的事去揣摩掂量。

  好吧,我们回到正题。氢能源有戏吗?曾经的氢能源第一股亿华通有戏吗?

  我们也从这三个方面来看

  1、A股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吗?答案是,目前好像资源类的企业更受关注,对于注册制下创业公司上市到是蛮支持,对于上市后的估值好像都差点意思。具体到氢能源呢?政策支持方面没问题,国家层面的规划,地方层面的规划已经纷至沓来。资本市场可以不重视科技创新,但是资本市场从来不敢轻视作为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那就是政策引导。尽管经济下行的状态下,产业政策的边际影响力在下降,但是不妨碍慢慢进行量的积累。

  2、氢能源成本能降下来吗?答案是,一定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具有中国这样全品类的产业基础。政策的引导必然带来一系列成本的下降,包括,氢气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加氢站建设成本,氢能源整车成本,燃料电池系统成本,电堆成本,膜电极成本,质子交换膜成本等等。从氢能源获取角度看,有中石化这种企业的投入,加氢成本必然下降。随着用车成本的降低,必然会带来用车销量的暴增!魔盒打开,谁也跑不掉。谁能尽快实现纵向一体化,让供应链紧凑起来,实现放量,就能抢得先机,谁就能通过低成本来挤垮竞争对手。竞争已经开始了,内卷已经开始了,有些企业必定被淘汰,有些地方政府动辄几万台的产能很有可能最后收不回成本,早晚面临被效率高的企业收购的命运。亿华通呢?系统成本在下降,亿华通-神力/华丰-亿氢科技的供应链链条在逐步绷紧,提升系统产能,降低系统成本在有序推进,现金流情况在改善,这是个好兆头。当然这个市场还需要紧密的观察……

  3、张先生的企业家精神如何?所见不多,不好评价。仅就自己观察到的,谈一点看法。看张先生在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应对政府、企业的相关主管部门和业内人士忙来忙去不断推介自家产品,看与丰田、贵研铂业等等一些厂商有战略合作,至少是尽心尽力的,有一定战略胆识的。至于结果吗,谁说的准呢。

  作为结尾,我还是对美国富豪的吹牛现象有一些感触,他们已经不比谁家有豪宅,谁家有私人飞机了,他们比的是谁家有火箭发射场!希望张先生有一天能开着自己的氢能源重卡来一次炫酷拉力赛!

拾贝者lele:

  上证指数(SH000001) 比亚迪(SZ002594) 亿华通-U(SH688339) 阳光电源 万科A 碧桂园 :现在逐渐形成这样一个共识:中国资产=垃圾资产,从中概股—港股—A股再到中国房地产,逐渐在国际投资者形成共识,这非常不妙,但这也无可奈何成为现实,因为从国内形势来看,无论人口还是产业发展趋势,都将逐渐强化印证这一逻辑

ST唐人龙:

  亿华通-U(SH688339)

  中国石化发布实施氢能中长期发展战略,要做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9月2日,中国石化发布实施氢能中长期发展战略,公司提出打造规模最大、科技领先、管理一流的“中国第一氢能公司”,远期力争成为世界领先氢能公司的发展目标。公司将按照“加氢引领、绿氢示范、双轮驱动、助力减碳”的思路,聚焦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两大领域,大力发展氢能一体化业务,引领氢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香橙会研究院点评: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上,中石化发布氢能中长期发展战略,值得关注。

两年前,中石化提出了“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的目标,并且得到最高领导人的批示。一年前,国务院国资委明确让中石化成为央企氢能产业链的“链长”。现在,中石化明确发布氢能中长期发展战略。

可以解读出如下7大信息:

1、中石化明确宣布要做第一,做“中国第一氢能公司”,态度鲜明。什么叫第一?规划里有三个指标:规模最大、科技领先、管理一流。

2、此前中石化提出2025年建成1000座加氢站的目标,这次中长期规划里没看到这方面的表述,代之以“建成加氢能力12万吨/年”——具体表述为:中国石化将坚持“国家有布局、市场有需求、发展有效益、战略有协同”原则,按照“油气氢电服”一体化综合能源服务的思路,积极稳妥推进加氢站网络布局,规划到2025年,建成加氢能力12万吨/年左右,全力满足消费终端加氢需求。

3、12万吨/年的加氢能力,取代1000座加氢站的目标,其实更务实。按一座日加氢能力1000公斤的加氢站、一年按365天算,需要至少建329座。而加氢站根据实际需求,有些是按1000公斤日加氢能力设计,有些是按500公斤,当然少数还有2000公斤、3000公斤的加氢站。因此12万吨/年的加氢站能力,意味着中石化在2025年前需要建成300-400座加氢站。有站没氢是目前加氢站的困境,强调12万吨/年的加氢能力,比片面追求加氢站数量,更有现实意义。

4、根据中石化副总经理凌逸群在一个会议上披露,截止2022年8月份,中石化已经建成加氢站83座(含油氢合建站),是全球建设和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而中石化年产氢气445万吨/年,占全国13.3%,有3万座加油站,具有布局加氢站的先天优势。

5、根据中石化氢能中长期战略,主要聚焦“氢能交通、绿氢炼化”两大领域,大力发展氢能一体化业务。

6、以中石化供氢体系建设为标志,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正在迅速补上供氢体系等基础设施的短板,实现车站协同发展。

7、对中石化这样的世界500强央企来说,转型做中国第一氢能公司,是名副其实的“大象转身”,意义巨大:不仅是中石化的自我挑战,更是奠定了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柱石,极大提升了社会各方发展氢能产业的信心。

大美不明真相周潤花:

  #吹牛报道#

[大笑]

  美国空气化工产品公司、德国林德集团相继进入淄博制氢、用氢设施设备制造等业务,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知名企业亿华通、爱德曼也已落地淄博,吉利汽车高端新能源商用车项目建设迅速推进。这些项目将联合布局从燃料电池膜到发动机,再到氢燃料汽车整车制造的完整氢能源汽车产业链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